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升降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341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电动升降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动升降窗,在固定窗右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被动窗,在被动窗的右侧设置有主动窗,被动窗的两侧通过滚轮与左右边框连接成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主动窗的一侧与边框通过滚轮连接成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主动窗的另一侧设置有螺牙支承块与竖直固定的蜗杆连接成由蜗杆带动上下移动的结构;被动窗设置有被动窗限位块,主动窗移动到与被动窗限位块相接触时,被动窗跟随主动窗上下移动;左右边框设置有被动窗定位块,被动窗定位块位于被动窗的最下移动位置,当被动窗移动到与被动窗定位块相接触时,被动窗定位块支承被动窗,将被动窗定位;蜗杆通过减速机构连接到电机,由电机带动动蜗杆的正、反转,驱动主动窗的升降。其优点是使用效果好,安装性高。
【专利说明】
电动升降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窗,特别涉及一种主要用于建筑物窗口使用的电动升降窗。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通常使用的窗有:平移窗、转页窗,平移窗最为常用,但是,平移窗存在的问题是开窗时,只能打开左半边或者右半边,有半边始终有另一扇窗扇无法打开,影响使用效果;而转页窗由于是向外打开,需要有附件来固定打开的角度,由于所采用的附件存在安装误差或者强度问题,容易造成风大时吹坏窗子或者将窗子吹落,造成事故。综合以上的缺点,研发了本电动升降窗,能进一步的解决空间、安全性等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安装性高的电动升降窗。
[0004]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
[0005]—种电动升降窗,包括左右边框、上下边框围成的窗框,其特征在于:在固定窗右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被动窗,在被动窗的右侧设置有主动窗;所述被动窗的两侧通过滚轮与所述左右边框连接成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所述主动窗的一侧与边框通过滚轮连接成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所述主动窗的另一侧设置有螺牙支承块与竖直固定的蜗杆连接成由蜗杆带动上下移动的结构;在所述被动窗设置有被动窗限位块,所述主动窗移动到与被动窗限位块相接触时,被动窗跟随主动窗上下移动;在所述左右边框设置有被动窗定位块,所述被动窗定位块位于被动窗的最下移动位置,当被动窗移动到与被动窗定位块相接触时,被动窗定位块支承被动窗,将被动窗定位;所述蜗杆通过减速机构连接到电机,由电机带动动蜗杆的正、反转,驱动主动窗的升降。
[0006]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左右边框、上下边框围成的窗框其中三个交接处分别设置有滚轮,所述主动窗两侧设置的A、B点分别固定拉绳的两个端头,拉绳与滚轮连接成主动窗的同步升降结构。
[0007]进一步的:所述被动窗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每个被动窗上均设置有被动窗限位块,其中与主动窗相邻的第一级被动窗限位块为与主动窗相接的结构,第二级被动窗限位块为与第一级被动窗相接的结构;在所述左右边框设置有相应的被动窗定位块,相应的被动窗定位块位于相对应的被动窗的最下移动位置,当该级被动窗移动到与之相对应的被动窗定位块相接触时,该级被动窗定位块支承相应的被动窗,将该被动窗定位。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主动窗两侧设置的A设置在蜗杆一侧的下端,B点设置于另一侧的上端。
[000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10]1、本窗采用升降式打开,窗子开到最高的位置能有三分之二闲置空间,使房间内能更好的通风透气,且光线充足。
[0011]2、本窗采用槽式窗框,能达到气密、防水、防风的效果,并安装有雨水感应器,在打开窗时外出工作或忘记关窗,遇到雨水就能自动关窗。
[0012]3、本窗采用蜗杆式驱动开关,有手动、自动双设置,机械不运转时不能打开窗户,对防盗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0013]4、本窗采用槽式窗框,窗扇与窗框限位紧扣连接在大风雨的环境下不会吹落,达到安全性能更高的效果。
[0014]5、本产品美观、品质佳、性能稳定、防盗效果强,安全性能更高,适合普通、高档家庭和厂房装修。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窗子全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窗子全部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0019]图5是图3的C-C剖视图。
[0020]图6是本实用新型多块被动窗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7是图6所示结构全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图7的D-D剖视图。
[0023]图9是关窗效果不意图。
