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72200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窗帘,尤其涉及一种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
【背景技术】
[0002]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颗粒物也就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0003]为了减少对雾霾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雾霾天气应减少开窗,减少室外空气向室内的流通。但这也会导致室内没有通风,也影响人们居住的舒适程度。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开发了一种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使用这种窗帘,即便是在雾霾天气,也可以开窗。
[0005]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包括:
[0007]第一层窗帘,其具有第一布层;
[0008]第二层窗帘,其具有第二布层,所述第二层窗帘设置于靠近窗户一侧,所述第二布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层窗帘的靠近所述窗户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布层的表面为绒面;
[0009]喷雾网,其由多个纵向布置的经喷雾管和多个横向布置的玮喷雾管彼此连接而成,将一个玮喷雾管和一个经喷雾管之间的连接点定义为所述喷雾网的节点,该玮喷雾管和经喷雾管在连接点的位置彼此连通,所述节点具有喷雾孔,所述喷雾网设置于所述第二布层上,与所述第二布层贴靠在一起,且所述喷雾孔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窗户;
[0010]制雾装置,其连接至所述喷雾网,向所述喷雾网输送雾气。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中,相邻两个经喷雾管之间的第一间隔为10至20厘米,相邻两个玮喷雾管之间的第二间隔为10至20厘米,所述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间隔一致。
[0012]优选的是,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还包括:
[0013]窗帘支架,所述第二层窗帘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窗帘支架上。
[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还包括:
[0015]吸尘装置,其包括吸尘管和吸尘风机,所述吸尘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吸尘风机,所述吸尘风机的后侧连接至吸尘袋,所述吸尘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层窗帘的下方,所述吸尘管的上部开设有若干的吸尘孔;
[0016]控制装置,其连接至所述吸尘风机和所述制雾装置,控制所述制雾装置和所述吸尘风机轮流工作。
[0017]优选的是,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制雾装置每工作10?20分钟,所述吸尘风机工作5?10分钟。
[0018]优选的是,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中,所述经喷雾管和所述玮喷雾管均采用塑料软管制成,且采用透明材料。
[0019]本发明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中,第一层窗帘用于遮光,第二层窗帘具有第二布层,第二布层的表面为绒面,喷雾网贴靠于第二布层的表面,喷雾网向外喷出雾气,从而使灰尘颗粒物粘附在水滴上,由于雾气与绒面之间距离很近,水滴直接粘附在第二布层的绒面上,从而实现了除尘,保证流入房间内的空气洁净。即便是雾霾天气,也可以开窗,由本发明的窗帘将灰尘颗粒物除去,保证流通入室内的空气是相对干净的。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A-A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3]如图1和图2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包括:第一层窗帘10,其具有第一布层;第二层窗帘4,其具有第二布层,所述第二层窗帘设置于靠近窗户一侧,且所述第二布层的表面为绒面9;喷雾网2,其由多个纵向布置的经喷雾管12和多个横向布置的玮喷雾管11彼此连接而成,将一个玮喷雾管和一个经喷雾管之间的连接点13定义为所述喷雾网的节点,该玮喷雾管和经喷雾管在连接点的位置彼此连通,所述节点具有喷雾孔,所述喷雾网设置于所述第二布层上,与所述第二布层贴靠在一起,且所述喷雾孔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窗户;制雾装置3,其连接至所述喷雾网2,向所述喷雾网2输送雾气。
[0024]本发明的窗帘有两层,第一层窗帘主要起遮光的作用;第二层窗帘起除尘的作用。当喷雾网向外喷出雾气时,灰尘颗粒物会粘附于水滴上,由于第二布层的表面为绒面,水滴容易粘附在绒面上,从而减少灰尘颗粒物进入室内的几率,提高空气的洁净度。并且,一部分水滴可能在还未与灰尘颗粒物接触,就直接粘附在绒面上了,这也增加了绒面对灰尘颗粒物的吸附力,使灰尘颗粒物直接粘附到绒面上。
[0025]为了改善喷雾除尘的效果,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中,相邻两个经喷雾管12之间的第一间隔为10至20厘米,相邻两个玮喷雾管11之间的第二间隔为10至20厘米,所述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间隔一致。这样设计相当于使每一个较小的绒面区域都对应于4个喷雾孔,从而保证该绒面区域附近有足够浓度的雾气。
