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92501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包括一座椅本体、一防后倾架和加强部等结构。本发明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优点是:带有一防后倾架,能够在座椅后翻时起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连接部位的内部布置有限位装置,能够防止防后倾架转角过大而起不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的连接结构可靠性高,能够耐受较大的冲击力;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能够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不容易发现防后倾架,外形较为美观。
【专利说明】
防后仰倾倒的座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
【背景技术】
[0002]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920247417.2公开了一种防摔座椅,包括支撑板、靠背以及椅子腿,在靠背两侧分别转轴连接支撑杆,且支撑杆与靠背侧面重合时底边矮于椅子腿底边;在转轴下方轴连接限制杆,沿限制杆的表面开设条形开口,支撑杆侧面加工插杆,支撑杆的插杆段与条形开口重合,且插杆插入条形开口与限制杆连接。当使用者向后倾斜椅子时,支撑杆保持竖直,此时与椅子腿之间形成角度,一旦椅子后仰角度过大并摔倒时,两根支撑杆触地与椅子腿形成稳定支撑,避免椅子翻倒;在支撑杆运动过程中,插杆在限制杆开口内滑动,当达到开口顶端时,插杆无法继续运动,从而确保支撑杆稳定,避免支撑杆转角过大而造成的椅子翻倒问题。但是其限制杆与支撑杆间的摩擦力较大,限制杆与支撑杆的连接处距离支撑杆的上端较远,因而施加在支撑杆上的力矩较大,容易限制支撑杆自由转动,使支撑杆不能起到支撑作用;该限制杆与该支撑杆和椅子腿相接触,用户如果使用润滑油来润滑该限制杆,润滑油容易污染该支撑杆和椅子腿,润滑油还容易吸附灰尘,该防摔座椅作为一种家具,用户极难接触椅子腿和支撑杆上沾染润滑油并吸附大量灰尘;座椅在后翻的过程中,受人的活动方向、以及地面状况的影响,往往使支撑杆与靠背的接头处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冲击力的方向也极有可能与支撑杆的长度不向不一致,使其接头容易被损坏而使该支撑杆起不到相应的支撑作用;此外该支撑杆和限制杆布置在较容易被人观察到位置,该支撑杆像多余的支腿一样悬挂在座椅的后方,使该防摔座椅极不美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带有一防后倾架,能够在座椅后翻时起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连接部位的内部布置有限位装置,能够防止防后倾架转角过大而起不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的连接结构可靠性高,能够耐受较大的冲击力;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能够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不容易发现防后倾架,外形较为美观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
[0004]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5]—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包括一座椅本体,所述的座椅本体包括两个前支腿、两个后支腿、一个靠背板、两个第一加强杆、一个第二加强杆和一个座板,所述的座板为方形结构,所述的两个前支腿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的座板的前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后支腿中部分别与所述的座板的后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一加强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前支腿及后支腿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的中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及所述的第二加强杆组成“工”字形结构,
[0006]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防后倾架,所述的防后倾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竖杆、一转轴和一第三加强杆;所述的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的转轴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转轴的端部伸出所述的竖杆的外侧,所述的第三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竖杆的下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竖杆的下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
[0007]所述的后支腿的内侧设置有一连接圆孔,所述的连接圆孔布置在所述的座板的后端边缘的后方;
[0008]所述的转轴的两端布置在所述的连接圆孔内并与所述的连接圆孔转动连接;所述的竖杆的外侧靠近所述的后支腿的内侧布置;
[0009]所述的第一加强杆、所述的第二加强杆及所述的第三加强杆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其横截面形状均相同;
[0010]所述的连接圆孔的底部边缘布置有一扇形突起,所述的转轴的两端布置有一扇形凹槽,所述的扇形突起的两端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的扇形凹槽两端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的扇形突起布置在所述的扇形凹槽内。
[0011]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扇形突起的两端面的夹角为30度,所述的扇形凹槽的两端面的夹角为120度。
