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3149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公开了一种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侧面的一个或两个碳箱,所述箱体的碳箱上方设置开口,所述碳箱与箱体之间为网栅结构,所述碳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调节的风口,所述风口内设置有可滑动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推动滑块,所述碳箱开口上方设置有底部为斜面的碳箱盖,且碳箱盖底部的斜面朝向箱体一侧,所述碳箱盖上表面设置有箱盖提手。本发明避免了油滴与木炭直接接触而产生油烟,因此烧烤出来的串更健康、味道更纯正。
【专利说明】
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烧烤装置,具体说是一种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背景技术】
[0002]烤串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烤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特别在夏季,烧烤的摊位随处可见,不管是在夜晚还是节假日人们聚在一起总是少不了烤串,不管是在烧烤摊吃还是自己烧烤着吃,现在绝大部分还是使用木炭进行烧烤。传统的烧烤装置是将串直接放置在燃烧的木炭上方进行烧烤,串多为肉类,在烧烤的过程中肉类的串会流出油,油滴落到木炭上便会产生大量的油烟,污染环境,而且产生的油烟还容易附着在串的表面,进而影响串的口味,同时油滴落在木炭上会发生燃烧,燃烧的油会提高烧烤的温度,温度过高也会影响串的质量与口味,烤串上沾染的各种灰烬及烟尘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便是提供一种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烧烤时不会产生油烟,使烧烤更健康,口味更好。
[0004]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侧面的一个或两个碳箱,所述箱体的碳箱上方设置开口,所述碳箱与箱体之间为网栅结构,所述网栅下端的碳箱内设置有碳网,所述碳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调节的风口,所述风口内设置有可滑动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推动滑块,所述碳箱开口上方设置有底部为斜面的碳箱盖,且碳箱盖底部的斜面朝向箱体一侧,所述碳箱盖上表面设置有箱盖提手,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可抽拉的抽屉盒。
[0005]作为优选,所述碳箱侧壁的厚度于箱体的厚度,所述碳箱侧壁以及碳箱盖倾斜部位的内部分别填充有隔热保温材料。
[0006]作为优选,所述碳箱盖顶部上表面与箱体上边缘的高度相同。
[0007]作为优选,所述碳箱盖底部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90度。
[0008]作为优选,所述碳箱其中一端的风口外侧设置有通过转轴固定的风机支撑板,所述风机支撑板打开后与箱体侧壁垂直,且风机支撑板顶部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板挡板。
[0009]作为优选,所述碳网上方设置的碳箱盖为一个或多个,且紧挨在一起。
[0010]作为优选,所述网栅由多条交错且弯折的网条组成,使点燃的碳的热量能透过网栅结构。
[0011]作为优选,所述箱体顶部开口边沿向内弯折,且在弯折部位的下方设置有倾斜的导流条。
[0012]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1、碳箱呈竖长狭腔型结构,使堆积燃烧的碳火层侧面面积大;2、碳箱靠近箱体的侧面,是网栅式结构,透气透光,方便燃烧的碳火的热量从侧面,而不是顶部透出;3、箱体碳箱的上方设置有活动的碳箱盖,打开时方便加碳,碳箱盖底部为斜面,斜面朝向箱体一侧,方便引导热量从靠近箱体的侧面透出,碳箱除靠近箱体的一面为网栅结构,其他侧壁以及碳箱顶部都为耐火保温材料或者内部填充隔热保温材料。
[0013]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碳箱在箱体的一侧,木炭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直接透过网栅直接辐射到串下方的空气,另一部分热量上升到碳箱顶部时被碳箱盖底部的斜面反射到串底部,这样充分利用了木炭产生的热量,而且如果串产生油滴就会直接落到箱体底部的水槽内,避免了油滴与木炭直接接触而产生油烟,因此烧烤出来的串更健康、味道更纯正;传统的烧烤设备添加木炭时,需要先将串取下再添加,而且本发明的碳箱盖方便从碳箱上拿起,便于及时添加木炭,碳箱盖多个时,可取下相邻的碳箱盖添加木炭,在添加木炭时也能进行烧烤,有利于提高烧烤效率,很好的解决了其他无烟烧烤炉侧置碳箱造成的箱体烧烤部位热量不均、热量传递损失大的难题;箱体顶部开口边沿向内弯折,且在弯折部位的下方设置有倾斜的导流条,导流条便于将热量导流到箱体的开口处,有利于热量流向烤串。【附图说明】
[0014]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0〇1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后视结构不意图。
