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吸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10767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机器人吸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人吸尘器,其包括:形成外观的吸尘器本体;吸入单元,设于所述吸尘器本体,吸入含有尘埃的空气;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分别与所述吸入单元连通,并相互隔开间隔配置;气旋单元,利用离心力从通过所述第一引导件及所述第二引导件吸入的空气中分离出尘埃;风机单元,与所述气旋单元连接,设有电机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机部的两侧并产生吸入力的第一风机部和第二风机部;以及降噪构件,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上部以减小噪音,并以所述电机部为基准向两侧延伸,从而覆盖所述第一风机部及所述第二风机部。
【专利说明】
机器人吸尘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震动和噪音减小的机器人吸尘器。
【背景技术】
[0002]通常,机器人被开发应用在工业上,其承担着工厂自动化的一部分。最近,应用机器人的领域不断地扩大,已开发出了航空航天机器人、医疗用机器人,也制造出了一般家庭中能够使用的家庭用机器人。
[0003]作为家庭用机器人的代表性的例可举出机器人吸尘器。机器人吸尘器自行地在规定区域中行进,吸入地板的尘埃(包括杂质)并进行清扫。
[0004]这样的机器人吸尘器通常设有可充电的电池及行进中可避开障碍物的障碍物检测传感器,从而能够自行地行进并进行清扫。
[0005]机器人吸尘器吸入含有尘埃的空气,通过过滤器滤除尘埃,并将分离出尘埃的空气向外部排出。通过电机驱动进行旋转的风机产生用以形成这样的流动的吸入力。
[0006]电机和风机的驱动使机器人吸尘器产生震动和噪音。并且,如果为了提高吸尘性能而提高吸入力,震动及噪音也将随之增大。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不断进行着针对机器人吸尘器的降噪结构的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震动和噪音减小的机器人吸尘器。
[0008]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机器人吸尘器,其包括:形成外观的吸尘器本体;吸入单元,设于所述吸尘器本体,吸入含有尘埃的空气;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分别与所述吸入单元连通,并相互隔开间隔配置;气旋单元,利用离心力从通过所述第一引导件及所述第二引导件吸入的空气中分离出尘埃;风机单元,与所述气旋单元连接,设有电机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机部的两侧并产生吸入力的第一风机部和第二风机部;以及降噪构件,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上部以减小噪音,并以所述电机部为基准向两侧延伸,从而覆盖所述第一风机部及所述第二风机部。
[0009]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实施例中,与所述风机单元相向的所述降噪构件的内侧附着有吸收至少一部分噪音的吸音材料。
[0010]所述吸音材料是海绵。
[0011]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单元的前方侧的上部连接有所述气旋单元,所述降噪构件设置在所述风机单元并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后方侧的上部。
[0012]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单元还包括:第一连通构件,将所述第一风机部和设于所述气旋单元的第一气旋部相互连通起来,以及第二连通构件,将所述第二风机部和设于所述气旋单元的第二气旋部相互连通起来;其中,所述降噪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构件及所述第二连通构件。
[0013]在所述第一连通构件及所述第二连通构件上分别突出形成有紧固凸柱,以将所述降噪构件固定在与所述风机单元隔开间隔的位置上。
[0014]在所述降噪构件的紧固孔贯穿有紧固件且所述紧固件紧固连接在所述紧固凸柱。
[0015]所述降噪构件包括:底座部,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构件及所述第二连通构件;以及延伸部,以从所述底座部弯曲的形态向下部延伸,并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后方侧的上部。
[0016]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降噪构件为与所述风机单元的外形对应的弧形形状,以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至少一部分。
[0017]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吸尘器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配置在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和所述风机单元之间,用以支撑所述风机单元,并且所述支撑部由弹性材料形成,以吸收所述风机单元中产生的震动;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电机支承件,设置在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覆盖所述电机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一风机支承件和第二风机支承件,分别配置在所述电机支承件的两侧,用以支撑所述第一风机部及所述第二风机部。
[0018]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支承件包括:底座部,设置在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以及延伸部,从所述底座部向上部延伸,所述延伸部的内侧与所述电机部的外周对应地形成,以覆盖所述电机部的至少一部分。
[0019]所述电机部可包括:电机,以及第一电机壳体和第二电机壳体,相互结合以在内部容纳所述电机,在外周的多处设有突出形成的肋;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及所述第二电机壳体中的一个肋上设有凸起,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及所述第二电机壳体中的另一个肋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凸起的容纳槽。
