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蒸炉的水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1513发布日期:2019-05-17 21:0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蒸炉的水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蒸炉,特别涉及一种电蒸炉的水路系统。



背景技术:

电蒸炉采用通电产生蒸汽来对食物进行加热,可以较好地保留食物的营养成份,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现有的电蒸炉价格普遍较贵,所以难以普及到普通家庭,而导致其价格过高的原因在于:现有电蒸炉水路系统和控制系统太复杂,使用的电子元器件过多,使其成本过高,如采用水泵(电磁阀)进行加水,用控制板来控制加水量等,此外,水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复杂导致维护难度大、成本高,而且相关系统容易出现故障。为此,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7341604u于2018年5月11日公开了一种电蒸炉水路结构系统,并具体公开了包括水箱、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水箱与蒸汽发生器通过第一连接管连通,水箱的最高水位与蒸汽发生器的最高水位相持平,蒸汽发生器的最低水位高于水箱的最低水位,蒸汽发生器上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的所在位置高于蒸汽发生器最高水位的高度。该结构的电蒸炉中,水箱与第一连接管之间由于没有有效的阀体结构,导致其拆装时会出现漏水,影响正常组装,且加大了组装难度。

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不需要控制电路板及相关电子元器件,所以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安全可靠、使用操作方便的电蒸炉的水路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电蒸炉的水路系统有助于将电蒸炉普及到普通家庭。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电蒸炉的水路系统,包括设置于内胆上的水盒和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与水盒通过进水管相互连接,蒸汽发生器的内腔与水盒的内腔在高度位置上至少部分重叠,水盒通过连通器原理与蒸汽发生器连通,使水盒内腔的水可自动流到蒸汽发生器内腔;所述水盒上设有第一连接头,第一连接头上设置有第一堵头组件;所述进水管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头拆卸式连接的第二连接头,第二连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堵头组件;所述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相互分离时,第一堵头组件封闭第一连接头,第二堵头组件封闭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相互连接时,第一堵头组件与第二堵头组件相互作用,以使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分别导通,从而使水盒与蒸汽发生器相互连通。

所述第一堵头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一堵头件和第一弹性件,第一密封圈设置于第一堵头件上,第一弹性件作用于第一堵头件使第一密封圈弹性封闭第一连接头内腔;所述第二堵头组件包括第二堵头件、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设置于第二堵头件上,第二弹性件作用于第二堵头件使第二密封圈弹性封闭第二连接头内腔;所述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相互连接时,第一堵头件与第二堵头件相互作用,使第一密封圈移位导通第一连接头、使第二密封圈移位导通第二连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头内侧有连通水盒内腔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上设有第一止位凸台,第一堵头件弹性复位滑动在第一通孔上,第一堵头件复位状态下,第一密封圈与第一止位凸台密封配合,以使第一通孔封闭;所述第二连接头内侧有连通水盒内腔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上设有第二止位凸台,第二堵头件弹性复位滑动在第二通孔上,第二堵头件复位状态下,第二密封圈与第二止位凸台密封配合,以使第二通孔封闭。

所述第一堵头件上设有第一头部、第一腰部和第一挡圈,第一密封圈设置于第一头部上、且位于第一止位凸台上方,第一弹性件套设于第一腰部上、且一端作用于第一止位凸台底部、另一端作用于第一挡圈顶部;所述第二堵头件上设有第二头部、第二腰部和第二挡圈,第二密封圈设置于第二头部上、且位于第二止位凸台下方,第二弹性件套设于第二腰部上、且一端作用于第二止位凸台顶部、另一端作用于第二挡圈底部;所述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相互连接时,第一挡圈与第二挡圈相互抵触,且第一挡圈上的镂空结构与第二挡圈上的镂空结构相互连通。

所述蒸汽发生器上设置有用于控制蒸汽发生器电性导通和/或关闭的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上设有用于控制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的复位杆。

所述蒸汽发生器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的机械复位控制结构,机械复位控制结构包括复位弹簧、复位按键和按压片,复位弹簧作用复位按键相对蒸汽发生器做弹性复位活动,按压片一端铰接于蒸汽发生器上、另一端与复位杆对应;手动按压复位按键活动至一定位置时,复位按键通过按压片按压复位杆。

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蒸汽盒体,蒸汽盒体上设置有破泡室,破泡室一端通过第一蒸汽出口与蒸汽盒体内腔连通,破泡室另一端通过第二蒸汽出口与内胆内腔连通。

所述破泡室中设置有破泡结构,破泡结构包括挡板和两块以上相邻配合的分隔挤压板;所述挡板一侧面朝向第一蒸汽出口、另一侧面朝向分隔挤压板;相邻两分隔挤压板之间形成有分支通道,分支通道的进汽端向挡板延伸,分支通道的出汽端向第二蒸汽出口延伸。