[0026]制雾装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比如超声制雾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0027]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还包括:窗帘支架I,所述第二层窗帘4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窗帘支架I上。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将第二层窗帘从窗帘支架上拆卸下来,对第二层窗帘进行清洗。第二层窗帘与窗帘支架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比如通过挂钩或夹子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
[0028]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还包括:吸尘装置,其包括吸尘管5和吸尘风机7,所述吸尘管5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吸尘风机7,所述吸尘风机的后侧连接至吸尘袋8,所述吸尘管5设置在所述第二层窗帘的下方,所述吸尘管的上部开设有若干的吸尘孔6;控制装置,其连接至所述吸尘风机7和所述制雾装置3,控制所述制雾装置和所述吸尘风机轮流工作。由于还有一部分粘附了灰尘颗粒物的水滴向下运动落至第二层窗帘的下方,为了将这一部分水滴除去,在喷雾动作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喷雾,启动吸尘风机,将水滴吸入吸尘袋内,待水滴干了之后,灰尘颗粒物就沉积在吸尘袋内了;之后再停止吸尘,开始喷雾。
[0029]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制雾装置每工作10?20分钟,所述吸尘风机工作5?10分钟。为了使空气内的灰尘颗粒物与雾气充分结合,控制制雾装置工作特定时间长度,之后吸尘,将这些被污染的雾气除去。该实施例提高了喷雾除尘的效率。
[0030]为了改善喷雾除尘的效果,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中,所述经喷雾管和所述玮喷雾管均采用塑料软管制成,且采用透明材料。为了便于观察经喷雾管和玮喷雾管内的雾气流通情况,保证喷雾网内没有堵塞等情况发生,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喷雾管。用塑料软管制作喷雾管,则便于对喷雾网进行安装和收纳,也减小喷雾网的重量。
[0031]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主权项】
1.一种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层窗帘,其具有第一布层; 第二层窗帘,其具有第二布层,所述第二层窗帘设置于靠近窗户一侧,所述第二布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层窗帘的靠近所述窗户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布层的表面为绒面; 喷雾网,其由多个纵向布置的经喷雾管和多个横向布置的玮喷雾管彼此连接而成,将一个玮喷雾管和一个经喷雾管之间的连接点定义为所述喷雾网的节点,该玮喷雾管和经喷雾管在连接点的位置彼此连通,所述节点具有喷雾孔,所述喷雾网设置于所述第二布层上,与所述第二布层贴靠在一起,且所述喷雾孔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窗户; 制雾装置,其连接至所述喷雾网,向所述喷雾网输送雾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经喷雾管之间的第一间隔为10至20厘米,相邻两个玮喷雾管之间的第二间隔为10至20厘米,所述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间隔一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窗帘支架,所述第二层窗帘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窗帘支架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吸尘装置,其包括吸尘管和吸尘风机,所述吸尘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吸尘风机,所述吸尘风机的后侧连接至吸尘袋,所述吸尘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层窗帘的下方,所述吸尘管的上部开设有若干的吸尘孔; 控制装置,其连接至所述吸尘风机和所述制雾装置,控制所述制雾装置和所述吸尘风机轮流工作。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制雾装置每工作10?20分钟,所述吸尘风机工作5?10分钟。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经喷雾管和所述玮喷雾管均采用塑料软管制成,且采用透明材料。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借助喷雾除尘的窗帘,包括:第一层窗帘,其具有第一布层;第二层窗帘,其具有第二布层,第二层窗帘设置于靠近窗户一侧,且第二布层的表面为绒面;喷雾网,其由多个纵向布置的经喷雾管和多个横向布置的纬喷雾管彼此连接而成,将一个纬喷雾管和一个经喷雾管之间的连接点定义为喷雾网的节点,该纬喷雾管和经喷雾管在连接点的位置彼此连通,节点具有喷雾孔,喷雾网与第二布层贴靠在一起,且喷雾孔的开口方向朝向窗户;制雾装置,其连接至喷雾网,向喷雾网输送雾气。本发明的窗帘中,第一层窗帘用于遮光,喷雾网向外喷出雾气,从而使灰尘颗粒物粘附在水滴上,水滴直接粘附在第二布层上,从而实现了除尘,保证流入房间内的空气洁净。
【IPC分类】B01D47/06, A47H23/02, B32B5/30
【公开号】CN105534257
【申请号】CN201510917083
【发明人】蓝正飞
【申请人】蓝正飞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