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68725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隔声净化窗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包括内侧窗框本体与外侧窗框本体,内侧窗框本体与外侧窗框本体通过密度板构成通风消声通道,通风消声通道内壁由穿孔板与龙骨式玻璃棉构成,通风消声通道内设有进风口、初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负离子发生器、出风口与控制系统,初效过滤网设于进风口处,高效过滤网与负离子发生器分别设于出风口处,所述进风口处嵌有进风传感器,出风口处嵌有出风传感器与扬声器,进风传感器、出风传感器与扬声器分别电连接于控制系统。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有效解决交通噪声污染、空气污染问题,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室内空气的自呼吸与有效隔声与净化性能。
【专利说明】
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隔声净化窗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
【背景技术】
[0002]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城市主要污染源,噪声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市场上现有的通风隔声窗对中高频段噪声效果较好,但对低频声几乎没有效果,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低频环境中可使人烦恼、学习、工作效率降低,因此交通噪声治理,尤其是低频处理问题迫在眉睫。
[0003]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空气质量却不断下降,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对人们的呼吸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现有专利只能解决中高频噪声,上海伊新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开了一种利用开窗器实现自动开启与关闭,自动报警的智能型隔声通风窗(申请号:201310212762.3),上海交通大学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穿孔板实现消声的全透光通风窗(申请号:03129403.0),或旨在解决低频噪声,四川正升声学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一种利用有源控制系统和微穿孔板实现自然通风的隔声窗(申请号:201020239769.6),抑或只能实现能解决空气净化的窗户,愈晓东公开了一种具有过滤层和负离子发生层的空气净化窗(公开号:CN103334683A),张文东公开了一种无耗能自然风空气净化窗,利用履带式过滤网对空气实现过滤(公开号:CN103867102A)。但没有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既能解决噪声问题,同时实现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净化功能的真正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多功能窗。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有效解决交通噪声污染、空气污染问题,其设计结构合理、外观新颖、操作简单,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了室内空气的自呼吸与有效隔声与净化性能。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包括内侧窗框本体与外侧窗框本体,内侧窗框本体与外侧窗框本体通过密度板构成通风消声通道,通风消声通道内壁由穿孔板与龙骨式玻璃棉构成,通风消声通道内设有进风口、初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负离子发生器、出风口与控制系统,初效过滤网设于进风口处,高效过滤网与负离子发生器分别设于出风口处,进风口处嵌有进风传感器,出风口处嵌有出风传感器与扬声器,进风传感器、出风传感器与扬声器分别电连接于控制系统。
[0007]进一步而言,所述外侧窗框本体上方设有外侧上悬窗,外侧窗框本体下方设有平开窗,外侧上悬窗通过智能开窗器设于进风口处,平开窗外侧设有透明太阳能板,透明太阳能板与控制系统电连接设置。
[0008]进一步而言,所述智能开窗器一端连接于外侧窗框本体,智能开窗器另一端连接于外侧上悬窗,智能开窗器电连接于控制系统。
[0009]进一步而言,所述内侧窗框本体上设有两扇内侧上悬窗,内侧上悬窗采用双层钢化玻璃结构。
[0010]进一步而言,所述控制系统对应设置有遥控器。
[0011 ]进一步而言,所述高效过滤网采用活性炭滤网与驻极滤网。
[0012]进一步而言,所述通风消声通道采用自呼吸式通风方式。
[0013]本发明有益效果:
[0014]1.通风消声通道内壁由穿孔板与龙骨式玻璃棉构成,可以达到很好的降噪效果;
[0015]2.通风消声通道内设有初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与负离子发生器,实现空气的净化;
[0016]3.通风消声通道采用自呼吸通风方式,可以满足每人每小30m3的换气需求;
[0017]4.控制系统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自动打开与关闭通风消声通道,其设计结构合理、外观新颖、操作简单,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图;
[0019]图2是本发明设计结构图。
