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4830发布日期:2020-10-09 18:15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保护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



背景技术:

新生儿早接触,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即刻开始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建议时间不少于90分钟,这样裸贴式的早接触,可以构建新生儿早期的安全感,而且还会促进纯母乳喂养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产后妈妈疲乏,仅用双手将新生儿托住,易出现新生儿滑落等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无法完成较长时间早接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通过胎儿部及母体部二部分连接而成,使用时使保护带环绕于新生儿背部及母亲腰部,安全的将新生儿固定于母亲胸前,实现新生儿早接触的目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包括胎儿部与母体部,所述胎儿部与母体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胎儿部包括底托,所述底托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母体部与其中一个支撑架相连接,另一个支撑架上开设有纽扣孔;所述母体部上设置有撕拉棉魔术贴条,所述撕拉棉魔术贴条的一端与胎儿部一侧的支撑架相连接,所述撕拉棉魔术贴条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纽扣,所述纽扣与纽扣孔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底托为弹性塑料底托,所述底托与新生儿相接触的表面安装有无妨布。

优选地,所述底托外表面四角位置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活动连接有固定销,所述无妨布通过固定销固定在固定孔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孔侧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固定销外表面两侧开设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槽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底托上均匀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优选地,所述撕拉棉魔术贴条设置为弹性松紧带结构。

优选地,所述胎儿部呈近似六边形结构,且所述胎儿部的上下两边设置为紧缩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底托包括塑料层、弹性体材料层和内衬定型棉保护层,所述内衬定型棉保护层与新生儿相接触,所述弹性体材料层位于塑料层和内衬定型棉保护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时直接将保护带环绕于新生儿背部及母亲腰部,即可安全的将新生儿固定于母亲胸前,操作简单,实现新生儿早接触的目的;并且通过在母体部上设置撕拉棉魔术贴条,从而能够根据不同母亲的身材,对撕拉棉魔术贴条的长度做适应性的调整,以实现轻松调节长短的目的;并且通过在底托上配备无纺布保护套,被污染后即可脱卸,不仅保证保护带的干净卫生,也可减少交叉感染;并且底托包括塑料层、弹性体材料层和内衬定型棉保护层,从而在保证新生儿的姿势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暖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背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底托的截面图;

图中标号说明:

1、胎儿部;11、底托;12、支撑架;13、纽扣孔;14、固定孔;15、固定销;16、限位槽;17、限位孔;18、限位块;2、母体部;21、撕拉棉魔术贴条;22、纽扣;3、无妨布;4、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包括胎儿部1与母体部2,胎儿部1与母体部2为一体式结构,胎儿部1包括底托11,底托11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架12,母体部2与其中一个支撑架12相连接,另一个支撑架12上开设有纽扣孔13;母体部2上设置有撕拉棉魔术贴条21,撕拉棉魔术贴条21的一端与胎儿部1一侧的支撑架12相连接,撕拉棉魔术贴条2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纽扣22,纽扣22与纽扣孔13相匹配。

在使用时,先将胎儿部1放置于新生儿的背部,通过底托11将新生儿臀部及背部托住;将母体部2环绕与母亲的腰部,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母亲的身材,对撕拉棉魔术贴条21的长度做适应性的调整,使新生儿能够更舒适安全的固定于母亲胸前,再通过纽扣22与纽扣孔13相匹配,使装置环绕于新生儿背部及母亲腰部,以实现较长时间早接触的目的。

实施例二,作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方案,底托11为弹性塑料底托,底托11与新生儿相接触的表面安装有无妨布3。通过在底托11表面使用一次性无纺布,被污染后即可脱卸,不仅保证保护带的干净卫生,也可减少交叉感染,使新生儿背部一直为干净清爽的接触环境。

实施例三,作为实施例二的一种优选方案,底托11外表面四角位置均开设有固定孔14,固定孔14内活动连接有固定销15,无妨布3通过固定销15固定在固定孔14内。固定孔14侧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6,固定销15外表面两侧开设限位孔17,限位孔17内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8,限位块18与限位槽16相匹配。

在更换无妨布3时,先将固定销15从固定孔14内拔出,将旧的无纺布3从底托11表面取下,再将新的无纺布3覆盖在底托11表面,并将无纺布3的四角覆盖在固定孔14上表面,再将固定销15插入固定孔14内,并当卡接到位时,通过限位孔17内的弹簧弹性作用,使限位块18卡接在固定孔14侧表面的限位槽16内,从而实现对无妨布快速更换和固定的目的。

实施例四,作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方案,底托11上均匀开设有若干透气孔4。从而能够保证装置在使用时,新生儿背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实施例五,作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方案,撕拉棉魔术贴条21设置为弹性松紧带结构。从而在使用时,通过弹性松紧带结构能够对环绕的松紧度做适应性调整,以保证使用的舒适性。

实施例六,作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方案,胎儿部1呈近似六边形结构,且胎儿部1的上下两边设置为紧缩式结构。从而不仅可上托固定新生儿臀部及背部,也可防止新生儿口鼻部与母体过度紧密接触。

实施例七,作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方案,底托11包括塑料层、弹性体材料层和内衬定型棉保护层,内衬定型棉保护层与新生儿相接触,弹性体材料层位于塑料层和内衬定型棉保护层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塑料层可以但不限于采用abs工程塑料,从而既能够保证新生儿的姿势,通过也能够起到保暖作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胎儿部(1)与母体部(2),所述胎儿部(1)与母体部(2)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胎儿部(1)包括底托(11),所述底托(11)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架(12),所述母体部(2)与其中一个支撑架(12)相连接,另一个支撑架(12)上开设有纽扣孔(13);

所述母体部(2)上设置有撕拉棉魔术贴条(21),所述撕拉棉魔术贴条(21)的一端与胎儿部(1)一侧的支撑架(12)相连接,所述撕拉棉魔术贴条(2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纽扣(22),所述纽扣(22)与纽扣孔(13)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11)为弹性塑料底托,所述底托(11)与新生儿相接触的表面安装有无妨布(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11)外表面四角位置均开设有固定孔(14),所述固定孔(14)内活动连接有固定销(15),所述无妨布(3)通过固定销(15)固定在固定孔(14)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14)侧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6),所述固定销(15)外表面两侧开设限位孔(17),所述限位孔(17)内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8),所述限位块(18)与限位槽(16)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11)上均匀开设有若干透气孔(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撕拉棉魔术贴条(21)设置为弹性松紧带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儿部(1)呈近似六边形结构,且所述胎儿部(1)的上下两边设置为紧缩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11)包括塑料层、弹性体材料层和内衬定型棉保护层,所述内衬定型棉保护层与新生儿相接触,所述弹性体材料层位于塑料层和内衬定型棉保护层之间。


技术总结
一种新生儿早接触保护带,包括胎儿部与母体部,胎儿部与母体部为一体式结构,胎儿部包括底托,底托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架,母体部与其中一个支撑架相连接,另一个支撑架上开设有纽扣孔;母体部上设置有撕拉棉魔术贴条,撕拉棉魔术贴条的一端与胎儿部一侧的支撑架相连接,撕拉棉魔术贴条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纽扣,纽扣与纽扣孔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通过胎儿部及母体部二部分连接而成,使用时使保护带环绕于新生儿背部及母亲腰部,安全的将新生儿固定于母亲胸前,实现新生儿早接触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王蕊;沈彩琴;梁秋峰;王瑾;朱佳蕾;吴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
技术研发日:2020.02.18
技术公布日:2020.10.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