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0141发布日期:2021-07-23 21:01阅读:57来源:国知局
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扫地机器人由于简单操作的功能及便利性逐渐成为现代家庭的常用家电用品。但是,目前的扫地机器人的高度固定,扫地机器人在工作时容易与高度相同的缝隙、设备等发生摩擦,使得所述扫地机器人出现卡住的现象,影响扫地机器人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可实现调节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

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的壳体端形成有开口,且包括中空部分;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通过所述开口套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一螺纹装置;

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收容于所述中空部分,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二螺纹装置,所述第二螺纹装置与所述第一螺纹装置螺接;

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与所述壳体移动连接,所述推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传动机构转动,进而所述第二螺纹装置与所述第一螺纹装置相互配合使得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壳体朝所述支撑座运动或远离所述支撑座运动来调节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组件及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组件与所述壳体移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包括所述第二螺纹装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啮合,所述推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齿轮沿第一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啮合,所述推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三齿轮沿第二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及螺杆,所述第一齿轮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上形成有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延伸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第三齿轮,所述螺杆在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螺杆包括所述第二螺纹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装置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齿轮条,所述齿轮条用于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周向表面上形成有相对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中空部分,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通孔处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进入所述中空部分,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通孔处外露于所述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装置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装置还包括卡持件,所述卡持件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端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卡持件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装置包括阻挡件,所述阻挡件固定设置于所述中空部分,所述阻挡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使得所述驱动件的齿轮条脱离与所述第二齿轮的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限转件,所述限转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撑座之间,且与所述支撑座滑动连接。

本案通过所述开口使得所述支撑座套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螺纹装置与所述第二螺纹装置相互配合使得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壳体朝所述支撑座运动或远离所述支撑座运动来调节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从而可实现调节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沿a-a线的第一剖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第一状态;图2b是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沿b-b线的第二剖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第一状态。

图3是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的第二剖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第二状态。

图4是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处于第三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处于第四状态时的俯视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支撑装置1