[0020]所述底座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有中空部,以减小从所述延伸部传递到所述底座部的震动。
[0021]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支承件上形成有紧固孔,紧固件通过所述紧固孔紧固连接于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以将所述电机支承件固定在所述吸尘器本体。
[0022]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部及所述第二风机部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被所述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以及第一风机盖和第二风机盖,分别容纳所述第一风机及所述第二风机,分别设有与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相向的凸出部;其中,所述第一风机支承件及所述第二风机支承件设置在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和所述凸出部之间。
[0023]在所述凸出部上朝向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突出地形成有凸起,所述第一风机支承件及所述第二风机支承件上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凸起的插入槽。
[0024]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单元还包括:第一连通构件,将所述第一风机部和设于所述气旋单元的第一气旋部相互连通起来;第二连通构件,将所述第二风机部和设于所述气旋单元的第二气旋部相互连通起来;第一连接构件,设在所述第一风机部和所述第一连通构件之间,并且由弹性材料形成,以吸收所述第一风机部中产生的震动;以及第二连接构件,设在所述第二风机部和所述第一连通构件之间,并且由弹性材料形成,以吸收所述第二风机部中产生的震动。
[0025]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以环形形状形成,以包覆所述第一风机的旋转轴上设置的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以环形形状形成,以包覆所述第二风机的旋转轴上设置的第二吸气口。
[0026]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气旋单元结合在所述风机单元上,并与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底面隔开间隔配置。
[0027]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吸尘器还包括:吸尘筒,与所述气旋单元的前方形成的尘埃排出口连通,以捕集所述气旋单元中分离出的尘埃,所述吸尘筒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吸尘器的立体图。
[0029]图2是图1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的仰视图。
[0030]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的内部主要结构的概念图。
[0031 ]图4是图3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的主视图。
[0032]图5是沿着图4的线A-A剖开的剖面图。
[0033]图6是示出从图3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中单独分离出气旋单元和风机单元的侧视图。
[0034]图7A是图6所示的气旋单元和风机单元的立体图。
[0035]图7B是示出图7A所示的气旋单元的第二壳体被去除的状态的概念图。
[0036]图8是示出气旋单元的变形例的概念图。
[0037I图9A是示出图6所示的风机单元的立体图。
[0038]图9B是示出从图9A所示的风机单元中去除第一连通构件的状态的概念图。
[0039]图9C是示出从图9B所示的风机单元中去除第一风机盖的状态的概念图。
[0040]图9D是示出从图9C所示的风机单元中去除第一风机和第一及第二电机壳体的状态的概念图。
[0041 ]图9E是沿着线B-B剖开图9D所示的风机单元的概念图。
[0042]图10是图5所示的C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中揭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将赋予相同、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对其重复的说明。
[0044]除非在文脉上明确表达不同的含义,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
[0045]在对本说明书中揭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如果判断为针对公知结构的具体说明会混淆本说明书中揭示的实施例的技术思想,则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
[0046]附图仅是提供用以容易地理解本说明书中揭示的实施例,并非由附图来限定本说明书中揭示的技术思想,而是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技术范围内涵盖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替代物。
[004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吸尘器100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100的仰视图。
[0048]参照图1及图2,机器人吸尘器100自行地在规定区域中行进,吸入地板的尘埃(包括杂质)并进行清扫。
[0049]为了执行移动功能,机器人吸尘器100包括吸尘器本体101、控制部(未图示)及移动单元110。
[0050]吸尘器本体101容纳内部结构,并通过移动单元110在地板面上行进。吸尘器本体101上内置有控制机器人吸尘器100的动作的控制部及向机器人吸尘器100供电的电池(未图不)等。
[0051 ] 移动单元110可使吸尘器本体101向前后左右移动或进行旋转,并且包括主轮111及副轮112。
[0052]主轮111分别设于吸尘器本体101的两侧,并可根据控制信号朝一方向或另一方向旋转。各个主轮111可相互独立地进行驱动。例如,各个主轮111可被相互不同的电机驱动。
[0053]各个主轮111可由相对于旋转轴具有相互不同半径的轮llla、lllb的组合构成。根据所述结构,当主轮111爬上如门槛等障碍物时,至少一个轮11 Ia、11 Ib与障碍物接触,使主轮111能够越过障碍物而不发生空转。
[0054]副轮112与主轮111一同支撑吸尘器本体101,用以辅助基于主轮111的本体的移动。
[0055]另外,机器人吸尘器100与以上所述的移动功能一同具有原先的吸尘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器人吸尘器100具有能够从吸入的空气中有效地分离出尘埃,以提高吸尘性能的新的结构及配置。
