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口端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97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雨水口端部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给排水设施,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砌筑道路雨水口的模块。
背景技术
为了收集雨水,道路上需要设置许多收水设施;收水设施通常由雨水口、覆盖在雨 水口上面的篦子以及排水管道构成。传统的雨水口通常采用黏土砖砌筑而成,但随着环保 要求的日益提高,许多城市,乃至全国,已经明令禁止使用黏土砖。如此以来,就必须改变雨 水口的构筑材料和构筑方法。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方法是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方法砌筑雨水 口。但采用现浇混凝土构筑雨水口,必须采用模板在施工现场形成浇注模具(简称支模); 由于雨水口的施工现场非常狭小,支模作业难度极大、所需时间长;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必 须等混凝土凝固后,方可拆除模具,这些因素造成施工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口端部模块,该模块能够替代黏土砖用于构 筑雨水口。利用该模块,无需支模作业,即可快速、方便地砌筑雨水口,且由该模块构筑而成 的雨水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提高墙体强度。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包括左端块和右端块,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均包 括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均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前模板和第二前 模板,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后模板均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后模板和第二后模板,所述左 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板之间均具有三个以上的连接模板,所述左端块的前模板、 后模板和连接模板以及所述右端块的前模板、后模板和连接模板的布置形式能够使所述左 端块和右端块呈镜像对称或者手性对称。也就是说,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对称方式就像 物体通过平面镜成像一样,物体和其像无限接近可以互相重合,但无法完全重合地叠放在 一起,或者说,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对称方式就像左手和右手的关系,它们无法完全重合 地叠放在一起,但当它们相互接近并接触时能够互相重合。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板之间均具 有三个连接模板。所述前模板、后模板和连接模板在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中部形成贯通 的纵向通孔;所述前模板、后模板和位于左端块和右端块两端的连接模板在所述左端块和 右端块的两端形成纵向半孔。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浇注在墙体内部的混凝土凝固后在 前述纵向通孔和纵向半孔内形成纵向的强度构件。左端块和右端块的连接模板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凹入其下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分 别沿平行于左端块和右端块中心线方向延伸。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浇注在墙体内部的 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凹槽内形成横向的强度构件。左端块和右端块的连接模板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突出其上表面的凸台,所述凸台分 别沿平行于左端块和右端块中心线方向延伸,所述凸台的形状适合于与相邻层模块下表面 的凹槽配合使相邻层模块对齐。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凸台的高度,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浇注在墙体内部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凹槽和凸台之间的空隙内形成横向 的强度构件。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板的一个端部设置有突出其端表面的榫头,左端 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板的另一个端部设置有凹入其端表面的榫槽。当所述左端块与 右端块连接在一起构筑墙体时,所述榫头与榫槽配合在一起,使相邻模块对齐并牢固连接; 当所述左端块或者右端块与长方体模块连接构筑墙体时,所述左端块或者右端块模板端部 的榫头或者榫槽与所述长方体模块端部的榫槽或者榫头配合在一起,使左端块或者右端块 和相邻的长方体模块对齐并牢固连接。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板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上设置有凸缘。左端块和 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可以均设置有凸缘。在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 时,上层模块下表面与下层模块上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容纳混凝土或者灰浆的空间。进一步 地,所述凸缘的顶部为一个平面,能够保证上、下层模块之间的平稳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能够替代黏土砖用于构筑雨水口墙体;且无需进行 支模作业,即可快速、方便地构筑雨水口墙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构筑雨水口 墙体时,将左端块与右端块连接在一起,形成雨水口墙体的端部,必要时可以在左端块与右端 块之间连接长方体模块,以扩大雨水口端部的宽度;将左端块或者右端块与长方体模块连接 一起,可以构筑雨水口的侧面墙体。