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4183发布日期:2018-09-25 20:18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机,特别指一种结合即热式快速提供热水与储热式稳定提供出水量的双重功效的一种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饮水机分为储热式与即热式二种,其中储热式饮水机大都采用沉水式金属结构的加热管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的加热管会形成水垢,因而对加热管会产生热传导上的阻碍,进而造成加热管爆裂的危险,又金属结构的加热管在高温环境下,也容易释出有害人体的物质在水中,因而对人体造成健康上的危害。即热式饮水机,大都采用多管石英加热管来制作,形成水电分离的加热结构,然而,此种结构会因为多支加热管功率不一而产生不同的进水压力,使得加热效率改变造成温升不足,而造成水无法达到沸腾现象,再者,加热管中较高功率的加热管在瞬间高温作动下,由底部进水上方出水的结构,通常会产生喷气或突沸情形。

上述两种结构设计饮水机各有其优劣点如下,其中储水式结构设计的优点在于:

(1)采用较低的功率,用时间达到加热目的;(2)供水流量较大;(3)热水按出水阀就可供水,除首次加热外,不需等待。

缺点在于:(1)储水桶大量储水需要保温,导致热能浪费;(2)若要提供较大出水量,则储水桶体积相对需增加;(3)制造成本较高,且较占空间;(4)再加热时间较长。

即热式结构设计的优点在于:

(1)不需保温,平时不耗电;(2)体积较小,不占空间,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廉;(3)可持续供水,不需再加热的等待时间。

缺点在于:

(1)采用多管石英加热管来制作,形成水电分离的加热结构,然而此种结构会因为多支加热管功率不一和进水压力不同而产生突沸的现象,造成水温无法达到沸腾,(2)需大功率作业,否则出水太少(如2KW的功率,一般在有效热效率为90%,温升75度的状况下,只能出水360cc/min,不论是公司或家庭用水量均明显不足,无实用性;(3)供水量和水温较不稳定,且容易有喷溅的情形,使用上相对较不安全;(4)控制上需更精确,避免空烧或过热产生蒸气喷出。

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现有的缺点进行研发改良,实为相关业界所需努力研发的目标,本实用新型设计人即有鉴于此,乃思及实用新型的意念,遂以多年的经验加以设计,经多方探讨并试作样品试验,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一种结合了储热式与即热式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点,在安全和饮水卫生上也相对提升,并采用单一外管结构设计就可以承受大电流,并且不会产生突沸与喷气情形的一种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的实用新型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主要由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循环加热装置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循环加热装置包括有底座、上座、出水管、内桶及外管;其中该底座底面设有进水管,进水管内设有贯穿底座的固定孔及复数入水孔;该上座顶面设有储水桶,储水桶底部设有贯穿上座的固定孔及复数入水孔;该出水管设在储水桶侧壁上;该内桶上方设有复数入水口及第二固定杆,下方设有复数穿孔及第一固定杆,其中该第二固定杆穿设于上座固定孔中,该第一固定杆穿设于底座固定孔中,使内桶底部与底座顶面形成有入水通道,而入水通道通过底座上复数入水孔与底座进水管连通;该外管设有加热装置,外管套设于内桶外部,并通过复数固定元件固定于底座及上座之间,外管与内桶之间形成有加热通道,而加热通道与入水通道连通,内桶通过上方复数入水口及下方复数穿孔与加热通道连通。

所述的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其中,该内桶复数穿孔设置在内桶侧壁或底部。

所述的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其中,该外管二端套设止水垫圈。

所述的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其中,该外管加热装置为电阻式加热装置。

所述的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其中,该外管为石英玻璃管或其他具有高导热材料的管体。

所述的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其中,该内桶为不锈钢材质。

所述的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其中,该内桶为食品级材质。

所述的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其中,该出水管穿设在底座及内桶上,且出水管的入口设置在内桶的入水口上方,出水口设置在底座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外管与内桶形成有较薄距离的加热通道,而加热通道与入水通道连通,进而减少内部通道蓄水容量,如此可以减少热传距离,达到快速加热功效,又内桶通过复数入水口及复数穿孔与加热通道连通,使加热通道与内桶内部产生热对流效应,可以达到桶内保温功效,在连续使用时可以提供稳定的出水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循环加热装置分解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循环加热装置另一角度分解示意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循环加热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6为第一实施例循环加热装置仰视示意图。

图7为图5的A-A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5的A-A剖视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0为图7的B-B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7的C-C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7的B-B剖视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4为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示剖视意图。

图15为第一实施例第一次送水的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16为第二实施例循环加热装置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底座-10;进水管-11;固定孔-12;入水孔-13;固定片-14;凹槽-15、26;压力开关-16;上座-20;储水桶-21;出水管-22;固定孔-23;入水孔-24;固定片-25;内桶-30;入水口-31;穿孔-32;第一固定杆-33;第二固定杆-34;入水通道-35;外管-40;加热区-41;加热通道-42;止水垫圈-43、44;固定元件-50;壳体-60;前盖-61;后盖-62;上盖-63;出水开关-64;凸杆-65;循环加热装置-70;入口-221;出口-222。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举两种较佳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结构、特征与功效。其中图1至图15为出水管设在上方的第一实施例,图16为出水管设在下方的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种即热储热两用饮水机循环加热装置,主要由壳体60及设置在壳体60内部的循环加热装置70,其中壳体60包括有一前盖61、后盖62及上盖63,前盖61设有一出水开关64,内侧上下各设有二凸杆65。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图3及图4为循环加热装置70分解示意图,该循环加热装置70包括有底座10、上座20、出水管22、外管40、垫圈42、43以及复数固定元件50。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该底座10,其底面设有进水管11,顶面设有连通进水管11的固定孔12及复数入水孔13,本实施例图示设有2个入水孔13。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该上座20,其顶面设有储水桶21,底面设有连通储水桶21的固定孔23及复数入水孔24,本实施例图示设有4个入水孔24,固定孔23设在4个入水孔24中间;储水桶21侧壁或底部设有出水管22,本实施例出水管22设置在侧壁上,如图7所示,且入口221伸入储水桶21内部,本实施例出水管22的入口221也可以设置在侧壁或底部。

