一种电动升降桌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4454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升降桌驱动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暖桌配件,具体是一种电动升降桌驱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一种升降式电暖桌包括面板、底座、升降螺母、升降螺杆、驱动机构、内支撑套、外支撑套和设置在外支撑套上的发热装置;内支撑套与面板固定连接,外支撑套与底座固定连接,升降螺母设置在内支撑套内,升降螺杆与升降螺合配合,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主动轮和若干个传动轮和传送带。但是其存在以下问题:1、传送带为易损件,同步性差。2、对电机功率要求大,电机在工作中极容易出现发热损坏等弊端。3、结构复杂,安装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装快捷,运动稳定高效的一种电动升降桌驱动结构。

本发明目的是用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电动升降桌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支架1及设于其四角处的固定腿,固定腿内套装有升降腿,固定腿内设置有升降螺杆与设置在升降腿内的螺母螺接;所述的升降螺杆上安装有从动锥形齿轮与设置固定腿内的主动锥形齿轮啮合,所述的主支架上设置有变速箱,变速箱两侧延伸出传动杆与左右两固定腿内的主动锥形齿轮连接,所述的变速箱通过传动杆与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的变速箱设置在左右两固定腿的中点位置,变速箱固定在主支架上。

所述的变速箱包括主箱体及设于其内第一变速齿轮及第二变速齿轮,第一、二变速齿轮对称安装在主箱体内,并通过传动杆与左右两固定腿内的主动锥形齿轮啮合,第一、二变速齿轮间通过第三变速齿轮连接,第三变速齿轮通过传动杆与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的第一、二、三变速齿轮为锥齿轮。

所述的主支架包括一四边形的主框体及横向分布在其内的横杆,固定腿安装在主框体的四角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提高市场竞争力。2、电机与驱动丝杆间设置有减速器,其能有效降低电机运行的阻力,使得本案中的升降装置能够平稳安静的运行。3、减速器设置在左右两固定腿中间,其位于主支架的内部,因此,其在便于与外壳安装的同时,有利于动力的平衡输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变速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固定腿与升降腿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具体进一步的说明。一种电动升降桌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支架1及设于其四角处的固定腿2,固定腿2内套装有升降腿3,固定腿2内设置有升降螺杆4与设置在升降腿3内的螺母5螺接;所述的升降螺杆4上安装有从动锥形齿轮41与设置固定腿2内的主动锥形齿轮6啮合,所述的主支架1上设置有变速箱7,变速箱两侧延伸出传动杆8与左右两固定腿内的主动锥形齿轮6连接,所述的变速箱7通过传动杆8与驱动电机9连接。

所述的变速箱7设置在左右两固定腿1的中点位置,变速箱7固定在主支架1上。

所述的变速箱7包括主箱体71及设于其内第一变速齿轮72及第二变速齿轮73,第一、二变速齿轮72、73对称安装在主箱体71内,并通过传动杆8与左右两固定腿内的主动锥形齿轮6啮合,第一、二变速齿轮72、73间通过第三变速齿轮74连接,第三变速齿轮74通过传动杆8与驱动电机9连接。

所述的第一、二、三变速齿轮72、73、74为锥齿轮。

所述的主支架1包括一四边形的主框体11及横向分布在其内的横杆12,固定腿2安装在主框体11的四角处。

工作原理:当需要升降时,电机通过传动杆带动变速箱内的第三变速齿轮74转动,第三变速齿轮转动时,驱动与其啮合的第一、二变速齿轮转动,其中由于第三变速齿轮的齿数小于第一、二齿轮的齿数,因此本案中的变速箱能起到降低转数,增加扭力的作用。从而满足升降桌低速重载的使用需求,避免传统结构中,电机极容易出现过载烧毁的弊端,延长本产品的使用寿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案中的变速箱设置在左右两固定腿之间,且电机位于主支架内部,因此其能保证动力平衡的向左右固定腿传递,从而保证了四个升降腿同步运动。而电机位于主支架内部,也便于了本结构外安装装饰罩等,从而提升装配效率。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从变速箱内输出的动力通过传动杆输送至固定腿内的主动锥形齿轮6,主动锥形齿轮6转动时,驱动与其啮合的从动锥形齿轮41及升降螺杆4转动,升降螺杆4转动时与螺母5相互作用,从而驱动升降腿在固定腿内作升降运动,实现了桌面的上升及下降作用。另外,为了保证四个升降腿同步运动,本案中将同一长边上的两升降腿通过连杆及锥形齿轮机构连接,因此变速器在驱动任意一升降螺杆转动时,均通过齿轮及连杆机构驱动其余的升降腿运动。与传统技术相比,本案中结构简单,动力分布均匀平衡,紧凑的结构还有利于与其他配件装配,从而提升装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故可广泛推广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