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和长方体模块构筑雨 水口墙体时,首先根据雨水口墙体的尺寸摆放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使左端块与右 端块连接在一起,以形成雨水口的端部墙体;然后在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的侧面末 端摆放长方体模块,以形成雨水口的侧面墙体;重复前述雨水口端部模块和长方体模块的摆 放作业,直至达到雨水口预定高度,即形成雨水口墙体框架;最后向雨水口墙体框架内浇注 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即形成雨水口墙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构筑雨水口墙 体,模块的摆放方式如同摆放积木一样,十分快捷、方便,显著提高施工效率;流入模块纵向 通孔和纵向半孔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墙体内部形成纵向的强度构件,流入模块下面的凹槽和模 块上面的凸台之间的空隙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墙体内部形成横向的强度构件,前述纵向的强度 构件与横向的强度构件在墙体内部形成网状的强度构件,该网状的强度构件牢固地将构成墙 体的所有模块约束在一起,使整个墙体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强度。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图1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下表面的立体图;图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连接在一起构筑雨水口墙体的长方体模 块的立体图;图4是显示图3所示的长方体模块下表面的立体图;图5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构筑而成的雨水口墙体框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雨水口端部模块的立体图,其中左图是左端块,右图是右端块;图2是显示图1所示雨水口端部模块下表面的立体图,其中左图显示左端块的下表面,右图显示右端 块的下表面。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包括左端块和右端块,左端块和 右端块均包括前模板1和后模板2,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1均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前模 板3和第二前模板4,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后模板2均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后模板5和第二后 模板6,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1和后模板2之间均具有三个连接模板7,左端块的前模 板1、后模板2和连接模板7以及右端块的前模板1、后模板2和连接模板7的布置形式能 够使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呈镜像对称或者手性对称。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对称方式就像物体通过平面镜成像一样,物体和其像无限 接近可以互相重合,但无法完全重合地叠放在一起,或者说,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对称方 式就像左手和右手的关系,它们无法完全重合地叠放在一起,但当它们相互接近并接触时 能够互相重合。前模板1、后模板2和连接模板7在左端块和右端块的中部形成贯通的纵向通孔 8 ;前模板1、后模板2和位于左端块和右端块两端的连接模板7在左端块和右端块的两端 形成纵向半孔9。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浇注在墙体内部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纵向通孔 8和纵向半孔9内形成纵向的强度构件。左端块和右端块的连接模板7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凹入其下表面的凹槽10,凹槽10 分别沿平行于左端块和右端块中心线方向延伸。左端块和右端块的连接模板7的上表面均 设置有突出其上表面的凸台11,所述凸台11分别沿平行于左端块和右端块中心线方向延 伸,所述凸台11的形状适合于与相邻层模块下表面的凹槽10配合使相邻层模块对齐。凹 槽10的深度大于凸台11的高度,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浇注在墙体内部的混凝土凝固后 在前述凹槽10和凸台11之间的空隙内形成横向的强度构件;该横向的强度构件与前述纵 向的强度构件在墙体内部形成网状的强度构件。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1和后模板2的一个端部设置有突出其端表面的榫头 12,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1和后模板2的另一个端部设置有凹入其端表面的榫槽13。当 所述左端块与右端块连接在一起构筑墙体时,所述榫头12与榫槽13配合在一起,使相邻模 块对齐并牢固连接;当所述左端块或者右端块与长方体模块连接构筑墙体时,所述左端块 或者右端块模板端部的榫头或者榫槽与所述长方体模块端部的榫槽或者榫头配合在一起, 使左端块或者右端块和相邻的长方体模块对齐并牢固连接。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1和后模板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凸缘14。在采用该模块 构筑墙体时,上层模块的下表面与下层模块上表面的凸缘接触,在上层模块下表面与下层 模块上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容纳混凝土或者灰浆的空间。进一步地,所述凸缘14的顶部为一 个平面,能够保证上、下层模块之间的平稳连接。图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连接在一起构筑雨水口墙体的长方体模 块的立体图,图4是显示前述长方体模块下表面的立体图。如图3和图4所示的长方体模块,其在宽度和高度方面与图1和图2所示的雨水 口端部模块相对应,使其能够与所述雨水口端部模块连接在一起构筑雨水口墙体。该长方 体模块的中部具有纵向通孔,两端具有纵向半孔。该长方体模块的下表面具有凹槽,上表面 具有凸台,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凸台的高度;该模块下表面的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所述雨水口端部模板下表面的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对应,该模块上表面的凸台的形状和尺 寸分别与所述雨水口端部模板上表面的凸台的形状和尺寸对应,使该模块上、下表面之间 的凸台和凹槽之间的空隙与雨水口端部模块上、下表面之间的凸台和凹槽之间的空隙形成 贯通的容纳混凝土的横向空腔。