[0056]以下,参照图3至图5对此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
[0057]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100的内部主要结构的概念图,图4是图3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100的主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线A-A剖开的剖面图。
[0058]参照所述附图,机器人吸尘器100包括吸入单元130、第一引导件141、第二引导件142、气旋单元(cyclone unit) 150及风机单元170。
[0059]吸入单元130设于吸尘器本体101的底面部,通过风机单元170的驱动来吸入含有内部底面上的尘埃的空气。吸入单元130可配置在吸尘器本体101的前方,并可拆装地设置于吸尘器本体101。吸入单元130的位置与正常工作时的机器人吸尘器100的行进方向相关。
[0060]吸入单元130上可包括: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03,与控制部电连接,以在行进中检测障碍物;减震器(damper) 104,由弹性材料构成,使在与障碍物碰撞时吸收冲击。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03和减震器104还可设于吸尘器本体101。
[0061 ] 参照图5,吸入单元130包括吸入口 131、辊子132及刷子133。
[0062]吸入口 131可沿着吸入单元130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辊子132可旋转地设置于吸入口 131,辊子132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刷子133,能够将内部底面的尘埃扫进吸入口 131。刷子133可由纤维材料、弹性材料等多种材料构成。
[0063]吸入单元130和气旋单元150之间设有相互分开的第一引导件141和第二引导件142,用以连通该吸入单元130和气旋单元150。与吸入单元130结合的第一及第二引导件141、142的一端部可固定在吸尘器本体101。
[0064]通过吸入单元130吸入的空气被第一引导件141和第二引导件142分离而流入到气旋单元150。这种结构与仅设有一个引导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空气的吸入效率。
[0065]第一及第二引导件141、142可朝向气旋单元150向上侧倾斜配置,以朝向相对于吸入单元130配置在后方上侧的气旋单元150(严格而言是第一吸入口 150a和第二吸入口150b)延伸。
[0066]气旋单元150具有圆筒形态的内周面,可沿着一方向Xl较长地形成。即,气旋单元150大致可具有圆柱形态。其中,所述一方向Xl可以是相对于机器人吸尘器100的行进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
[0067]气旋单元150利用离心力从通过吸入单元130吸入的空气中分离出尘埃。具体而言,吸入气旋单元150内部中的空气沿着气旋单元150的内周面回旋,在此过程中,尘埃被捕集到与尘埃排出口 150e连通的吸尘筒160,分离出尘埃的空气流入到第一气旋部151和第二气旋部152的内部空间。
[0068]尘埃排出口150e形成在气旋单元150的前方。其中,尘埃排出口 150e可形成在第一吸入口 150a和第二吸入口 150b之间(或者,第一气旋部151和第二气旋部152之间),换句话说,尘埃排出口 150e可形成在气旋单元150的中央部分。基于此,通过第一及第二吸入口150a、150b流入到气旋单元150的两侧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沿着气旋单元150的内周面,从外侧部分向中心部分回旋,然后通过尘埃排出口 150e捕集到吸尘筒160。
[0069]如上所述,气旋单元150上连接有吸尘筒160,以捕集从气旋单元150分离出的尘埃。本实施例中例示出吸尘筒160配置在吸入单元130和气旋单元150之间。
[0070]吸尘筒160可拆装地结合于气旋单元150,以可从吸尘器本体101分离。与之相关的结构举例说明如下,当可开闭地结合于吸尘器本体101的盖102开放时,吸尘筒160向外部露出并处于可分离的状态。或者,吸尘筒160也可设置为向外部露出,以与吸尘器本体101—同形成外观。在此情况下,用户无需开放盖102,也能够确认吸尘筒160中堆积的尘埃的量。
[0071]吸尘筒160可包括吸尘筒本体161及吸尘筒盖162。吸尘筒本体161形成捕集从气旋单元150分离出的尘埃的捕集空间,吸尘筒盖162结合在吸尘筒本体161并可开闭吸尘筒本体161的开口部。例如,吸尘筒盖162以铰链方式结合在吸尘筒本体161,以通过旋转操作来开闭吸尘筒本体161的开口部。
[0072]尘埃排出口150e可设于吸尘筒本体161。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根据设计上的变更,也可在吸尘筒盖162形成尘埃排出口 150e。
[0073]另外,如前所述,由于气旋单元150相对于吸入单元130配置在上侧,因此与气旋单元150连接的吸尘筒160可具有规定深度。进一步,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空间,吸尘筒160的至少一部分可容纳于第一引导件141和第二引导件142之间的空间。
[0074]本实施例中例示出吸尘筒本体161包括具有相互不同的截面积的第一部分161a和第二部分161b。
[0075]具体而言,第一部分161a与尘埃排出口 150e连通,第一部分161a的至少一部分可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引导件141、142上。如图4中可进行确认,本实施例中例示出第一部分161a的两侧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引导件141、142上。
[0076]第二部分161b从第一部分161a的下面延伸,并具有比第一部分161a更小的截面积,以使第二部分161b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第一引导件141和第二引导件142之间。另外,第一及第二引导件141、142的至少一部分弯曲,以在第二部分161b的两侧分别包覆该第二部分161b。
[0077]根据所述结构,吸尘筒160中捕集的尘埃首先堆积于第二部分161b。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第一部分161a和第二部分161b之间可设有朝向第二部分161b倾斜的倾斜部(未图示),以使尘埃能够向第二部分16Ib流动。
[0078]吸尘筒盖162可倾斜配置,以使其至少一部分与尘埃排出口150e相向。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尘埃排出口 150e流入吸尘筒160的尘埃将直接与吸尘筒盖162碰撞并被捕集到吸尘筒本体161(主要是第二部分161b),而不会发生尘埃飞散的情况。