[0012]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座椅本体还包括四个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加强板,所述的四个加强板分别与所述的座板的四边相互垂直连接,左右两侧的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前支腿及后支腿的上端的内侧相互垂直连接、前侧的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支腿的上端的内侧相互垂直连接,位于后侧的加强板为后加强板,所述的后加强板的长度等于所述的两个竖杆内侧面之间的距离。
[0013]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后加强板的顶端设置有一圆弧形凹槽,所述的转轴放置在所述的圆弧形凹槽内且与所述的圆弧形凹槽滑动连接。
[0014]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座椅本体还包括一“L”形连接块,所述的“L”形连接块与所述的座板后侧两角的底面相连接,所述的“L”形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的后支腿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后加强板相连接,所述的竖杆布置在所述的“L”形连接块的内侧。
[0015]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加强部,所述的加强部包括一连接杆和两个圆形端盖,其中一个圆形端盖的中心与所述的连接杆的一端相互垂直布置且固定连接、另一个圆形端盖的中心与所述的连接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
[0016]所述的后支腿的外侧设置有一圆形槽,所述的圆形槽的底部的中心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的底部与所述的连接圆孔的中心相连通;
[0017]所述的转轴上设置有一贯穿其两端端面的第二连接孔;
[0018]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的直径及所述的第二连接孔的直径及所述的连接杆的直径相等,所述的连接杆穿过所述的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的第二连接孔;
[0019]所述的圆形槽的直径大于所述的圆形端盖的直径,所述的圆形端盖布置在所述的圆形槽内。
[0020]本发明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优点是:带有一防后倾架,能够在座椅后翻时起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连接部位的内部布置有限位装置,能够防止防后倾架转角过大而起不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的连接结构可靠性高,能够耐受较大的冲击力;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能够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不容易发现防后倾架,外形较为美观。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发明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主视图;
[0024]图3为图1中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另一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0025]图4为图1中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又一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中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图1中的座椅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图6中的座椅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不意图;
[0029]图8为图7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9为图1中的防后倾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为图9中的防后倾架的右视图;
[0032]图11为图1中的加强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其中:
[0034]1、座椅本体;
[0035]11、前支腿;12、后支腿;121、连接圆孔;122、扇形突起;123、圆形槽;124、第一连接孑L;
[0036]13、靠背板;14、第一加强杆;15、第二加强杆;16、座板;17、后加强板;171、圆弧形凹槽;18、“L”形连接块;
[0037]2、防后倾架;21、竖杆;22、转轴;221、扇形凹槽;222、第二连接孔;23、第三加强杆;
[0038]3、加强部;31、连接杆;32、圆形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40]本发明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优点是:带有一防后倾架,能够在座椅后翻时起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连接部位的内部布置有限位装置,能够防止防后倾架转角过大而起不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的连接结构可靠性高,能够耐受较大的冲击力;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能够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不容易发现防后倾架,外形较为美观。
[0041 ] 如图1-图5所不,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包括一座椅本体I,该座椅本体I包括两个前支腿11、两个后支腿12、一个靠背板13、两个第一加强杆14、一个第二加强杆15和一个座板16,该座板16为方形结构,该两个前支腿11的上端分别与该座板16的前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该两个后支腿12中部分别与该座板16的后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该第一加强杆14的前后两端分别与该前支腿11及后支腿12相互垂直连接,该第二加强杆15的两端分别与该两个第一加强杆14的中部相互垂直连接,该两个第一加强杆14及该第二加强杆15组成“工”字形结构,