该模块前模板和后模板的一端具有榫头,另一端具有榫槽; 该模块端部的榫头和榫槽能够与雨水口端部模块端部的榫槽和榫头配合,使它们能够对齐 并牢固连接。该模块的上表面具有凸缘,凸缘的顶部是平面;该模块上表面的凸缘与雨水口 端部模块上表面的凸缘能够连接在一起形成尺寸均勻的凸缘。图5是采用图1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和图3所示的长方体模块构筑而成的雨水 口墙体框架的俯视图,图中实线部分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虚线部分为长方体 模块。在采用图1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和图3所示的长方体模块构筑雨水口墙体时, 首先将构成雨水口端部模块的左端块和右端块连接在一起形成墙体框架的一个端部,然后 根据雨水口的尺寸分别在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开放端(没有连接在一起的一端)连接长方体 模块,以形成雨水口墙体框架的侧面墙体,再在两侧墙体的开放端连接左端块和右端块,并 使左端块和右端块连接在一起,以便形成墙体框架的另一端,这样就形成一层墙体框架;重 复前述工序,直至达到雨水口墙体预定高度,以形成雨水口墙体框架。雨水口墙体框架构筑 完毕后,向墙体框架内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形成雨水口墙体。采用前述雨水口端部模块和长方体模块构筑而成的雨水口墙体,由于每一层模块 内部均具有纵向通孔和纵向半孔,整个墙体内部的纵向通孔和纵向半孔连接在一起,浇注 的混凝土凝固后,墙体内部具有从底部到顶部的纵向的强度构件。同时由于同一层上的所 有模块的上、下表面均具有凸台和凹槽,并且凹槽的深度大于凸台的高度,在整个墙体内部 具有连接在一起的横向的强度构件;由于雨水口的周围墙体连接一起,具有封闭结构,在雨 水口墙体内部形成首尾相连的横向的强度构件。前述纵向强度构件和横向强度构件在墙体 内部形成网状的强度构件,它将构成墙体的全部模块约束在一起,使整个墙体成为一个整 体,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强度。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方便、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举 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 还可以做出多种形式的变化或者变换。与本实用新型相等同或者实质等同的任何变化或者 变换均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一种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端块和右端块,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均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均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前模板和第二前模板,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后模板均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后模板和第二后模板,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板之间均具有三个以上的连接模板,所述左端块的前模板、后模板和连接模板以及所述右端块的前模板、后模板和连接模板的布置形式能够使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呈镜像对称或者手性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 和后模板之间均具有三个连接模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 连接模板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凹入其下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分别沿平行于左端块和右端块 中心线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连接模 板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突出其上表面的凸台,所述凸台分别沿平行于左端块和右端块中心线 方向延伸,所述凸台的形状适合于与相邻层模块下表面的凹槽配合使相邻层模块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凸台 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 前模板和后模板的一个端部设置有突出其端表面的榫头,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 板的另一个端部设置有凹入其端表面的榫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 和后模板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上设置有凸缘。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 和后模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设置有凸缘。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的顶部为一个 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口端部模块,该模块包括左端块和右端块,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呈镜像对称或者手性对称,所述左端块和右端块的前模板和后模板均由垂直连接的两部分组成,所述前模板和后模板之间具有连接模板,左端块和右端块中间具有纵向通孔,两端具有纵向半孔,左端块和右端块下表面具有凹槽,上表面具有凸台,凹槽的深度大于凸台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能够代替黏土砖构筑雨水口墙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口端部模块构筑雨水口墙体,无需进行支模作业,施工效率高,而且构筑而成的墙体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提高墙体强度。
文档编号E03F5/04GK201730192SQ20102029709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9日
发明者梁林华 申请人:北京四方如钢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