壳体10

支撑座20

传动机构30

推动装置40

壳体端11

开口12

中空部分13

第一螺纹装置21

第二螺纹装置31

支撑座端22

另一支撑座端23

端面24

表面14

第一齿轮组件32

第二齿轮33

第三齿轮34

第一齿轮35

螺杆36

第一表面351

第二表面352

收容槽353

内壁354

齿355

支撑架37

支撑臂371

悬挂臂372

驱动件41

齿轮条411

第二驱动件42

第二齿轮条421

周向表面101

第一通孔15

第二通孔16

第一本体43

第二本体44

弹性件45

卡持件46

第一卡持件47

阻挡件48

第二阻挡件49

第一基板412

第一抵持板413

第二基板422

第二抵持板423

限转件5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图2a是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沿a-a线的第一剖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第一状态。图2b是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沿b-b线的第二剖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撑装置1处于第一状态。所述支撑装置1可实现调节其自身的高度。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壳体10、支撑座20、传动机构30及推动装置40。所述壳体10的壳体端11形成有开口12,且包括中空部分13。所述支撑座20通过所述开口12套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支撑座20包括第一螺纹装置21。所述传动机构30收容于所述中空部分13。所述传动机构30包括第二螺纹装置31,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与所述第一螺纹装置21螺接。所述推动装置40与所述壳体10移动连接。所述推动装置40用于驱动所述传动机构30转动,进而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与所述第一螺纹装置21相互配合使得所述传动机构30带动所述壳体10朝所述支撑座20运动或远离所述支撑座20运动来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纹装置21为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为外螺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纹装置21为外螺纹,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为螺纹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纹孔为盲孔。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螺纹孔为通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壳体10朝所述支撑座20运动或远离所述支撑座20运动使得所述壳体10与所述支撑座20的总高度变化,从而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呈圆筒状。所述支撑座20大致为圆柱体。所述支撑座20包括一支撑座端22。所述支撑座20通过所述支撑座20的所述支撑座端22及所述开口12套设于所述壳体10内。具体地,所述支撑座20通过所述支撑座端22穿过所述开口12来套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支撑座20的所述支撑座端22包括所述第一螺纹装置21。所述支撑座20还包括另一支撑座端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20的另一支撑座端23的端面24与所述壳体10在所述开口12处的表面14齐平。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在所述开口12处的表面14位于所述支撑座20的中间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30包括第一齿轮组件32及第二齿轮33。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与所述壳体10移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包括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所述第二齿轮33与所述壳体1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33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啮合。所述推动装置40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齿轮33沿第一方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二齿轮33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带动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与所述第一螺纹装置21相互配合使得所述传动机构30带动所述壳体10远离所述支撑座20运动,来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变高(如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30包括第三齿轮34。所述第三齿轮34与所述壳体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34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啮合。所述推动装置40用于驱动所述第三齿轮34沿第二方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三齿轮34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与所述第一螺纹装置21相互配合使得所述传动机构30带动所述壳体10朝所述支撑座20运动,来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变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包括第一齿轮35及螺杆36。所述第一齿轮35包括第一表面351及第二表面352,所述第二表面352与所述第一表面351相对。所述第一齿轮35上形成有从所述第一表面351向所述第二表面352延伸的收容槽353,所述收容槽353用于收容所述第二齿轮33及所述第三齿轮34。所述螺杆36在所述第二表面352与所述第一齿轮35固定连接。所述螺杆36包括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35为圆柱齿轮。所述第一齿轮35在所述收容槽353处的内壁354设置有齿355。所述第一齿轮35通过所述齿355与所述第二齿轮33及所述第三齿轮34啮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的横截面呈t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30包括支撑架37。所述第二齿轮33及所述第三齿轮34分别通过所述支撑架37与所述壳体10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37包括支撑臂371及悬挂臂372。所述支撑臂371与所述壳体10固定连接,且设置于所述中空部分13。所述悬挂臂372从所述支撑臂371向所述第一齿轮35的第一表面351延伸。所述第二齿轮33及所述第三齿轮34分别与所述悬挂臂372远离所述支撑臂37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53中。