[0042]该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防后倾架2,如图9所示,该防后倾架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竖杆21、一转轴22和一第三加强杆23;该竖杆21的上端与该转轴22相互垂直连接,该转轴22的端部伸出该竖杆21的外侧,该第三加强杆23的两端分别与该两个竖杆21的下部相互垂直连接,该竖杆21的下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
[0043]如图6、图7、图8所示,该后支腿12的内侧设置有一连接圆孔121,该连接圆孔121布置在该座板16的后端边缘的后方;
[0044]该转轴22的两端布置在该连接圆孔121内并与该连接圆孔121转动连接,这种连接结构中接触面位于不易被人接触到的位置,因而可被用户良好的润滑而不污染座椅的外表面,而且这一结构使该转轴22能够较好的与该座板16融合在一起,而且当该防后倾架2上端较接近人的重心位置,使支撑更为平稳;该竖杆21的外侧靠近该后支腿12的内侧布置,这一结构使该竖杆21与该后支腿12能够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不容易被发现,更为美观;该转轴21能够起到稳固该竖杆21上端的目的,使该防后倾架I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时,上端不容易变形而与该连接圆孔121脱离;该第三加强杆23能够起到稳固该竖杆21下部的目的,使该防后倾架2在受到左右方向的较大的冲击力时,该竖杆21不容易被折断;
[0045]如图4、图5所不,该第一加强杆14、该第二加强杆15及该第三加强杆23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其横截面形状均相同;这一结构使该第三加强杆23能够较好的与该座椅本体I融合在一起,使其不容易被人发现;
[0046]如图7、图8所示,该连接圆孔121的底部边缘布置有一扇形突起122,如图9、图10所示,该转轴22的两端布置有一扇形凹槽221,该扇形突起122的两端面之间的夹角小于该扇形凹槽221两端面之间的夹角,该扇形突起122布置在该扇形凹槽221内。这一结构能够限制该防后倾架2的转动范围,防止该防后倾架2的转角过大而起不到支撑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这种限位结构布置在连接结构的内部,不容易被人发现,更为美观。
[0047]如图8所示,该扇形突起122的两端面的夹角为30度,如图9、图10所示,该扇形凹槽221的两端面的夹角为120度。当该座椅本体I水平放置在地面上时,该扇形突起122的一个端面与扇形凹槽221的一个端面相互贴合;当该扇形突起122的另一个端面与该扇形凹槽221的另一个端面相互贴合时,该防后倾架2达到其最大转角90度;本实施例中该扇形突起122的两端面的夹角为30度,该扇形凹槽221的两端面的夹角为120度,该防后倾架2的其最大转角为90度;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座椅设计师可以根据座椅的高度、形状以及重心的位置来调整这三个角度,使该防后倾架2能够更好的起到防后倾的作用。
[0048]如图4、图5所示,该座椅本体I还包括四个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加强板,该四个加强板分别与该座板16的四边相互垂直连接,左右两侧的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该前支腿11及后支腿12的上端的内侧相互垂直连接、前侧的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支腿11的上端的内侧相互垂直连接,位于后侧的加强板为后加强板17,该后加强板17的长度等于该两个竖杆21内侧面之间的距离。这一结构使该两个竖杆21在座椅本体I水平放置在地面上时,能够布置在该后支腿12的内侧,从而更好的隐藏该竖杆21。
[0049]如图6所示,该后加强板17的顶端设置有一圆弧形凹槽171,该转轴22放置在该圆弧形凹槽171内且与该圆弧形凹槽171滑动连接。这一结构使该转轴22能够更紧密的贴合该加强板17布置,使该转轴22更加不容易被人发现;而且该圆弧形凹槽171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该转轴22的作用。
[0050]如图5所示,该座椅本体I还包括一 “L”形连接块18,该“L”形连接块18与该座板16后侧两角的底面相连接,该“L”形连接块18的一端与该后支腿12相连接、另一端与该后加强板17相连接,该竖杆21布置在该“L”形连接块18的内侧。这一” L “形连接块18能够起到限制该防后倾架2向前摆动的作用,防止该防后倾架2在向前摆动时损坏该座板16的边缘,而且也可强化该后加强板17与该座板16连接强度的作用。
[0051 ] 如图1-图5所示,该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加强部3,如图11所示,该加强部3包括一连接杆31和两个圆形端盖32,其中一个圆形端盖32的中心与该连接杆31的一端相互垂直布置且固定连接、另一个圆形端盖32的中心与该连接杆3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
[0052 ]如图6、图7、图8所示,该后支腿12的外侧设置有一圆形槽123,该圆形槽123的底部的中心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124,该第一连接孔124的底部与该连接圆孔121的中心相连通;
[0053]如图9所示,该转轴22上设置有一贯穿其两端端面的第二连接孔222;
[0054]该第一连接孔124的直径及该第二连接孔222的直径及该连接杆31的直径相等,该连接杆31穿过该第一连接孔124及该第二连接孔222;
[0055]如图1-图5所示,该圆形槽123的直径大于该圆形端盖32的直径,该圆形端盖32布置在该圆形槽123内。
[0056]当该防后倾架2受到朝向左右方向的冲击力时,该防后倾架2容易损坏该后支腿12与该座板16的接头,使该后支腿12与该座板16相互脱离,进一步会导致该防后倾架2从该连接圆孔121中脱落,使该防后倾架2起不到支撑作用;通过设置这一加强部3,可以有效的固定该两个后支腿12,防止该后支腿12与该座板16相互脱离。
[0057]以上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设计思路,在系统允许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扩展为同时外接更多的功能模块,从而最大限度扩展其功能。
