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电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28395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电炒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具,尤其涉及一种家用电炒锅。
【背景技术】
[0002]炒菜是中国菜中的一种特色烧法,炒菜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炒锅放在天然气、液化气或煤气炉上加热,但是,在一些简易的厨房或者室外等地方,没有燃气管道,只能使用电炒锅。现有技术的电炒锅大多是对炒锅的底部加热,炒锅的周围加热不均匀可能使食物受热不均而不熟,且口感不好;现有技术的电炒锅没有安全保护措施,散热效果也不佳,每年因使用电炒锅不当而引起的意外火灾和伤害发生率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家用电炒锅,能确保食物的加热均匀,杜绝意外的发生,体积小,适合家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家用电炒锅,包括炒锅本体、连接件、一对炒锅手柄、加热座、多个抬高底座、散热空间、多个散热孔洞、加热管安装槽、多根加热管道及隔热层;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的一端相互连接且通过所述的连接件与所述的炒锅本体的顶部侧端连接,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交叉呈直角,形成“V”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是由防腐蚀层、保温层及耐磨层热压而成的一体结构,所述的防腐蚀层为所述的炒锅本体的内层,所述的耐磨层为所述的炒锅本体的外层,所述的保温层位于所述的防腐蚀层与所述的耐磨层之间,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上分别设有防滑纹;所述的散热空间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的底部,所述的加热座是底部封闭的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的加热座的顶端呈前高后低的倾斜面结构;所述的散热空间是中空结构,所述的多个抬高底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散热空间的底部边缘处;所述的多个散热孔洞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散热空间的底部,位于所述的多个抬高底座之间;所述的多根加热管道分别间隔安装在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内,所述的加热管道是同心设置的环形结构,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的边缘通过耐热密封条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的内侧壁上,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的底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的内壁底部;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是底部为平面的半球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是底部为平面的半球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适配设置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内,使所述的多根加热管道分别围绕在所述的炒锅本体的外圈,所述的炒锅本体的顶端高于所述的加热座的顶端前部;所述的隔热层是环形结构,所述的隔热层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内,位于所述的加热座的侧壁内。
[0006]上述的家用电炒锅,其中,还包括重力感应器,所述的重力感应器设置在所述的抬高底座内,所述的重力感应器与所述的加热管道的电源开关连接。
[0007]上述的家用电炒锅,其中,所述的抬高底座内设有计时器,所述的计时器与所述的重力感应器连接。
[0008]上述的家用电炒锅,其中,所述的散热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散热风扇,所述的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的炒锅本体的下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炒锅本体的底部和侧部加热均匀,使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入味,能有效防止空烧并控制空烧的时间,有效防止意外发生。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电炒锅的剖视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电炒锅的炒锅本体的俯视图。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电炒锅的加热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14]请参见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一种家用电炒锅,包括炒锅本体1、连接件2、一对炒锅手柄3、加热座4、多个抬高底座5、散热空间6、多个散热孔洞7、加热管安装槽8、多根加热管道9及隔热层10 ;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3的一端相互连接且通过所述的连接件2与所述的炒锅本体I的顶部侧端连接,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3交叉呈直角,形成“V”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I是由防腐蚀层11、保温层12及耐磨层13热压而成的一体结构,所述的防腐蚀层11为所述的炒锅本体I的内层,所述的耐磨层13为所述的炒锅本体I的外层,所述的保温层12位于所述的防腐蚀层11与所述的耐磨层13之间,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3上分别设有防滑纹14 ;所述的散热空间6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4的底部,所述的加热座4是底部封闭的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的加热座4的顶端呈前高后低的倾斜面结构;所述的散热空间6是中空结构,所述的多个抬高底座5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散热空间6的底部边缘处;所述的多个散热孔洞7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散热空间6的底部,位于所述的多个抬高底座5之间;所述的多根加热管道9分别间隔安装在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8内,所述的加热管道9是同心设置的环形结构,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8的边缘通过耐热密封条15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4的内侧壁上,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8的底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4的内壁底部;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8是底部为平面的半球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I是底部为平面的半球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I适配设置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8内,使所述的多根加热管道9分别围绕在所述的炒锅本体I的外圈,所述的炒锅本体I的顶端略高于所述的加热座4的顶端前部;所述的隔热层10是环形结构,所述的隔热层10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4内,位于所述的加热座4的侧壁内。