如图3及图9所示,该内桶30,具有复数入水口31、复数穿孔32、第一固定杆33及第二固定杆34,其中内桶30顶部通过第二固定杆34穿设于上座20固定孔23中,底部通过第一固定杆33穿设于底座10固定孔21中,并使底部与底座10顶面形成有入水通道35,而入水通道35通过底座10上复数入水孔13与底座10进水管11连通,如图7至图9所示。又所述复数穿孔32可以设置在内桶30侧壁或底部,本实施例在侧壁上设有6个圆形穿孔32;

该外管40,设有加热区41,加热区41设有加热装置,该外管40套设于内桶30外部,且通过复数固定元件50固定于底座10及上座20之间,使外管40与内桶30形成有较薄距离的加热通道42,而加热通道42与入水通道35连通,如图7至图9所示,进而减少内部通道蓄水容量,如此可以减少热传距离,达到快速加热功效,又内桶30通过复数入水口31及复数穿孔32与加热通道42连通,使加热通道42与内桶30内部产生热对流效应如图9所示,能够达到桶内30保温功效,在连续使用时可以提供稳定的出水量。

再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该述底座10一侧端部向下延设有固定片14,固定片14下端开设有凹槽15,底座10则通过二固定片14的凹槽15可跨设于后盖62内侧下方的两凸柱65上,如图14所示。

该上座20设有与底座10相同的固定片25,上座20也可通过二固定片25的凹槽26跨设于后盖62内侧上方的两凸柱65上,如图14所示。

如图7及图14所示,该外管40二端可以套设止水用垫圈43、44,由于外管40内径大于内桶30外径,因此,外管40可以套设在内桶外30外部,再凭借复数固定元件50穿设上座20与底座10,使外管40固定在底座10与上座20之间,外管40上下可以通过止水用垫圈43、44达到防漏效果,而外管40与内桶30的侧边形成有较薄距离的加热通道42,而加热通道42可与入水通道35连通,又加热通道42可以通过内桶30的穿孔32与内桶30内部连通。前述内桶30底部与底座10顶面所形成的入水通道35主要通过内桶30底部的第一固定杆33的设置而呈现360度开放空间结构,使冷水可以由底座10进水管11经进水孔13流入入水通道35,再通过水通道35由内向外呈360度流入加热通道42。

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次进水使用时,冷水是由进水管11经由底座10顶面与内桶30底部形成的入水通道35进入外管40与内桶30之间的加热通道42中,而加热通道42的冷水则同时由对流孔32进入内桶30,使内桶30与外管40中的水同时上升,当外管40水位高于加热区41时,加热区41上的加热装置会启动对外管40加热,水会经由上座20入水孔24进入储水桶21中,当水位继续上升到设定的高水位的位置时,即停止进水,加热装置继续加热到水沸腾后停止加热,而进行保温模式,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储水功能。

又,当使用者取水时,如图14所示,因上座20上方储水桶21已有储存热开水(本实施例储水桶21设有600cc储水量,因此,当按下出水开关64取用热水时,压力开关16即启动补水,同时启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补水量可依设定功率补充预定水量,确保流经加热区41的水达到沸腾状态方可取水,且出水量可与一般储水式饮水机相同,因此,可以解决即热式饮水机流量太小与等待取水的时间,就算外管功率只有1200W(可用110V市电供应,一般即热式饮水机功率多在2400W以上,且均采用220V供电),本实用新型也可在一分钟供水量可达到约800cc(储水桶21的储水量600cc+补水量200cc),已足以供应一般家庭平时冲泡牛奶、咖啡等所需的热水量,若实用上需要在1分钟内供应更大量的热开水,可调整储水桶21高度或管径,也可以提供较大功率或储水量来达成。

请再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外管40的加热装置发热对加热区41内加热通道42中的水进行加热,且加热通道42可以通过内桶30下方复数穿孔32与内桶30内部形成热对流循环通道,达到循环加热目的,而上升到储水桶21的高温热水则可经由出水管22及出水开关64送出,提供随时热水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与储水式饮水机相同出水量的热水使用。

本实用新型为了提供即热热水使用,因此将该内桶30如图14所示,其外径设为略小于外管40内径,使内桶30与外管40间的加热通道42缩小(间距约在5~10mm之间),使得加热通道42内部蓄水容量减少,如此可以减少热传距离,就能够达到快速加热目的。

请参阅图1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处为:出水管22穿设于底座10及内桶30,且出水管22的入口221设置在内桶30的入水口31上方,出口222设置在底座10底部,此种结构可以提供下方出水,可以避免出水产生喷溅情形。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