[0079]另外,气旋单元150上连接有风机单元170。风机单元170包括:电机部175,用以产生驱动力;第一风机部171和第二风机部172,分别连接在电机部175的两侧并产生吸入力。对于风机单元17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0080]风机单元170固定在吸尘器本体101,风机单元170可设于气旋单元150的后方下侦U。为了实现这样的配置,本实施例中例示出气旋单元150结合在风机单元170(严格而言是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上,以从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隔开间隔配置。
[0081]如图5所示,连接第一或第二引导件142的两端部的任意的直线LI及连接气旋单元150和风机单元170的任意的直线L2相对于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S以规定角度Θ1、Θ2的倾斜。通过调节这些角度Θ1、Θ2,可多样地变更吸尘筒160的体积。
[0082]以下,对气旋单元150和风机单元170的详细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0083]图6是示出从图3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中100单独分离出气旋单元150和风机单元170的侧视图,图7Α是图6所示的气旋单元150和风机单元170的立体图,图7Β是示出图7Α所示的气旋单元150的第二壳体154被去除的状态的概念图。
[0084]将所述附图与前面的附图一同进行参照,气旋单元150设有与第一引导件141连通的第一吸入口 150a和与第二引导件142连通的第二吸入口 150b。为使通过第一吸入口 150a和第二吸入口 150b流入的空气在气旋单元150的内周面外侧部分向中心部分回旋,第一吸入口 150a和第二吸入口 150b可分别形成在气旋单元150的两侧。
[0085]气旋单元150还可包括:第一吸入引导件150a’和第二吸入引导件150b’,分别将通过第一及第二吸入口 150a、150b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气旋单元150的内周面。第一吸入引导件150a’从第一吸入口 150a向气旋单元150的内周面延伸,第二吸入引导件150b’从第二吸入口 150b向气旋单元150的内周面延伸。
[0086]并且,气旋单元150的内部设有第一气旋部151和第二气旋部152,以使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流入到第一气旋部151和第二气旋部152的内部空间。第一气旋部151和第二气旋部152分别在凸出构件151a、152a上形成有可使空气通过的通气孔151b、152b,凸出构件151a、152a以内部中空的形态突出。即,尘埃无法通过通气孔151b、152b,而仅有空气通过通气孔151b、152b并流入到凸出构件151a、152a的内部空间。
[0087]另外,如图所示,第一气旋部151可相邻第一吸入口150a侧配置,第二气旋部152可相邻第二吸入口 150b侧配置。由此,通过第一吸入口 150a吸入到气旋单元150内部的空气主要流入到第一气旋部151,通过第二吸入口 150b吸入到气旋单元150内部的空气主要流入到第二气旋部152,从而能够从吸入的空气中更加有效地分离出尘埃,并使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能够更加有效地从气旋单元150排出。
[0088]第一及第二气旋部151、152可分别设于气旋单元150的两端部并相向配置。在此情况下,第一及第二气旋部151、152可在同一轴X2上突出形成。并且,所述轴X2可相对于机器人吸尘器100的行进方向(前进、后退)大体垂直。其中,可将所述轴X2可理解为与前述的一方向Xl—致。
[0089]第一及第二气旋部151、152可配置在气旋单元150的中央部分,并与气旋单元150的内周面具有既定间距。由此,尘埃可沿着气旋单元150的内周面回旋,主要由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可流入到第一及第二气旋部151、152。
[0090]另外,参照图8所示的气旋单元150的变形例,气旋单元250可构成为使通过第一及第二吸入口(未图示)的空气相对地朝向气旋单元250的中心部分。基于此,流入的空气能够更加容易地从气旋单元250的外侧部分向中心部分回旋。
[0091]本图中例示出气旋单元250中容纳第一气旋部251的部分和容纳第二气旋部252的部分相互构成既定角度的结构。此时,在所有方向上所述既定角度可在180°以下。
[0092]并且,为使空气相对地朝向气旋单元250的中心部分流入,第一及第二吸入口可以朝向气旋单元250的中心部分而形成。或者,也可使与前述实施例相关地说明的第一及第二吸入引导件(未图示)朝向气旋单元250的中心部分延伸形成。
[0093]再次参照图6至图7B,气旋单元150可包括第一壳体153和第二壳体154。第一壳体153设有第一及第二吸入口 150a、150b和第一及第二气旋部151、152,并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引导件141、142结合。第二壳体154设有尘埃排出口,并可开闭地结合于第一壳体153。例如,第二壳体154以铰链方式结合在第一壳体153,并可通过旋转而开闭第一壳体153。
[0094]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分离或旋转第二壳体154,能够使气旋单元150的内部开放。这有利于容易地进行气旋单元150的内部清扫,特别是能够容易地去除第一及第二气旋部151、152的通气孔15比、15213上存在的尘埃。
[0095]气旋单元150还可包括:第一排出口150c和第二排出口(未图示),分别与第一及第二气旋部151、152的内部空间连通,以将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排出。如图所示,第一及第二排出口 150c(未图示)可分别设于气旋单元150的两侧。虽然图中未示出第二排出口,但可将第二排出口理解为图7A所示的第一排出部150c的镜像(mirror image)。
[0096]第一及第二排出口(150c,未图示)上分别连接有风机单元170,以将分离出尘埃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0097]以下,参照图9A至图9E对风机单元170的详细结构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
[0098I图9A是示出图6所示的风机单元170的立体图,图9B是示出从图9A所示的风机单元170中去除第一连通构件173的状态的概念图,图9C是示出从图9B所示的风机单元170中去除第一风机盖171a的状态的概念图。并且,图9D是示出从图9C所示的风机单元170中去除第一风机171b和第一及第二电机壳体175a、175b的状态的概念图,图9E是沿着线B-B剖开图9D所示的风机单元170的概念图。
[0099]将所述附图与前面的附图一同进行参照,风机单元170包括电机部175、第一风机部171、第二风机部172、第一连通构件173及第二连通构件174。虽然附图中未具体示出第二风机172,但可将第二风机172理解为图9C所示的第一风机171的镜像(mirror image)。
[0100]电机部175用以产生驱动力,如图所示,该电机部175可设于风机单元170的中央部分。
[0101]电机部175包括电机175c和容纳所述电机175c的电机壳体。电机175c可在两侧分别设有旋转轴。所述电机壳体可由第一电机壳体175a和第二电机壳体175b构成,该第一电机壳体175a和第二电机壳体175b相互结合而容纳电机175c。