在本实施例中,请同时参考图4,所述推动装置40包括驱动件41,所述驱动件41包括齿轮条411,所述齿轮条411用于与所述第二齿轮33啮合。在图4中,仅示意了齿轮条411的部分齿,显然,本案的齿轮条411不仅局限于包括图4中示出的齿,还可包括更多的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不仅包括与所述第二齿轮33啮合的驱动件41,还包括与所述第三齿轮34啮合的驱动件41。为了方便详细说明本案,在下面的描述中,所述与所述第二齿轮33啮合的驱动件41称为第一驱动件,所述与所述第三齿轮34啮合的驱动件称为第二驱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42,所述第二驱动件42包括第二齿轮条421,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齿轮条421用于与所述第三齿轮34啮合。在图4中,仅示意了第二齿轮条421的部分齿,显然,本案的第二齿轮条421不仅局限于包括图4中示出的齿,还可包括更多的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周向表面101上形成有相对的第一通孔15及第二通孔16。所述推动装置40包括第一本体43及第二本体44。所述第一本体43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5进入所述中空部分13,所述第一本体43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通孔15处外露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一本体4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本体44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6进入所述中空部分13,所述第二本体44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通孔16处外露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二本体4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42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4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本体4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42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从而若所述第一驱动件及所述第二驱动件42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43及所述第二本体44转动,在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驱动件及所述第二驱动件42可在所述铰链的作用下复位。显然,所述第一本体43与所述第一驱动件及所述第二本体44与所述第二驱动件42不仅局限于通过铰链转动连接,还可为通过其他方式转动连接,例如通过复位弹簧等,从而所述第一驱动件及所述第二驱动件42可自动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包括弹性件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45为弹簧。所述弹性件45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43与所述第二本体44之间。所述弹性件4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43连接,所述弹性件4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本体44连接。所述弹性件45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43及/或所述第二本体44提供回复力。从而,所述第一本体43及所述第二本体44可在所述弹性件45的回复力下回复初始状态,并可继续被外力作用而继续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变高及/或继续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变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还包括卡持件46,所述卡持件46从所述第二本体44的第一端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卡持件46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16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不仅包括从所述第二本体44的第一端的表面向外延伸的卡持件46,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本体43的第一端的表面向外延伸的卡持件46。为了方便详细说明本案,在下面的描述中,所述从所述第一本体43的第一端的表面向外延伸的卡持件称为第一卡持件47,所述从所述第二本体44的第一端的表面向外延伸的卡持件46称为第二卡持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还包括所述第一卡持件47,所述第一卡持件47从所述第一本体43的第一端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卡持件47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5的直径。从而,所述第一本体43在所述第一通孔15中仅能相对于所述壳体10移动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二本体44在所述第二通孔16中仅能相对于所述壳体10移动第二预设距离,当继续施加外力于所述第一本体43或所述第二本体44时,所述第一本体43或所述第二本体44压缩所述弹性件45。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可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相等或不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包括阻挡件48。所述阻挡件48固定设置于所述中空部分13。所述阻挡件48用于驱动所述驱动件41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43转动,使得所述驱动件41的齿轮条411脱离与所述第二齿轮33的啮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不仅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驱动件41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43转动的阻挡件48,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驱动件4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44转动的阻挡件48。为了方便详细说明本案,在下面的描述中,所述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43转动的阻挡件48称为第一阻挡件,所述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件42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44转动的阻挡件称为第二阻挡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40还包括所述第二阻挡件49,所述第二阻挡件49固定设置于所述中空部分13。所述第二阻挡件49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件42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44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齿轮条421脱离与所述第三齿轮34的啮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挡件与所述第二阻挡件49从所述壳体10的内壁向所述壳体10的轴心延伸且相互隔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件42距离所述壳体10在所述第二通孔16处的位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驱动件距离所述第一阻挡件的距离,所述第一驱动件距离所述壳体10在所述第一通孔15处的位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驱动件42距离所述第二阻挡件49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基板412及第一抵持板413,所述第二驱动件42包括第二基板422及第二抵持板423。每个基板412,422与所述第一本体43或第二本体44的第一端的末端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基板412,42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43或所述第二本体44的直径。从而,在所述第一本体43或所述第二本体44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时,每个基板412,422较所述第一本体43或所述第二本体44先抵持所述第一阻挡件或所述第二阻挡件49,并被所述第一阻挡件或所述第二阻挡件49驱动转动。所述第一抵持板413与所述第一基板41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抵持板423与所述第二基板422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抵持板413,423在靠近所述第二齿轮33或所述第三齿轮34的面设置有所述齿轮条411,4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基板422距离所述壳体10在所述第二通孔16处的位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第一基板412距离所述第一阻挡件的距离,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第一基板412距离所述壳体10在所述第一通孔15处的位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基板422距离所述第二阻挡件49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在初始状态下,各齿轮条411,421的远离所述第一本体43或所述第二本体4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33或所述第三齿轮34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1还包括限转件50,所述限转件50与所述壳体10固定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支撑座20之间,且与所述支撑座20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转件50为圆柱形或条状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转件50的高度等于所述螺杆36的高度。所述限转件50用于限制所述支撑座20的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转件50与所述第一阻挡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35相对的两侧,且所述限转件50与所述第二阻挡件49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35相对的两侧。其中,所述限转件50与所述第一阻挡件两者中至少有一个元件与所述第一齿轮35相互隔开,且所述限转件50与所述第二阻挡件49两者中至少有一个元件与所述第一齿轮35相互隔开。从而所述限转件50与所述第一阻挡件,及/或所述限转件50与所述第二阻挡件49可限制所述第一齿轮35的移动距离。

当需要加高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时,施加外力于所述第一本体43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本体43沿第三方向移动,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为从左向右,或者从前向后。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为从右向左,或者从后向前。所述第一本体43压缩所述弹性件45。所述第一本体43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2所示。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齿轮条411驱动所述第二齿轮33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3所示。所述第一齿轮35被所述第二齿轮33带动也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4所示。此时,所述螺杆36被所述第一齿轮35带动也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由于所述支撑座20被限制转动,所述螺杆36带动所述第一齿轮35远离所述支撑座20运动,所述壳体10被所述第一齿轮35带动远离所述支撑座20运动使得所述壳体10与所述支撑座20的总高度变高,从而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变高。