[0015]还包括重力感应器16,所述的重力感应器16设置在所述的抬高底座5内,所述的重力感应器16与所述的加热管道9的电源开关连接,用于感应炒锅本体I是否放在加热座4内,当炒锅本体I没有放在加热座4内时将加热管道9的电源切断,防止空烧而发生火灾。
[0016]所述的抬高底座5内设有计时器17,所述的计时器17与所述的重力感应器16连接,用于在炒锅本体I不放在加热座4内的加热时间和炒锅本体I内没有食物的加热时间计时,当空烧的时间超过3分钟,将加热管道9的电源切断,防止意外发生。
[0017]所述的散热空间6内设有至少一个散热风扇18,所述的散热风扇18位于所述的炒锅本体I的下方,可用于加快底部的空气流通,当底部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可启动散热风扇18,防止热量在底部积聚。
[0018]使用时,将炒锅本体I放在加热座4的加热管安装槽8内,打开加热管道9的电源开关即可使用。炒锅本体I的V形炒锅手柄3便于双手抬锅,保持炒锅本体I的平稳,尤其是在颠锅的时候,适合手部力量较小的女性使用;炒锅本体I由3层结构热压而成,确保炒锅本体I在烹饪各种菜肴和调味料的时候不被腐蚀,且保温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环形设置的加热管道9对炒锅本体I均匀加热,使食物的烹煮和受热更均匀、入味;散热空间6和散热孔洞7能对加热座4的底部进行有效散热,可防止底部热量积聚,杜绝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加热座4的前端高于后端,炒锅手柄3搁在加热座4的顶部后端。
[00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炒锅本体的底部和侧部加热均匀,使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入味,能有效防止空烧并控制空烧的时间,有效防止意外发生。
[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家用电炒锅,其特征在于:包括炒锅本体、连接件、一对炒锅手柄、加热座、多个抬高底座、散热空间、多个散热孔洞、加热管安装槽、多根加热管道及隔热层;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的一端相互连接且通过所述的连接件与所述的炒锅本体的顶部侧端连接,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交叉呈直角,形成“V”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是由防腐蚀层、保温层及耐磨层热压而成的一体结构,所述的防腐蚀层为所述的炒锅本体的内层,所述的耐磨层为所述的炒锅本体的外层,所述的保温层位于所述的防腐蚀层与所述的耐磨层之间,所述的一对炒锅手柄上分别设有防滑纹;所述的散热空间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的底部,所述的加热座是底部封闭的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的加热座的顶端呈前高后低的倾斜面结构;所述的散热空间是中空结构,所述的多个抬高底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散热空间的底部边缘处;所述的多个散热孔洞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散热空间的底部,位于所述的多个抬高底座之间;所述的多根加热管道分别间隔安装在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内,所述的加热管道是同心设置的环形结构,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的边缘通过耐热密封条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的内侧壁上,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的底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的内壁底部;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是底部为平面的半球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是底部为平面的半球形结构,所述的炒锅本体适配设置所述的加热管安装槽内,使所述的多根加热管道分别围绕在所述的炒锅本体的外圈,所述的炒锅本体的顶端高于所述的加热座的顶端前部;所述的隔热层是环形结构,所述的隔热层设置在所述的加热座内,位于所述的加热座的侧壁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炒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重力感应器,所述的重力感应器设置在所述的抬高底座内,所述的重力感应器与所述的加热管道的电源开关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电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抬高底座内设有计时器,所述的计时器与所述的重力感应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散热风扇,所述的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的炒锅本体的下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家用电炒锅,包括炒锅本体、连接件、一对炒锅手柄、加热座、多个抬高底座、散热空间、多个散热孔洞、加热管安装槽、多根加热管道及隔热层;一对炒锅手柄的一端相互连接且通过连接件与炒锅本体的顶部侧端连接;散热空间设置在加热座的底部;多个抬高底座设置在散热空间的底部边缘处;多个散热孔洞设置在散热空间的底部,多根加热管道安装在加热管安装槽内;炒锅本体设置加热管安装槽内,多根加热管道围绕在炒锅本体的外圈,炒锅本体的顶端略高于加热座的顶端前部,隔热层设置在加热座内。本实用新型的炒锅本体的底部和侧部加热均匀,使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入味,能有效防止空烧并控制空烧的时间,有效防止意外发生。
【IPC分类】A47J27-00, A47J36-32, A47J36-02, A47J36-24
【公开号】CN204336607
【申请号】CN201420751870
【发明人】张玲玉, 徐刚, 罗怀林
【申请人】四川理工学院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