[0102]第一及第二风机部171、172分别连接在电机部175的两侧。第一风机部171包括:第一风机171b,与设于电机175c的一侧的旋转轴175c’连接;第一风机盖171a,用以容纳所述第一风机171b。第二风机部172包括:第二风机172b,与设于电机175c的另一侧的旋转轴连接;第二风机盖172a,用以容纳所述第二风机172b。
[0103]第一及第二风机171b、172b被电机175c驱动进行旋转,以产生吸入力并将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第一及第二风机171b、172b呈涡形(vol ute)形状。
[0104]第一风机盖171a在第一风机部171的旋转轴上设有第一吸气口171d,在第一风机部171的半径方向上设有第一排气口 171e。同样地,第二风机盖172a在第二风机部172的旋转轴上设有第二吸气口(未图示),在第二风机部172的半径方向上设有第二排气口(未图示)。虽然图中未示出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但可将第二吸气口理解为图9B所示的第一吸气口 171d的镜像(mirror image),将第二排气口理解为图10所示的第一排气口 171e的镜像(mirror image)。
[0105]对基于所述结构的空气的吸入和排出原理进行具体的说明,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在第一风机部171旋转引起的吸入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吸气口 171d流入到第一风机盖171a内部,利用涡形形状形成的第一风机部171的旋转而朝侧方向移动,并通过第一排气口171e排出。所述原理可同样适用于基于第二风机部172的旋转的空气的吸入和排出。
[0106]第一连通构件173连接气旋单元150的第一排出口 150c和第一风机部171,以将流入第一气旋部151的内部空间中的空气引导到第一风机部171。相同地,第二连通构件174连接气旋单元150的第二排出口和第二风机部172,以将流入第二气旋部15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引导到第二风机部172。
[0107]如前所述(参照图6至图7B),在气旋单元150包括第一壳体153和第二壳体154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53可设有第一及第二排出口 150c(未图不),并可分别与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结合。
[0108]第一壳体153的两侧可分别设有用以与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紧固连接的第一紧固件155和第二紧固件156。
[0109]例如,第一及第二紧固件155、156各自可包括卡钩和弹性构件。具体而言,卡钩分别可旋动地结合于第一壳体153的两侧,并分别能够卡在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弹性构件对卡钩弹性加压,以使卡钩保持分别卡在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的状态。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上可形成有凸台173a、174a,通过卡钩卡在该凸台173a、174a,以防止第一壳体153和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间发生分离。
[0110]第一壳体153和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间的紧固连接并不限定于此。所述紧固连接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在未设置另外的紧固件的情况下,利用第一壳体153和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间的自身卡定结构进行结合,或者进行粘结结合等。
[0111]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上可安装有微尘过滤器173b、174b,用以从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中滤除微尘。作为这样的微尘过滤器173b、174b可使用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EPA filter)。为了能够替换微尘过滤器173b、174b,可设置为在气旋单元150和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间分离时向外部露出。
[0112]另外,风机单元170的电机175c和第一及第二风机171b、172b进行驱动时,将给机器人吸尘器带来震动。如果为了提高吸尘性能而提高吸入力,电机175c和第一及第二风机171b、172b将更快地旋转,从而导致震动也随之增大。
[0113]本实用新型中设有能够减小风机单元170的震动的结构,以下对其进行说明。
[0114]本实用新型中设有支撑部180,该支撑部180在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和风机单元170之间支撑风机单元170,并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聚氨酯、硅等)形成,以吸收风机单元170中产生的震动。支撑部180弹性支承作为震动源主要结构的电机部175和第一及第二风机部171、172。
[0115]具体而言,支撑部180包括:电机支撑件183,弹性支承电机部175;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撑件181、182,弹性支承第一及第二风机部171、172。
[0116]首先对电机支撑件183进行说明,电机支撑件183设置在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并包覆电机部175的至少一部分。图9D和图9E中例示出电机支撑件183包覆电机壳体175a、175b的外周的结构。
[0117]参照图9E,电机支撑件183可包括:底座部183a,设置在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延伸部183b,从底座部183a向上部延伸形成,以包覆电机部175的至少一部分。底座部183a和延伸部183b可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为一体。
[0118]电机支撑件183上形成有紧固孔183c,紧固件184通过紧固孔183c紧固连接于吸尘器本体101的底面,以将电机支撑件183固定在吸尘器本体101。本图中例示出电机支撑件183的两侧上分别形成有紧固孔183c。
[0119]另外,第一及第二电机壳体175a、175b的外周的多处分别突出地形成有肋175b’(设于第一电机壳体175a的肋则未图示)。肋(rib)175b’在内部设有用于相互间的结合的紧固结构。例如,第一电机壳体175a上设有的肋具有凸起,第二电机壳体175b上设有的肋175b’具有容纳所述凸起的容纳槽175b”,通过使凸起插入于容纳槽175b”,将第一电机壳体175a和第二电机壳体175b相互结合。