同时,所述第三齿轮34被所述第一齿轮35带动也跟随所述第二齿轮33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5所示。所述第二本体44在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齿轮条421的带动及所述弹性件45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6所示,直至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齿轮条421脱离所述第三齿轮34。继续施加外力于所述第一本体43的所述第二端时,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继续变高,所述第二本体44在所述弹性件45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卡持件46在所述第二通孔16处抵持所述壳体10的内壁。在这时,继续施加外力于所述第一本体43的所述第二端,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继续变高,所述第一本体43压缩所述弹性件45,使得所述弹性件45产生形变直至所述第一驱动件的所述第一基板412抵持所述第一阻挡件,如图5所示。此时,所述第一基板412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43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齿轮条411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齿轮条411脱离与所述第二齿轮33的啮合,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本体43及所述第二本体44在所述弹性件45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复初始状态。从而所述第一本体43可继续被外力作用而继续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变高。

当需要缩短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时,施加外力于所述第二本体44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本体44沿第四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方向为从右向左,或者从后向前。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方向为从左向右,或者从前向后。所述第二本体44压缩所述弹性件45。所述第二本体44带动所述第二驱动件42沿所述第四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件42通过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齿轮条421驱动所述第三齿轮34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齿轮35被所述第三齿轮34带动也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此时,所述螺杆36被所述第一齿轮35带动也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由于所述支撑座20被限制转动,所述螺杆36带动所述第一齿轮35朝所述支撑座20运动,所述壳体10被所述第一齿轮35带动朝所述支撑座20运动使得所述壳体10与所述支撑座20的总高度变短,从而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变矮。

同时,所述第二齿轮33被所述第一齿轮35带动也跟随所述第三齿轮34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本体43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齿轮条411的带动及所述弹性件45的作用下沿所述第四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齿轮条411脱离所述第二齿轮33。继续施加外力于所述第二本体44的所述第二端时,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继续变矮,所述第一本体43在所述弹性件45的作用下沿所述第四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本体43的第一卡持件47在所述第一通孔15处抵持所述壳体10的内壁。在这时,继续施加外力于所述第二本体44的所述第二端,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继续变矮,所述第二本体44压缩所述弹性件45,使得所述弹性件45产生形变直至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所述第二基板422抵持所述第二阻挡件49。此时,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基板422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44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带动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齿轮条421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齿轮条421脱离与所述第三齿轮34的啮合。所述第二本体44及所述第一本体43在所述弹性件45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复初始状态。从而所述第二本体44可继续被外力作用而继续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变矮。

本案通过所述开口12使得所述支撑座20套设于所述壳体10内;通过所述第二螺纹装置31与所述第一螺纹装置21相互配合使得所述传动机构30带动所述壳体10朝所述支撑座20运动或远离所述支撑座20运动来调节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通过所述第一本体43在所述第一通孔15处外露于所述壳体10及所述第二本体44在所述第二通孔16处外露于所述壳体10,方便用户操作;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及所述第二齿轮33使得所述壳体10远离所述支撑座20运动,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件32及所述第三齿轮34使得所述壳体10朝所述支撑座20运动;通过所述第一卡持件47及所述第二卡持件分别限制所述第一本体43及所述第二本体44的移动距离,使得所述弹性件45可被压缩提供回复力;通过所述第一阻挡件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齿轮条411脱离与所述第二齿轮33的啮合,从而所述第一本体43可在所述弹性件45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复初始状态,进而所述第一本体43可继续被操作来调高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通过所述第二阻挡件49驱动所述第二驱动件42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驱动件42的第二齿轮条421脱离与所述第三齿轮34的啮合,从而所述第二本体44可在所述弹性件45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复初始状态,进而所述第二本体44可继续被操作来调低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本申请上述的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