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床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8503阅读:7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床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床帐。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床帐基本上都是只能遮光,功能单一,不能进行保温隔热、降噪、温度湿度监测及调节等功能,而温度、湿度、噪音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睡眠舒适度下降。因此,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出一种多功能床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遮光、保温隔热、降噪、除异味、温度湿度监测及调节的多功能床帐,提高了人的睡眠舒适度。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床帐,它包括床帐本体,所述床帐本体包括外层床帐和内层床帐,还包括隔音板、活性炭包和电子元器件,所述隔音板、活性炭包和电子元器件均设于外层床帐和内层床帐之间,所述电子元器件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蓝牙发射模块和电源模块,其中:

所述外层床帐一侧喷镀有纳米银层,该纳米银层用于实现床帐本体的遮光和保温隔热;

所述隔音板用于降低床帐本体周围的噪音;

所述活性炭包用于吸附床帐本体周围空气中的异味;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用于床帐本体周围空气中温度及湿度的实时监测;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和蓝牙发射模块均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一端顺次与数据处理模块、蓝牙发射模块通信连接,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内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经蓝牙发射模块发出信号,从而实现调节空调的温度和湿度。

作为优选地,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为至少四个。

作为优选地,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设于内层床帐顶部一侧。

作为优选地,所述纳米银层厚度为1-15mm。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点:

本发明采用多功能床帐,采用纳米银层,实现床帐本体的遮光和保温隔热;采用隔音板,可降低床帐本体周围的噪音;采用活性炭包,可吸附床帐本体周围空气中的异味;采用温湿度传感器,可实现床帐本体周围空气中温度及湿度的实时监测;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内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经蓝牙发射模块发出信号,从而实现调节空调的温度和湿度;多功能床帐,功能丰富,能够实现遮光、保温隔热、降噪、除异味、温度湿度监测及调节功能,营造了良好的睡眠环境,提高了人的睡眠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多功能床帐的展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外层床帐、内层床帐和纳米银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帐本体,1-1.外层床帐,1-2.内层床帐,2.隔音板,3.活性炭包,4.温湿度传感器,5.数据处理模块,6.蓝牙发射模块,7.电源模块,8.纳米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床帐,它包括床帐本体1,所述床帐本体1包括外层床帐1-1和内层床帐1-2,还包括隔音板2、活性炭包3和电子元器件,所述隔音板2、活性炭包3和电子元器件均设于外层床帐1-1和内层床帐1-2之间,所述电子元器件包括温湿度传感器4、数据处理模块5、蓝牙发射模块6和电源模块7,其中:

所述外层床帐1-1一侧喷镀有纳米银层8,该纳米银层8用于实现床帐本体1的遮光和保温隔热;

所述隔音板2用于降低床帐本体1周围的噪音;

所述活性炭包3用于吸附床帐本体1周围空气中的异味;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4用于床帐本体1周围空气中温度及湿度的实时监测;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4、数据处理模块5和蓝牙发射模块6均与电源模块7电性相连,所述温湿度传感器4一端顺次与数据处理模块5、蓝牙发射模块6通信连接,通过温湿度传感器4收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5内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经蓝牙发射模块6发出信号,从而实现调节空调的温度和湿度。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4为至少四个。所述数据处理模块5设于内层床帐1-2顶部一侧。所述纳米银层8厚度为1-15mm。

上述内容为本发明的示例及说明,但不意味着本发明可取得的优点受此限制,凡是本发明实践过程中可能对结构的简单变换、和/或一些实施方式中实现的优点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均在

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床帐,它包括床帐本体(1),所述床帐本体(1)包括外层床帐(1‑1)和内层床帐(1‑2),还包括隔音板(2)、活性炭包(3)和电子元器件,所述隔音板(2)、活性炭包(3)和电子元器件均设于外层床帐(1‑1)和内层床帐(1‑2)之间,所述电子元器件包括温湿度传感器(4)、数据处理模块(5)、蓝牙发射模块(6)和电源模块(7)。本发明采用多功能床帐,功能丰富,能够实现遮光、保温隔热、降噪、除异味、温度湿度监测及调节功能,营造了良好的睡眠环境,提高了人的睡眠舒适度。

技术研发人员:曹磊;何文杰;张祺;夏寅宇;李森文;徐越;孙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7.12.19
技术公布日:2018.04.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