[0120]延伸部183b的内侧可与电机部175的外周对应地形成,以包覆电机部175的至少一部分。延伸部183b可覆盖以上所述的多个肋175b’中的至少一个肋,在此情况下,延伸部183b的内侧优选地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一个肋对应的容纳槽183b’。由此,通过肋175b’容纳于容纳槽183b’,能够将电机部175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电机支撑件183。
[0121]另外,底座部183a和延伸部183b之间可形成有中空部183d。通过形成中空部183d,能够减小从延伸部183b传递给底座部183a的震动。本图中例示出电机支撑件183上形成有多个中空部183d。
[0122]接着,对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撑件181、182进行说明,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撑件181、182各自弹性支承第一及第二风机盖171a、172a。本图中例示出如下结构:第一及第二风机盖171a、172a上各自突出地形成有凸出部171a’、172a’,其中该凸出部171a’、172a’与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相向,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撑件181、182配置在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和凸出部171a’、172a’之间。
[0123]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撑件181、182可固定在凸出部171a’、172a’。作为一例,参照图6和图9A,在凸出部171a’、172a’中,凸起171a”朝向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突出地形成,第一风机支承件181上可形成有用于插入凸起171a”的插入槽181a。作为用于使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撑件181、182和与之对应的凸出部171 a ’间结合的结构,也可使用非以上所述的结合结构的其他结合结构(例如,利用螺丝的结合结构、粘结结合结构等)。
[0124]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撑件181、182也可固定设置在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也可不另行进行固定,而是仅支撑于所述内部底面。在将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撑件181、182固定设置在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底面的情况下,可使用利用螺丝的结合结构。
[0125]另外,如前所述,第一风机部171与第一连通构件173连接,第二风机部172与第二连通构件174连接。由此,第一及第二风机部171、172中产生的震动可传递到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并可能会产生相互间的接触所致的噪音。
[0126]为了减小这样的噪音,第一风机部171和第一连通构件173之间可设有第一连接构件185,该第一连接构件185由弹性材料构成,以吸收第一风机部171中产生的震动。相同地,第二风机部172和第二连通构件174之间可设有第二连接构件(未图示),该第二连接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以吸收第二风机部172中产生的震动。
[0127]参照图9B,第一连接构件185以环形形状形成,以包覆第一风机盖171a的第一吸气口 171d。第一连接构件185在第一风机部171和第一连通构件173间结合时被加压,从而分别紧贴于第一风机部171和第一连通构件173。与第一连接构件185对应地,第二连接构件也可形成为环形,以包覆第二吸气口,通过第二连通构件174和第二风机部172的结合,它们之间的间隙被密封。
[0128]并且,风机单元170可以说是机器人吸尘器100中引起噪音的根源部分。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设有与多个气旋部151、152对应的多个风机部171、172,因此无法摆脱噪音弓I起的问题。以下,对可减小风机单元170中产生的噪音的结构进行说明。
[0129]将图9A至图9E与前面的图6—同进行参照,风机单元170的上部配置有降噪构件190,以通过该降噪构件190减小噪音。如图所示,降噪构件190以电机部175为基准向两侧延伸,以覆盖第一及第二风机部171、172。根据需要,可使降噪构件190进一步得到延伸,以覆盖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
[0130]此时,为了顺畅地进行排气,降噪构件190优选地配置为不覆盖第一风机盖171a的第一排气口 171e和第二风机盖172a的第二排气口(未图示)。即,降噪构件190从风机单元170的上部朝下部延伸,其中该降噪构件190可仅延伸至第一及第二排气口的上部,或者在与第一及第二排气口对应的部分设有用于排气的孔。
[0131]通过使降噪构件190覆盖风机单元170的上部,能够限制电机175c和第一及第二风机171b、172b中产生的噪音向上部传递。即,在降噪构件190的作用下,噪音主要被压向底面,从而能够减小用户所能识别出的噪音的程度。
[0132]降噪构件190可通过对风机单元170中产生的噪音进行散射或吸收的方式来减小噪音。为了实现噪音的散射,与风机单元170相向的降噪构件190的内侧面以凹凸形态构成。或者,为了实现噪音的吸收,在与风机单元170相向的降噪构件190的内侧可附着有用以吸收噪音的至少一部分的吸音材料(未图示)。作为吸音材料可使用海绵等多孔性材料。
[0133]优选地,使降噪构件190覆盖风机单元170的上部的大部分,但是根据情况,也可使该降噪构件190覆盖风机单元170的上部一部分。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例示出风机单元170的前方侧的上部连接有气旋单元150的结构。在风机单元170和气旋单元150具有这样的配置关系的情况下,降噪构件190可以覆盖风机单元170的后方侧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在风机单元 170。
[0134]降噪构件190主要用以减小电机175c和第一及第二风机171b、172b的噪音,在此目的上可考虑将该降噪构件190设置在风机单元170。本图中示出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上安装有降噪构件190。但是,降噪构件190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风机单元170。降噪构件190可安装在如气旋单元150、吸尘器本体101的内部等与风机单元170邻近的任何部位。例如,降噪构件190可设置在气旋单元150的第一壳体153,并以覆盖风机单元170的上部的方式从第一壳体153朝向风机单元170延伸形成。
