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工作站及智能清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5310发布日期:2021-09-25 12:26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中央工作站及智能清洁系统的制作方法
中央工作站及智能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央工作站及智能清洁系统,属于智能电器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2.扫地机器人,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在房间内完成地面清理工作。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杂物先吸纳进入自身的垃圾收纳盒,从而完成地面清理的功能。一般来说,将完成清扫、吸尘、擦地工作的机器人,也统一归为扫地机器人。由于扫地机器人自身的储尘空间有限,往往需要在中央工作站中进行抽尘,同时还可以进行充电。
3.在多次回充对接后,中央工作站的抽尘通道一般需要进行清理,但是,目前中央工作站的抽尘通道的盖板多采用螺丝紧固,其拆卸需要螺丝刀等特定的工具,拆卸需要的时间久,并且,由于工作站和盖板大多是由塑料材质制成,多次拆卸容易造成滑丝,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
4.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相关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央工作站及智能清洁系统,能实现抽尘通道与盖板之间的快速拆装,便于清理抽尘通道,同时能防止对中央工作站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中央工作站,用于对扫地机器人进行回充对接,上述中央工作站包括壳体和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的集尘装置,上述壳体包括用于与上述扫地机器人进行对接的对接平台,上述对接平台设有底盖,上述底盖上设有连通上述集尘装置的抽尘通道,上述壳体还包括用于盖合上述抽尘通道的盖板,上述盖板与上述底盖之间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
7.进一步地:上述盖板上设有卡钩,上述卡钩可相对上述盖板进行转动,上述底盖上设有与上述卡钩相适配的卡扣,上述卡钩锁在上述卡扣上以使上述盖板将抽尘通道盖合密封。
8.进一步地:上述卡钩设置在上述盖板的侧边,上述卡扣设置在抽尘通道的侧边,上述抽尘通道的端部还设有插口,上述盖板的的端部设有与上述插口相适配的插头。
9.进一步地:上述抽尘通道的侧边还设有用于定位和导向的凹槽,上述盖板的侧边设有与上述凹槽相适配的凸块。
10.进一步地:上述中央工作站还包括密封结构,上述密封结构设置在上述盖板和抽尘通道之间,在上述盖板与抽尘通道连接盖合的情况五,上述密封结构封闭上述盖板与抽尘通道之间的缝隙。
11.进一步地:上述密封结构为密封橡胶,上述盖板与上述底盖之间采用卡扣连接将上述盖板和密封橡胶与抽尘通道压紧。
12.进一步地:上述对接平台上设有与用于与上述扫地机器人对接的吸尘口,上述抽
尘通道连通上述吸尘口。
13.进一步地:上述壳体内还设有工作单元,上述工作单元包括抽尘风机,抽尘风机的吸风端连接上述吸尘口。
14.进一步地:上述抽尘通道和盖板靠近上述底盖的侧边处设置,上述盖板呈长条状盖合上述抽尘通道。
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智能清洁系统,其包括上述的中央工作站和扫地机器人。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中央工作站及智能清洁系统通过采用免工具拆卸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能实现抽尘通道与盖板之间的快速拆装,便于清理抽尘通道,同时能防止对中央工作站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智能清洁系统的立体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的立体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智能清洁系统的俯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的立体分解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中的吸尘口的剖视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中的卡板和门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中的集尘装置和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中的集尘装置和卡板的立体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的底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26.图10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的底部结构的构示意图。
27.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中央工作站中的抽尘通道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扫地机器人的盒体的立体图。
29.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扫地机器人的盒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30.图1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扫地机器人的流通风道的示意图。
31.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示的扫地机器人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示的扫地机器人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中所示:1