[0020]1、外侧上悬窗;2、智能开窗器;3、初效过滤网;4、内侧上悬窗;5、活性炭滤网与驻极滤网;6、负离子发生器;7、内侧窗框本体;8、出风口; 9、外侧窗框本体;10、平开窗;11、穿孔板;12、龙骨式玻璃棉;13、控制系统;14、透明太阳能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22]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包括内侧窗框本体7与外侧窗框本体9,内侧窗框本体7与外侧窗框本体9通过密度板构成通风消声通道,通风消声通道内壁由穿孔板11与龙骨式玻璃棉12构成,通风消声通道内设有进风口、初效过滤网3、高效过滤网5、负离子发生器6、出风口8与控制系统13,初效过滤网3设于进风口处,高效过滤网5与负离子发生器6分别设于出风口 8处,进风口处嵌有进风传感器,出风口 8处嵌有出风传感器与扬声器,进风传感器、出风传感器与扬声器分别电连接于控制系统13。
[0023]以上所述构成本发明基本结构。
[0024]本发明所述通风消声通道内壁由穿孔板11与龙骨式玻璃棉12构成,可以达到很好的吸声降噪效果,在通风消声通道内设有初效过滤网3、高效过滤网5与负离子发生器6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其中初效过滤网3有效起到防止外界大颗粒物进入通风消声通道内,另外在出风口 8处还设有扬声器,可根据声音大小实现自动开启与关闭。
[0025]更具体而言,所述外侧窗框本体9上方设有外侧上悬窗I,外侧窗框本体9下方设有平开窗10,外侧上悬窗I通过智能开窗器2设于进风口处,平开窗10外侧设有透明太阳能板14,透明太阳能板14与控制系统13电连接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透明太阳能板14吸收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再给控制系统13进行供电作用。
[0026]更具体而言,所述智能开窗器2—端连接于外侧窗框本体9,智能开窗器2另一端连接于外侧上悬窗I,智能开窗器2电连接于控制系统13。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控制系统13控制智能开窗器2对外侧上悬窗I进行打开与关闭,同时也可调节其打开度。
[0027]更具体而言,所述内侧窗框本体7上设有两扇内侧上悬窗4,内侧上悬窗4采用双层钢化玻璃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其采光度更好。
[0028]更具体而言,所述控制系统13对应设置有遥控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遥控器控制控制系统13,实现对通风消声通道的自动打开与关闭。
[0029]更具体而言,所述高效过滤网5采用活性炭滤网与驻极滤网。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活性炭滤网可实现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过滤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味气体,驻极滤网对进入室内的PM2.5进行过滤。
[0030]更具体而言,所述通风消声通道采用自呼吸式通风方式。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满足每人每小30m3的换气需求。
[0031]为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该窗户具体设计为如图2所示形状(2a、2b和2c、2d),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通道位置不同,其中如图2中所示(2c、2d)在原有基础上加长了通道的长度,适用于窗洞较大场合。
[0032]以上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包括内侧窗框本体(7)与外侧窗框本体(9),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窗框本体(7)与外侧窗框本体(9)通过密度板构成通风消声通道,所述通风消声通道内壁由穿孔板(11)与龙骨式玻璃棉(12)构成,所述通风消声通道内设有进风口、初效过滤网(3)、高效过滤网(5)、负离子发生器(6)、出风口(8)与控制系统(13),所述初效过滤网(3)设于进风口处,所述高效过滤网(5)与负离子发生器(6)分别设于出风口(8)处,所述进风口处嵌有进风传感器,所述出风口(8)处嵌有出风传感器与扬声器,所述进风传感器、出风传感器与扬声器分别电连接于控制系统(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窗框本体(9)上方设有外侧上悬窗(I),所述外侧窗框本体(9)下方设有平开窗(10),所述外侧上悬窗(I)通过智能开窗器⑵设于进风口处,所述平开窗(10)外侧设有透明太阳能板(14),所述透明太阳能板(14)与控制系统(13)电连接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开窗器(2)—端连接于外侧窗框本体(9),所述智能开窗器(2)另一端连接于外侧上悬窗(I),所述智能开窗器(2)电连接于控制系统(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窗框本体(7)上设有两扇内侧上悬窗(4),所述内侧上悬窗(4)采用双层钢化玻璃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13)对应设置有遥控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过滤网(5)采用活性炭滤网与驻极滤网。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呼吸式多功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消声通道采用自呼吸式通风方式。
【文档编号】B01D53/32GK105822202SQ201610167455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2日
【发明人】章林柯, 刘丹, 李和君, 杨晨东, 李嘉豪, 胡恒宾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