[0024]图中附图标记为:1、被动窗定位块,2、滑轮,3右边框,4滚轮,5上边框,6拉绳,7、左边框,8、蜗杆,9、主动窗,10、从动齿轮,11电机,12、主动齿轮,13、被动窗限位块,14、被动窗,15、下边框,16、固定窗,17、支承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左边框7、右边框3、上边框5、下边框15围成的窗框,如图2所不,在固定窗16右侧设置有一个被动窗14,在被动窗14的右侧设置有主动窗9;所述被动窗14的两侧通过滚轮2与所述左边框7、右边框3连接成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所述主动窗的右侧与右边框3通过滚轮2连接成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所述主动窗的左侧设置有螺牙支承块17,该支承块17与竖直固定的蜗杆8连接成由蜗杆带动上下移动的结构;在所述被动窗14设置有被动窗限位块13,所述主动窗9移动到与被动窗限位块13相接触时,被动窗16跟随主动窗上下移动;在所述左右边框设置有被动窗定位块I,所述被动窗定位块I位于被动窗16的最下移动位置,在被动窗14的移动区域内,主、被动窗是同时升降移动,一旦被动窗16移动到与被动窗定位块I相接触时,被动窗定位块I支承被动窗,将被动窗定位,如果主动窗9继续向下移动,此时被动窗16由于支承于被动窗定位块I,不会再向下移动,仅主动窗向下移动,直到主动窗移动到图4的位置,窗子全部关闭;所述蜗杆8通过减速机构连接到电机11,由电机11带动动蜗杆8的正、反转,驱动主动窗9的升降。
[0026]为保证主动窗左右端升降的同步性,在左右边框、上下边框围成的窗框其中三个交接处分别设置有滚轮4,所述主动窗9两侧设置的A、B点分别固定拉绳6的两个端头,拉绳6与滚轮4连接成主动窗9的同步升降结构,在A、B端固定拉绳处有拉绳长度调节机构对拉绳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保证同步准确性。所述主动窗9两侧设置的A设置在蜗杆一侧的下端,B点设置于另一侧的上端。图中具体的安装位置为:A点设置在与主动窗9连接的支承块17上。
[0027]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结构的动作过程为:启动电机I通过主动齿轮12带动从动齿轮10,驱动蜗杆8朝窗子下降的方向转动,此时主、被动窗同时下向移动,一旦被动窗移动到与被动窗定位块I相接时,由被动窗定位块I支承住被动窗14,将被动窗14保持静止状态,主动窗继续下降,直到下降到图3、4的位置关闭电机即可实现关窗;开窗时,电机I带动蜗杆8朝窗子上升的方向转动,主动窗向上移动,一旦主动窗向上移动到与被动窗限位块13接触后,向上移动的主动窗向上顶位被动窗限位块,带动被动窗跟随向上移动,直到移动到图1所示的开窗状态。
[0028]在图6、7所不多块被动窗的结构中,所述被动窗为两个,即第一被动窗14-1、第二被动窗14-2,每个被动窗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被动窗限位块13-1、第二被动窗限位块13-2,其中与主动窗相邻的第一被动窗限位块13-1为与主动窗相接的结构,第二被动窗限位块13-2为与第一被动窗14-1相接的结构;在所述左右边框设置有相应的第一被动窗定位块1-1、第二被动窗定位块1-2,相应的被动窗定位块位于相对应的被动窗的最下移动位置,当该级被动窗移动到与之相对应的被动窗定位块相接触时,该级被动窗定位块支承相应的被动窗,将该被动窗定位。对于两个以上的被动窗结构均按上述规律进行设计安装。
【主权项】
1.一种电动升降窗,包括左右边框、上下边框围成的窗框,其特征在于:在固定窗右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被动窗(14),在被动窗的右侧设置有主动窗(9);所述被动窗(14)的两侧通过滚轮(2)与所述左右边框连接成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所述主动窗的一侧与边框通过滚轮(2)连接成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所述主动窗的另一侧设置有螺牙支承块(17)与竖直固定的蜗杆(8)连接成由蜗杆带动上下移动的结构;在所述被动窗(14)设置有被动窗限位块(13),所述主动窗(9)移动到与被动窗限位块(13)相接触时,被动窗(16)跟随主动窗上下移动;在所述左右边框设置有被动窗定位块(I),所述被动窗定位块(I)位于被动窗(16)的最下移动位置,当被动窗(16)移动到与被动窗定位块(I)相接触时,被动窗定位块(I)支承被动窗,将被动窗定位;所述蜗杆(8)通过减速机构连接到电机(11),由电机(11)带动动蜗杆(8)的正、反转,驱动主动窗(9)的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升降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边框、上下边框围成的窗框其中三个交接处分别设置有滚轮(4),所述主动窗(9)两侧设置的A、B点分别固定拉绳(6)的两个端头,拉绳(6)与滚轮(4)连接成主动窗(9)的同步升降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升降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窗(16)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每个被动窗上均设置有被动窗限位块(13),其中与主动窗相邻的第一级被动窗限位块为与主动窗相接的结构,第二级被动窗限位块为与第一级被动窗相接的结构;在所述左右边框设置有相应的被动窗定位块(I),相应的被动窗定位块(I)位于相对应的被动窗(16)的最下移动位置,当该级被动窗(16)移动到与之相对应的被动窗定位块(I)相接触时,该级被动窗定位块(I)支承相应的被动窗,将该被动窗定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升降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窗(9)两侧设置的A设置在蜗杆一侧的下端,B点设置于另一侧的上端。
【文档编号】E06B7/02GK205445332SQ201521102404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8日
【发明人】周祖宁
【申请人】周祖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