中央工作站;2

扫地机器人;10

对接平台;11

壳体;12

充电端子;13

吸尘口;14

限位结构;15

导向结构;16

卡板;17

集尘装置;18

门板组件;19

出风口;20

盒体;21

行走轮;22

吸风口;23

进风口;24

进尘口;25

出尘口;26

过滤组件;27

进风阀;28

出尘阀门;100

对接面;101

斜面;102

抽尘通道;110

密封结构;111

底盖;112

盖板;131

对接尘口;132

凹坑;161

集尘孔;191

门板;182

控制件;201

底面;202

顶面;203

第一侧面;204

第二侧面;205

第三侧面;206

第四侧面;231

对接进风口;251

对接出尘口;1011

第一斜面;1012

第二斜面;1013

防滑带;1021

插口;1022

凹槽;1111

卡扣;1121

卡钩;1122

插头;1123

凸块;1311

卡块;1321

卡槽;1821

扭簧;1822

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34.请参阅图1至图14,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智能清洁系统包括彼此独立设置的中央工作站1和扫地机器人2,可以理解的是,中央工作站1用于与扫地机器人2配套使用,其中扫地机器人2用于对地面进行包括拖擦在内的自动清洁,中央工作站1则用于为扫地机器人2进行充电和/或抽尘。当扫地机器人2需要充电和/或需要抽出内部储存的灰尘时,扫地机器人2能够自动返回中央工作站1,以进行充电和/或抽尘。
35.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中央工作站1的结构,可以对扫地机器人2进行充电和抽尘。具体的,该中央工作站1包括壳体11和设置在该壳体11内的工作组件,中央工作站1内的工作组件一般包括用于给扫地机器人2进行充电的充电单元(未图示)、用于对扫地机器人2进行抽尘的抽尘单元(未图示),以及起到控制作用的控制单元(未图示)。其中,充电单元包括充电端子12和充电电源,扫地机器人2上对应的设有受电端子(未图示)。抽尘单元包括抽尘风机(未图示)和吸尘口13,扫地机器人2上对应的设有出尘口25,抽尘风机工作能够形成强劲的吸力,从而实现中央工作站1对扫地机器人2的抽尘工作。
36.在本实施例中,当扫地机器人2与中央工作站1进行充电和抽尘对接时,中央工作站1的壳体11包括与扫地机器人2进行对接的对接平台10,对接平台10上设有吸尘口13、限位结构14、导向结构15和充电端子12。当扫地机器人2与中央工作站1进行对接时,扫地机器人2沿导向结构15在对接平台10上行驶,至对接位置时,限位结构14限制行走轮21的移动,以使出尘口25与吸尘口13对接、受电端子与充电端子12对接。
37.可选的,对接平台10具有用于设置吸尘口13和充电端子12的对接面100,以及设置在对接面100两侧的斜面101,两侧的斜面101便于供行走轮21在其上进行行驶。以其中一个斜面101为例,其包括第一斜面1011和第二斜面1012,其中,定义当扫地机器人2进行对接时,先行驶在第一斜面1011上,后行驶在第二斜面1012上,即第一斜面1011和第二斜面1012沿扫地机器人2对接行驶方向依次设置。
38.可选的,限位结构14设置在第一斜面1011和第二斜面1012的衔接处,当扫地机器人2行驶至该衔接处时,限位结构14对行走轮21的移动进行限制,此时,充电端子12和吸尘口13被配置成分别与受电端子和出尘口25对接,既起到了限位效果,又能起到辅助定位的效果。
39.在本实施例中,该限位结构14采用台阶结构,并且,该限位结构14的设置使得第一斜面1011在衔接处的高度高于第二斜面1012在衔接处的高度,采用该设计方式,能对行走轮21进行抵持,避免行走轮21从斜面101上向后滑下。
40.可选的,该限位结构14还可以采用凹槽结构来衔接第一斜面1011和第二斜面1012,当行走轮21行驶至衔接处时,行走轮21会被卡在凹槽结构内。
41.可选的,在第一斜面1011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防滑带1013,第二斜面1012上可以选择性设置,通过设置防滑带1013可以减缓行走轮21在第一斜面1011上的移动速度,一方面避免扫地机器人2在对接时碰撞到中央工作站1,另一方面避免扫地机器人2在从中央工作站1退出对接时由于速度过快碰撞到地面。
42.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结构15设置在对接面100和斜面101之间,行走轮21在第一斜面1011上沿导向结构15向第二斜面1012移动,以准确到达对接位置。
43.可选的,该导向结构15包括两个导向边,导向边的高度高于第一斜面1011和第二
斜面1012。并且,两个导向边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两个行走轮21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当扫地机器人2进行对接时,导向边以行走轮21的内侧面为导向对象,引导扫地机器人2按照正确的方向完成对接动作,避免扫地机器人2上爬斜面101时发生歪斜,造成对接不准确的现象。
44.目前,中央工作站1上的吸尘口13多采用塑料尘口结构,在相关技术中,在扫地机器人2回充对接时会与塑料尘口摩擦,产生翘头现象,并且塑料尘口与机器人尘口之间的密封性也不好,在抽尘过程中灰尘容易从中央工作站1的吸尘口13与扫地机器人2的出尘口25中漏出。