[005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包括一座椅本体(I),所述的座椅本体(I)包括两个前支腿(11)、两个后支腿(12)、一个靠背板(13)、两个第一加强杆(14)、一个第二加强杆(15)和一个座板(16),所述的座板(16)为方形结构,所述的两个前支腿(11)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的座板(16)的前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后支腿(12)中部分别与所述的座板(16)的后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一加强杆(14)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前支腿(11)及后支腿(12)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14)的中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14)及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组成“工”字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防后倾架(2),所述的防后倾架(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竖杆(21)、一转轴(22)和一第三加强杆(23);所述的竖杆(21)的上端与所述的转轴(22)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转轴(22)的端部伸出所述的竖杆(21)的外侧,所述的第三加强杆(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竖杆(21)的下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竖杆(21)的下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的后支腿(12)的内侧设置有一连接圆孔(121),所述的连接圆孔(121)布置在所述的座板(16)的后端边缘的后方; 所述的转轴(22)的两端布置在所述的连接圆孔(121)内并与所述的连接圆孔(121)转动连接;所述的竖杆(21)的外侧靠近所述的后支腿(12)的内侧布置; 所述的第一加强杆(14)、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及所述的第三加强杆(23)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其横截面形状均相同; 所述的连接圆孔(121)的底部边缘布置有一扇形突起(122),所述的转轴(22)的两端布置有一扇形凹槽(221),所述的扇形突起(122)的两端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的扇形凹槽(221)两端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的扇形突起(122)布置在所述的扇形凹槽(22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扇形突起(122)的两端面的夹角为30度,所述的扇形凹槽(221)的两端面的夹角为12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椅本体(I)还包括四个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加强板,所述的四个加强板分别与所述的座板(16)的四边相互垂直连接,左右两侧的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前支腿(11)及后支腿(12)的上端的内侧相互垂直连接、前侧的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支腿(11)的上端的内侧相互垂直连接,位于后侧的加强板为后加强板(17),所述的后加强板(17)的长度等于所述的两个竖杆(21)内侧面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加强板(17)的顶端设置有一圆弧形凹槽(171),所述的转轴(22)放置在所述的圆弧形凹槽(171)内且与所述的圆弧形凹槽(171)滑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椅本体(I)还包括一“L”形连接块(18),所述的“L”形连接块(18)与所述的座板(16)后侧两角的底面相连接,所述的“L”形连接块(18)的一端与所述的后支腿(12)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后加强板(17)相连接,所述的竖杆(21)布置在所述的“L”形连接块(18)的内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加强部(3),所述的加强部(3)包括一连接杆(31)和两个圆形端盖(32),其中一个圆形端盖(32)的中心与所述的连接杆(31)的一端相互垂直布置且固定连接、另一个圆形端盖(32)的中心与所述的连接杆(3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 所述的后支腿(12)的外侧设置有一圆形槽(123),所述的圆形槽(123)的底部的中心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124),所述的第一连接孔(124)的底部与所述的连接圆孔(121)的中心相连通; 所述的转轴(22)上设置有一贯穿其两端端面的第二连接孔(222);所述的第一连接孔(124)的直径及所述的第二连接孔(222)的直径及所述的连接杆(31)的直径相等,所述的连接杆(31)穿过所述的第一连接孔(124)及所述的第二连接孔(222); 所述的圆形槽(123)的直径大于所述的圆形端盖(32)的直径,所述的圆形端盖(32)布置在所述的圆形槽(123)内。
【文档编号】A47C3/00GK106073252SQ201610597540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26日 公开号201610597540.1, CN 106073252 A, CN 106073252A, CN 201610597540, CN-A-106073252, CN106073252 A, CN106073252A, CN201610597540, CN201610597540.1
【发明人】王鼎兴
【申请人】王鼎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