[0135]对于本实施例的降噪构件190的设置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上各自突出地形成有与降噪构件190结合的紧固凸柱(boss) 173c。参照前面的图5和图9A对降噪构件190设置在第一连通构件173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一连通构件173上设有朝向降噪构件190突出的第一紧固凸柱173c’和第二紧固凸柱173c”。降噪构件190分别被第一及第二紧固凸柱173c’、173c〃支撑,并与风机单元170以规定间隔隔开配置,紧固件194贯穿降噪构件190的紧固孔191而紧固连接于第一及第二紧固凸柱173c’、173c〃,以将降噪构件190固定在第一连通构件173。
[0136]降噪构件190具有沿着一方向延伸的形态,以覆盖电机部175和电机部175两侧上设有的第一及第二风机部171、172。并且,降噪构件190可从风机单元170的上部朝向下部延伸形成。
[0137]作为一例,如图所示,降噪构件190包括底座部192和延伸部193。底座部192和延伸部193分别构成平板形状,并可以弯曲的形态相互连接。
[0138]具体而言,底座部192覆盖风机单元170的上部,并通过紧固件194安装在分别设于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的第一紧固凸柱173c’。延伸部193以从底座部192弯曲的形态向下部延伸,覆盖风机单元170的后方侧的上部,并通过紧固件194安装在分别设于第一及第二连通构件173、174的第二紧固凸柱173c”。为了顺畅地进行排气,优选地,延伸部193不覆盖第一风机盖171a的第一排气口 171e和第二风机盖172a的第二排气口。
[0139]底座部192和延伸部193中至少一个的内侧可附着有吸音材料,该吸音材料吸收风机单元170中产生的噪音的至少一部分。
[0140]另外,降噪构件190可形成为与风机单元170的外形对应的弧形形状,以覆盖风机单元17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降噪构件190可形成为半圆形形状,从而覆盖风机单元170的后方侧的上部。
[0141]同时,为了实现第一及第二风机部171、172的驱动时的噪音减小及风量增大,可采用如下的结构。以下,参照图10对其进行具体的说明。图10是图5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图。
[0142]参照图10,第一风机盖171a的内周面和与之相邻配置的第一风机171b的端部之间可保持既定间隔。这可同样适用于第二风机盖172a和第二风机172b间。
[0143]同时,第一及第二风机盖171a、172a可分别设有第一排气引导件r和第二排气引导件(未图示),用以引导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顺畅地排出。以第一排气引导件r为基础对其进行具体说明,则第一排气引导件r可在第一风机盖171a的内周面朝向第一排气口 171e以弧形形状延伸。虽然图中未示出第二排气引导件,但可将第二排气引导件理解为图10所示的第一排气引导件r的镜像。
[0144]另外,吸尘器本体101上可形成有与第一排气口171e对应的第一排气孔(未图示)和与第二排气口对应的第二排气孔(未图示)。
[0145]并且,为使最终向外部排出更加清洁的空气,第一风机盖171a和吸尘器本体101中的至少一个上可安装有微尘过滤器171c。作为这样的微尘过滤器171c可使用HEPA过滤器。
[0146]微尘过滤器171c覆盖第一排气口 171e和所述第一排气孔中的至少一个,以从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中滤除微尘。同样地,第二风机盖172a和吸尘器本体101中的至少一个上也可安装有这样的微尘过滤器。
[0147]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吸尘筒配置在吸入单元和气旋单元之间,能够实现紧凑的外观,并能够生成用于分离尘埃的有效的空气流动(90度以上的流动变化)。
[0148]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吸尘器在一个气旋单元内设有多个气旋部,从而能够从吸入的空气中有效地分离出尘埃。并且,为了能够提高尘埃分离能力,多个引导件与多个气旋部对应地设置,以使通过吸入单元吸入的空气被分离后流入到气旋单元内部,风机单元使多个气旋部中通过的空气分别排出到外部。根据所述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从吸入的空气中分离出尘埃,并将分离出尘埃后的空气排出到外部,从而提高机器人吸尘器的吸尘性能。
[0149]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吸尘器设有将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气旋单元的内周面的吸入引导件、从风机盖的内周面朝向排气口以弧形形状延伸的排气引导件,能够提供减小吸入和排出空气时所产生的噪音的机器人吸尘器。
[0150]同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吸尘器,在通过气旋单元将尺寸大的尘埃分离后,通过风机单元的吸气侧和排气侧中的一侧上设有的微尘过滤器将微尘分离出,从而能够向机器人吸尘器外部排出更加清洁的空气。
[0151]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吸入单元的后方上侧配置有设有多个气旋部的气旋单元,多个连接构件倾斜地形成以连接吸入单元和气旋单元间,从而通过风机单元设于气旋单元的后方下侧的新的结构和配置,能够提供具有有效的空间配置并提高吸尘性能的机器人吸尘器。
[0152]并且,在吸尘筒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多个连接构件之间的空间的情况下,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具有更大容积的吸尘筒。
[0153]另外,机器人吸尘器的噪音主要起因于电机和风机的驱动。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风机单元的上部设置有降噪构件,以限制风机单元中产生的噪音向上部传递。由此,能够实现低噪音的机器人吸尘器。
[0154]同时,本实用新型中设有弹性支承电机部的电机支承件和分别弹性支承第一及第二风机部的第一及第二风机支承件,从而能够减小风机单元中产生的震动和与之对应的噪
■~>V.曰O
【主权项】
1.一种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外观的吸尘器本体; 吸入单元,设于所述吸尘器本体,吸入含有尘埃的空气; 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分别与所述吸入单元连通,并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气旋单元,利用离心力从通过所述第一引导件及所述第二引导件吸入的空气中分离出尘埃; 风机单元,与所述气旋单元连接,设有电机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机部的两侧并产生吸入力的第一风机部和第二风机部;以及 降噪构件,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上部以减小噪音,并以所述电机部为基准向两侧延伸,从而覆盖所述第一风机部及所述第二风机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风机单元相向的所述降噪构件的内侧附着有吸收至少一部分噪音的吸音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材料是海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单元的前方侧的上部连接有所述气旋单元, 