所述进汽端的口径大于出汽端的口径;所述分支通道中部有折弯的拐弯部;所述挡板呈弧形设置,挡板的凹面与第一蒸汽出口对应,挡板的凸面与分支通道的进汽端对应;所述破泡室的开口侧由盖体封闭,破泡结构一体成型于盖体上或破泡室底部。

所述蒸汽发生器和水盒分别设置于内胆顶部,蒸汽发生器与水盒的高度位置一致。

本发明中,水盒上的第一连接头设置有第一堵头组件,进水管上的第二连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堵头组件,当水盒与进水管分离时、第一堵头组件封闭第一连接头以防止第一连接头漏水、第二堵头组件封闭第二连接头以防止第二连接头漏水,当水盒与进水管连接时、随着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的相互插接、第一堵头组件与第二堵头组件相互作用、使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连通;当蒸汽发生器内的水加热一定时间后,产生的蒸汽气压可以将第二堵头组件中的第二堵头件向上挤压,使第二连接头封闭,进而保证蒸汽只往内胆内腔方向排放。本水路控制依靠机械式结构相互配合完成,取消了相关的电子元器件的设置,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而且使用操作方便快捷、性能可靠。水盒与蒸汽发生器通过连通器原理相互连通,使水盒中的水可自动向蒸汽发生器流动,实现补水,因此可取消相关的电子元器件(水泵等),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且使结构更加简单,组装更加快捷。蒸汽发生器上通过设置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以控制蒸汽发生器的电性导通与关闭,实现对蒸汽发生器的手动控制,其操作便捷,且有效提高使用的安全性。蒸汽发生器上通过设置破泡室,可将喷出的水泡破灭,减少或杜绝喷水现象,使最终出来的蒸汽更纯,提高食物口感;其中,第一蒸汽出口完成第一次水泡破灭工作,第二蒸汽出口完成第二次水泡破灭工作,使破泡更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内胆、水盒和蒸汽发生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组装状态下水盒的分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水路系统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水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水盒与第一连接头的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水盒与第一连接头的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水盒与第一连接头分离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水盒与第一连接头连接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水盒与第一连接头输送蒸汽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12,本电蒸炉的水路系统,包括分别设置于内胆1顶部的水盒2和蒸汽发生器3,蒸汽发生器3与水盒2通过进水管4相互连接,蒸汽发生器3与水盒2的高度位置一致,保证蒸汽发生器3的内腔与水盒2的内腔在高度位置上至少部分重叠,水盒2通过连通器原理与蒸汽发生器3连通,使水盒2内腔的水可自动流到蒸汽发生器3内腔,从而节省了水泵的设置;水盒2上设有第一连接头21,第一连接头21内侧设置有第一堵头组件a;进水管4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头21拆卸式连接的第二连接头41,第二连接头41内侧设置有第二堵头组件b;进水管4另一端与蒸汽发生器3底部的第三连接头32.3连接;第一连接头21与第二连接头41相互分离时,第一堵头组件a封闭第一连接头21,第二堵头组件b封闭第二连接头41;第一连接头21与第二连接头41相互连接时,第一堵头组件a与第二堵头组件b相互作用,以使第一连接头21和第二连接头41分别导通,从而使水盒2与蒸汽发生器3相互连通。

进一步说,第一堵头组件a包括第一密封圈22、第一堵头件23和第一弹性件24,第一密封圈22设置于第一堵头件23顶部,第一弹性件24为螺旋弹簧,且一端相对作用于蒸汽发生器3上、另一端作用于第一堵头件23上;第一连接头21分离状态下,第一弹性件24作用于第一堵头件23使第一密封圈22弹性封闭第一连接头21内腔。第二堵头组件b包括第二堵头件43、第二弹性件44和第二密封圈45,第二密封圈45设置于第二堵头件43底部,第二弹性件44为螺旋弹簧,且一端相对用于第一连接头21上、另一端作用于第二堵头件43底部;第二连接头41分离状态下,第二弹性件44作用于第二堵头件43使第二密封圈45弹性封闭第二连接头41内腔。第一连接头21与第二连接头41相互连接时,第一堵头件23与第二堵头件43相互作用,具体是第一堵头件23与第二堵头件43相互挤压,使第一密封圈22移位导通第一连接头21、使第二密封圈45移位导通第二连接头41,最终使蒸汽发生器3与进水管4相互连通。

进一步说,第一连接头21内侧有连通水盒2内腔的第一通孔21.1,第一通孔21.1内壁顶部设有环形的第一止位凸台21.2,第一堵头件23弹性复位滑动在第一通孔21.1中;第一堵头件23复位状态下,第一密封圈22与第一止位凸台21.2密封配合,以使第一通孔21.1封闭;第二连接头41内侧有连通水盒2内腔的第二通孔41.1,第二通孔41.1内壁底部设有环形的第二止位凸台41.2,第二堵头件43弹性复位滑动在第二通孔41.1中,第二堵头件43复位状态下,第二密封圈45与第二止位凸台41.2密封配合,以使第二通孔41.1封闭。