45.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吸尘口13包括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对接尘口131,对接尘口131用于与出尘口25对接。对接尘口131固定在对接平台10上,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采用可拆卸安装方式,以便于进行更换。
46.可选的,吸尘口13还包括凹设在对接平台10上的凹坑132,对接尘口131可拆卸地固定在凹坑132内。具体的,凹坑132内设有向侧边延伸的卡槽1321,对接尘口131的底部设有向侧边延伸并与卡槽1321适配的卡块1311,对接尘口131的顶部被配置成与出尘口25的大小相适配的喇叭口结构。为保证安装牢固,对接尘口131和凹坑132还可以采用背胶形式进行固定。
47.可选的,柔性材料选自pe、pp、软质pvc、硅胶、eva、poe或tpes中的任一种。在扫地机器人2对接过程中与吸尘口13接触时,由于柔性材料自身材料的特性,对接成会发生变形,极大的减少了吸尘口13与机器人之间的摩擦,避免翘头现象的产生。同样是由于柔性材料自身的特性,当对接尘口131安装在凹坑132内时,对接尘口131填充凹坑132,从而提高吸尘口13与出尘口25之间密封性。
48.同样的,为避免频繁摩擦对充电端子12造成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端子12设置在对接面100远离扫地机器人2对接行驶方向的一端,当扫地机器人2行驶至对接位置时,其上的受电端子直接与充电端子12对接,不会对其频繁摩擦。该充电端子1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端子12设置在对接面100的竖直中心轴线上,或者,沿该竖直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内还设有抽尘通道102、卡板16和集尘装置17,卡板16上设有用于连通抽尘通道102和集尘装置17的集尘孔161,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集尘孔161的门板组件18。在扫地机器人2与中央工作站1完成对接的情况下,门板组件18打开集尘孔161,扫地机器人2中的灰尘被抽尘风机从吸尘口13中抽入至抽尘通道102,穿过集尘孔161进入至集尘装置17中。当集尘装置17的内的灰尘达到一定量时,需要更换新的集尘装置17,这时就需要将旧的集尘装置17从中央工作站1中取出来,取出之前集尘装置17是充满中央工作站1腔体的,取出时必然避免不了对集尘装置17的压缩,使其体积减小,集尘装置17内部的空气就要排出,集尘装置17内的灰尘容易被排出的气流带出来,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因此,本实施例中,当集尘装置17在从壳体11内取出时,门板组件18闭合集尘孔161。
49.如图6至图8所示,可选的,门板组件18包括用于闭合集尘孔161的门板181和控制门板181的控制件182,并且,门板181的大小大于集尘孔161的大小。该控制件182可以为电动控制件182或自密封控制件182。考虑到成本问题,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件182采用自密封控制件182,具体的:门板181可相对卡板16转动,控制件182包括与门板181连接
的扭簧1821和将扭簧1821固定在卡板16上的固定件1822,当门板181转动使集尘孔161打开时,扭簧1821提供使门板181闭合集尘孔161的恢复力。将门板组件18设计成门板加扭簧1821的结构形式,形成一个单向阀结构,然后将其封装在集尘装置17内,集尘时,门板181会在风力的作用下打开,使灰尘进入集尘装置17;若要取出集尘装置17,集尘装置17内气流向外流出时,门板181会闭合,集尘装置17封闭,灰尘无法漏出
50.可选的,集尘孔161开设在卡板16的中心位置,固定件1822设置在集尘孔161的上方处,门板181通过扭簧1821与固定件1822连接,由于门板181的大小大于集尘孔161的大小,在扭簧1821的作用下,门板181抵持集尘孔161使其闭合。
51.在扫地机器人2进行了多次对接后,中央工作站1的抽尘通道102一般需要进行清理。然而,在相关技术中,目前中央工作站1的抽尘通道102的盖板112多采用螺丝紧固,其拆卸需要螺丝刀等特定的工具,拆卸需要的时间久,并且,由于中央工作站1和盖板112大多是由塑料材质制成,多次拆卸容易造成滑丝,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