所述降噪构件设置在所述风机单元并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后方侧的上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单元还包括: 第一连通构件,将所述第一风机部和设于所述气旋单元的第一气旋部相互连通起来,以及 第二连通构件,将所述第二风机部和设于所述气旋单元的第二气旋部相互连通起来; 其中,所述降噪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构件及所述第二连通构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通构件及所述第二连通构件上分别突出形成有紧固凸柱,以将所述降噪构件固定在与所述风机单元隔开间隔的位置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噪构件的紧固孔贯穿有紧固件且所述紧固件紧固连接在所述紧固凸柱。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构件包括: 底座部,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构件及所述第二连通构件;以及 延伸部,以从所述底座部弯曲的形态向下部延伸,并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后方侧的上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构件为与所述风机单元的外形对应的弧形形状,以覆盖所述风机单元的至少一部分。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配置在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和所述风机单元之间,用以支撑所述风机单元,并且所述支撑部由弹性材料形成,以吸收所述风机单元中产生的震动; 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 电机支承件,设置在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覆盖所述电机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第一风机支承件和第二风机支承件,分别配置在所述电机支承件的两侧,用以支撑所述第一风机部及所述第二风机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支承件包括: 底座部,设置在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以及 延伸部,从所述底座部向上部延伸,所述延伸部的内侧与所述电机部的外周对应地形成,以覆盖所述电机部的至少一部分。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部包括: 电机,以及 第一电机壳体和第二电机壳体,相互结合以在内部容纳所述电机,在外周的多处设有突出形成的肋; 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及所述第二电机壳体中的一个肋上设有凸起, 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及所述第二电机壳体中的另一个肋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凸起的容纳槽。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有中空部,以减小从所述延伸部传递到所述底座部的震动。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支承件上形成有紧固孔,紧固件通过所述紧固孔紧固连接于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以将所述电机支承件固定在所述吸尘器本体。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机部及所述第二风机部包括: 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被所述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以及 第一风机盖和第二风机盖,分别容纳所述第一风机及所述第二风机,分别设有与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相向的凸出部;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支承件及所述第二风机支承件设置在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和所述凸出部之间。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出部上朝向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内部底面突出地形成有凸起, 所述第一风机支承件及所述第二风机支承件上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凸起的插入槽。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单元还包括: 第一连通构件,将所述第一风机部和设于所述气旋单元的第一气旋部相互连通起来; 第二连通构件,将所述第二风机部和设于所述气旋单元的第二气旋部相互连通起来; 第一连接构件,设在所述第一风机部和所述第一连通构件之间,并且由弹性材料形成,以吸收所述第一风机部中产生的震动;以及 第二连接构件,设在所述第二风机部和所述第一连通构件之间,并且由弹性材料形成,以吸收所述第二风机部中产生的震动。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以环形形状形成,以包覆所述第一风机的旋转轴上设置的第一吸气P, 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以环形形状形成,以包覆所述第二风机的旋转轴上设置的第二吸气□ O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旋单元结合在所述风机单元上,并与所述吸尘器本体的底面隔开间隔配置。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吸尘筒,与所述气旋单元的前方形成的尘埃排出口连通,以捕集所述气旋单元中分离出的尘埃,所述吸尘筒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
【文档编号】A47L9/16GK205493720SQ201520943209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4日
【发明人】金锺濉, 金滉, 朴圣日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