进一步说,参见图7,第一堵头件23自上向下设有第一头部23.1、第一腰部23.2和第一挡圈23.3,第一密封圈22设置于第一头部23.1上、且位于第一止位凸台21.2上方,第一弹性件24套设于第一腰部23.2外侧、且一端作用于第一止位凸台21.2底部、另一端作用于第一挡圈23.3顶部。第二堵头件43自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二头部43.3、第二腰部43.2和第二挡圈43.1,第二密封圈45设置于第二头部43.3上、且位于第二止位凸台41.2下方,第二弹性件44套设于第二腰部43.2外侧、且一端作用于第二止位凸台41.2顶部、另一端作用于第二挡圈43.1底部。参见图8,第一连接头21与第二连接头41相互连接时,第一挡圈23.3与第二挡圈43.1相互抵触,且第一挡圈23.3上的镂空结构与第二挡圈43.1上的镂空结构相互连通;蒸汽发生器3内的水进入第一通孔21.1,穿过第一挡圈23.3上的镂空结构和第二挡圈43.1上的镂空结构后到达第二通孔41.1,最终进入进水管4进行输送。参见图9,加热后,蒸汽压力增大并将第二堵头件43向上顶升,第二密封圈45与第二止位凸台41.2密封配合,第二连接头41封闭,使蒸汽发生器3与进水管4之间的水路断开,保证此时蒸汽只往内胆1内腔排放。

进一步说,蒸汽发生器3前端设置有用于控制蒸汽发生器3电性导通和关闭的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36,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36前端设有用于控制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36的复位杆36.1。

进一步说,蒸汽发生器3前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36的机械复位控制结构;机械复位控制结构包括复位弹簧33(螺旋弹簧)、复位按键34和按压片35,复位弹簧33作用复位按键34相对蒸汽发生器3做弹性复位活动,复位按键34装配于电蒸炉的壳体上、且前端外露方便用户操作,按压片35顶端铰接于蒸汽发生器3上、底端可自由摆动且与复位杆36.1对应;手动按压复位按键34活动至一定位置时,复位按键34通过按压片35按压复位杆36.1。具体是,当按下复位按键34触动复位杆36.1时,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36复位,其内部电性导通,从而使蒸汽发生器3电性导通以加热水产生蒸汽;当蒸汽发生器3内的水烧干后,蒸汽发生器3表面的温度因干烧而超过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36的设定值时,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36内部电性断开,从而使蒸汽发生器3停止加热;过按压复位杆36.1,使手动复位式温控开关36电性导通,从而使蒸汽发生器3重新通电加热,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食物加热完毕。当蒸汽发生器3电性关闭时,蒸汽发生器3内的气压下降,使第一堵头件与第二堵头件恢复相互挤压的平衡状态,此时水盒2与蒸汽发生器3通过连通器原理相互连通,使水又从水盒2进入蒸汽发生器3内。

进一步说,蒸汽发生器3包括蒸汽盒体32,蒸汽盒体32顶部一体成型有破泡室32.1,破泡室32.1一端通过第一蒸汽出口32.4与蒸汽盒体32内腔连通,破泡室32.1另一端通过第二蒸汽出口32.5与内胆1内腔连通。破泡室32.1可以将蒸汽盒体32内腔32.2喷出来的水泡破灭,减少或杜绝喷水现象,使最终出来的蒸汽更纯,有效提高食物口感。其中,第一蒸汽出口32.4由多条相互间隔排列配合的条形汽孔组成,该第一蒸汽出口32.4可实现第一次对较大的水泡破灭。

进一步说,破泡室32.1中设置有破泡结构,破泡结构包括挡板31.1和两块以上相邻配合的分隔挤压板31.2(本实施例设置五块);挡板31.1一侧面朝向第一蒸汽出口32.4、另一侧面朝向分隔挤压板31.2;相邻两分隔挤压板31.2之间形成有分支通道31.4(即有四条分支通道31.4),分支通道31.4的进汽端31.3向挡板31.1延伸,分支通道31.4的出汽端31.5向第二蒸汽出口32.5延伸。通过设置多块分隔挤压板31.2以形成多条分支通道31.4,以实现第二次对气泡进行挤压破灭。

进一步说,进汽端31.3的口径大于出汽端31.5的口径,分支通道31.4中部有折弯的拐弯部31.4.1,通过上述结构可有效提升破泡结构的灭泡性能;挡板31.1呈弧形设置,挡板31.1的凹面与第一蒸汽出口32.4对应,挡板31.1的凸面与分支通道31.4的进汽端31.3对应,汽泡碰到挡板31.1的凹面后进行反射蒸汽,使汽泡更容易破灭;破泡室32.1的开口侧由盖体31封闭,破泡结构一体成型于盖体31内侧面上(或破泡室32.1底部)。

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