52.如图9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还包括用于盖合对接平台10的底面的底盖111,在底盖111上设有上述的抽尘通道102。同时,壳体11还包括用于盖合抽尘通道102的盖板112,并且,盖板112与底盖111之间采用免工具拆卸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53.可选的,盖板112与底盖111之间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盖板112上设有卡钩1121,卡钩1121可相对盖板112进行转动,抽尘通道102上设有与卡钩1121相适配的卡扣1111,卡钩1121锁在卡扣1111上以使盖板112将抽尘通道102盖合密封。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钩1121和卡扣1111分别设置在盖板112和抽尘通道102的侧边,抽尘通道102的端部还设有插口1021,盖板112的端部设有与插口1021相适配的插头1122。安装盖板112时,需要先将端部的插头1122插入插口1021内,然后将卡钩1121对准卡扣1111的位置,用力一推即可将盖板112通过其卡钩1121锁到卡扣1111上。需要进行清理时,直接扳动卡钩1121,卡钩1121与卡扣1111分离,斜向上拿起盖板112,然后将头部的插头1122从插口1021中抽出,即可取下盖板112。
54.可选的,抽尘通道102的侧边还设有用于定位和导向的凹槽1022,盖板112的侧边设有与凹槽1022相适配的凸块1123。
55.可选的,抽尘通道102和盖板112靠近底盖111的侧边处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12呈长条状盖合抽尘通道102;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112的形状和位置可以根据抽尘通道102的形状和位置进行设计。
56.可选的,中央工作站1还包括密封结构110,密封结构110设置在盖板112和抽尘通道102之间,当盖板112与抽尘通道102连接盖合时,密封结构110封闭盖板112与抽尘通道102之间的缝隙。在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110为密封橡胶,当盖板112安装进抽尘通道102内,卡钩1121结构可以保证盖板112压紧密封橡胶,保证其气密性。
57.在本实施例中,扫地机器人2包括盒体20和设置在盒体20内的过滤组件26,盒体20上设有吸风口22、进风口23、进尘口24和出尘口25。其中,进尘口24靠近地面设置,吸风口22连接吸尘风机(未图示)并靠近过滤组件26设置,出尘口25和进风口23则用于与中央工作站1对接,将风从进风口23导入至盒体20内,再通过中央工作站1的抽力使盒体20内的风携带灰尘从出尘口25进入至中央工作站1的集尘装置17内。
58.如图12至图15所示,可选的,盒体20具有相对的底面201和顶面202,相对的第一侧
面203和第二侧面204,以及相对的第三侧面205和第四侧面206。吸风口22和进尘口24分别设置在第一侧面203和第二侧面204上,进风口23和出尘口25分别靠近第三侧面205和第四侧面206设置,并且,在底面201上设有对接进风口231和对接出尘口251,该对接进风口231和对接出尘口251分别与进风口23和出尘口25连通,且设置在底面201处以便于扫地机器人2与中央工作站1进行对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风口22和进尘口24分别设置在第一侧面203和第二侧面204的竖直中轴线上,对接进风口231和对接出尘口251沿底面201的竖直中轴线对称设置。该设计方式使扫地机器人2的吸尘风道和中央工作站1的抽尘风道互不干涉、独立工作,使盒体20内部结构更加合理,以增加盒体20利用率和效率。
59.可选的,过滤组件26靠近第一侧面203设置。当扫地机器人2处于工作状态时,携尘气流由进尘口24进入至盒体20内,经过过滤组件26后从第一侧面203进入至吸风口22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吸风口22还可以靠近顶面202设置,过滤组件26靠近顶面202并设置在吸风口22的下方;当扫地机器人2处于工作状态时,携尘气流由进尘口24进入至盒体20内,经过过滤组件26后顺着顶面202和第一侧面203进入至吸风口22内。
60.可选的,过滤组件26为由下至上依次排布的除尘初效滤网和除尘高效滤网。
61.在本实施例中,对接平台10上还设有出风口19,中央工作站1内的抽尘风机的出风端和抽风端分别连通对接平台10上的出风口19和吸尘口13。在扫地机器人2中,进风口23和出尘口25处分别设有进风阀27和出尘阀28,当进风口23与中央工作站1对接进风时,对接进风口231与中央工作站1的出风口19对接,对接出尘口251与中央工作站1的吸尘口13对接,此时进风阀27和出尘阀28开启。
62.可选的,该出风口19的设计可采用与吸尘口13相同的方式。
63.对应的,对接面100上的出风口19和吸尘口13分别对称设置在其靠近两个第一斜面101的两侧,以使行走轮21被限位结构14抵持时,出风口19和吸尘口13分别与对接进风口231和对接出尘口251对接。
64.在本实施例中,该扫地机器人2还包括地刷组件(未图示)和控制组件(未图示),其为现有常规技术,在此不进行说明。
6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中央工作站及智能清洁系统通过采用导向结构来为扫地机器人在对接过程中进行导向,以避免扫地机器人进入对接平台时发生歪斜,造成对接不准确的现象。还通过限位结构来限制扫地机器人的行走轮的移动,以使扫地机器人处于对接位置,并防止扫地机器人在对接过程中下滑,从而提高扫地机器人的对接的准确率。
66.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