[001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发明网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1箱体2碳箱3箱盖提手4网栅5风口 6风机支撑板7挡板8推动滑块9碳网10碳箱盖11抽屉盒12支撑板挡板13导流条。【具体实施方式】 [〇〇22] 实施例1如图1-5所示,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包括箱体1和位于箱体1侧面的一个碳箱2,箱体1的碳箱2上方设置开口,碳箱2与箱体1之间为网栅4结构,网栅4下端的碳箱内设置有碳网9,碳网9用于放置木炭,网栅4由多条交错且弯折的网条组成,使点燃的碳的热量能透过网栅4结构,碳箱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调节的风口 5,碳箱2其中一端的风口 5外侧设置有通过转轴固定的风机支撑板6,风机支撑板6打开后与箱体1侧壁垂直,且风机支撑板6顶部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板挡板12,风口 5内设置有可滑动的挡板7,挡板7上设置有推动滑块8,碳箱2开口上方设置有底部为斜面的碳箱盖10,碳箱2上方设置的碳箱盖10为一个,碳箱2侧壁的厚度于箱体1的厚度,碳箱2侧壁以及碳箱盖10倾斜部位的内部分别填充有隔热保温材料,且碳箱盖10底部的斜面朝向箱体1 一侧,碳箱盖10底部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 碳箱盖10顶部上表面与箱体1上边缘的高度相同,碳箱盖10上表面设置有箱盖提手3,箱体1 底部设置有可抽拉的抽屉盒11,抽屉盒11便于收集滴落的油滴,箱体1顶部开口边沿向内弯折,且在弯折部位的下方设置有倾斜的导流条13。[〇〇23]本发明工作原理:烧烤时,打开碳箱盖10,将点燃的木炭放在碳网上,盖上碳箱盖 10,将串水平放置在箱体1上即可烧烤,箱体1底部的抽屉盒11可盛放水,便于收集滴落的油滴。
[0024]实施例2如图5图6所示,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包括箱体1和位于箱体1两侧碳箱2,箱体1的碳箱2上方设置开口,碳箱2与箱体1之间为网栅4结构,网栅4下端的碳箱内设置有碳网9,碳网9用于放置木炭,网栅4由多条交错且弯折的网条组成,使点燃的碳的热量能透过网栅4结构,碳箱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调节的风口 5,碳箱2其中一端的风口 5外侧设置有通过转轴固定的风机支撑板6,风机支撑板6打开后与箱体1侧壁垂直,且风机支撑板6顶部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板挡板12,风口 5内设置有可滑动的挡板7,挡板7上设置有推动滑块8,碳箱2开口上方设置有底部为斜面的碳箱盖10,碳箱2上方设置的碳箱盖10为一个,碳箱2侧壁的厚度于箱体1的厚度,碳箱2侧壁以及碳箱盖10倾斜部位的内部分别填充有隔热保温材料,且碳箱盖1 〇底部的斜面朝向箱体1 一侧,碳箱盖1 〇底部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碳箱盖 10顶部上表面与箱体1上边缘的高度相同,碳箱盖10上表面设置有箱盖提手3,箱体1底部设置有可抽拉的抽屉盒11,抽屉盒11便于收集滴落的油滴,箱体1顶部开口边沿向内弯折,且在弯折部位的下方设置有倾斜的导流条13。
[0025]需要说明的是,用来烧烤较短的串时,箱体宽度较窄,一个碳箱即可满足烧烤需求,采用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即可;当烧烤的串较长时,需要宽度足够的箱体,因此在箱体的两侧同时设置有碳箱,即采用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便能满足烧烤的需求。
[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主权项】
1.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侧面的一个或两个碳 箱,所述箱体的碳箱上方设置开口,所述碳箱与箱体之间为网栅结构,所述网栅下端的碳箱 内设置有碳网,所述碳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调节的风口,所述风口内设置有可滑动的挡 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推动滑块,所述碳箱开口上方设置有底部为斜面的碳箱盖,且碳箱盖 底部的斜面朝向箱体一侧,所述碳箱盖上表面设置有箱盖提手,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可抽 拉的抽屉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箱侧壁的厚度于 箱体的厚度,所述碳箱侧壁以及碳箱盖倾斜部位的内部分别填充有隔热保温材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箱盖顶部上表面 与箱体上边缘的高度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箱盖底部的斜面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90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箱其中一端的风 口外侧设置有通过转轴固定的风机支撑板,所述风机支撑板打开后与箱体侧壁垂直,且风 机支撑板顶部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板挡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箱上方设置的碳 箱盖为一个或多个,且紧挨在一起。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栅由多条交错且 弯折的网条组成,使点燃的碳的热量能透过网栅结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腔网栅式集碳透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顶部开口边沿 向内弯折,且在弯折部位的下方设置有倾斜的导流条。
【文档编号】A47J37/07GK105996813SQ201610562560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5日
【发明人】赵洪涛
【申请人】赵洪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