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80120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撮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撮,包括撮体,与撮体两侧侧板连为一体的横梁,与横梁和撮体后板连为一体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横梁与纵梁的交接处的下方固设置螺母,横梁与纵梁的交接处设置与螺母的螺纹孔对应的第一通孔,撮体后板上以纵梁为对称轴设置两个缺口,每个缺口的下方设置第二通孔;还包括一,手柄的一端设置与螺母配合的螺杆,手柄的另一端设置两股叉,两股叉的自由端设置向两股叉垂直方向延伸的可插入撮体缺口的咬口,咬口上设置与第二通孔相应的第三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仅能像普通撮子一样使用,还可以配合手柄实现无需弯腰,还能如同铁锹一样使用,而且还设置一个随时可取用的小铲。
【专利说明】
一种多功能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撮。
【背景技术】
[0002]撮子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清洁工具,撮子通常与扫帚配合使用,用扫帚将垃圾扫入到撮子内,再将撮子内的垃圾倒入到垃圾桶内,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为了不必弯腰,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延长杆的撮子,但并非每时每刻都需要这个延长杆,例如用撮子撮取石子、沙子的时候,带上延长杆根本无法进行反而不好使,因此需要一种延长杆可拆卸的撮子。另外有的时候人们也需要延长杆如同铁锹一样作业,但需要的延长杆不是垂直于撮底,而是平行于撮底,现有的撮子无法实现。另外在环卫工人清理卫生的时候,经常碰见粘附在地上的口香糖,非常难以清理,需要一个铲子进行铲除,然而在手拿撮子的时候再去拿铲子非常不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撮,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4]—种多功能撮,包括撮体,与撮体两侧侧板连为一体的横梁,与横梁和撮体后板连为一体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横梁与纵梁的交接处的下方固设置螺母,横梁与纵梁的交接处设置与螺母的螺纹孔对应的第一通孔,撮体后板上以纵梁为对称轴设置两个缺口,每个缺口的下方设置第二通孔;还包括一,手柄的一端设置与螺母配合的螺杆,手柄的另一端设置两股叉,两股叉的自由端设置向两股叉垂直方向延伸的可插入撮体缺口的咬口,咬口上设置与第二通孔相应的第三通孔。
[0005]进一步地,两股叉之间还设置把手。
[0006]进一步地,撮体后板上还设置插座,插座上插设一个小铲。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仅能像普通撮子一样使用,还可以配合手柄实现无需弯腰,还能如同铁锹一样使用,而且还设置一个随时可取用的小铲。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不意图。
[00?0]图3是本实用新型手柄的结构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请参阅附图所示,一种多功能撮,包括撮体I,与撮体I两侧侧板连为一体的横梁2,与横梁2和撮体后板连为一体的纵梁3,其特征在于:横梁2与纵梁的交接处的下方固设置螺母4,横梁2与纵梁的交接处设置与螺母的螺纹孔对应的第一通孔5,撮体后板上以纵梁为对称轴设置两个缺口 6,每个缺口 6的下方设置第二通孔7;还包括一 8,手柄的一端设置与螺母4配合的螺杆9,手柄的另一端设置两股叉10,两股叉10的自由端设置向两股叉垂直方向延伸的可插入撮体缺口的咬口 11,咬口上设置与第二通孔相应的第三通孔12。两股叉10之间还设置把手14。撮体后板上还设置插座15,插座15上插设一个小伊16。
【主权项】
1.一种多功能撮,包括撮体(1),与撮体(I)两侧侧板连为一体的横梁(2),与横梁(2)和撮体后板连为一体的纵梁(3),其特征在于:横梁(2)与纵梁的交接处的下方固设置螺母(4),横梁(2)与纵梁的交接处设置与螺母的螺纹孔对应的第一通孔(5),撮体后板上以纵梁为对称轴设置两个缺口(6),每个缺口(6)的下方设置第二通孔(7);还包括一(8),手柄的一端设置与螺母(4)配合的螺杆(9),手柄的另一端设置两股叉(10),两股叉(10)的自由端设置向两股叉垂直方向延伸的可插入撮体缺口的咬口( 11 ),咬口上设置与第二通孔相应的第三通孔(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撮,其特征在于:两股叉(10)之间还设置把手(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撮,其特征在于:撮体后板上还设置插座(15),插座(15)上插设一个小铲(16)。
【文档编号】A47L13/52GK205672004SQ201620324959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9日 公开号201620324959.5, CN 201620324959, CN 205672004 U, CN 205672004U, CN-U-205672004, CN201620324959, CN201620324959.5, CN205672004 U, CN205672004U
【发明人】姜寅
【申请人】姜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