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355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水土工程技术中的微集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干旱地区坡地或平地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点是包括设置在地表上呈W型的集水垄,集水垄上铺有黑色薄膜,W型的集水垄上凸起的上部对应的黑色薄膜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填充填土的填土槽,W型的集水垄上凹下的底部设置有与树木对应的集水池,集水池内上层为片状碎石层,片状碎石层下部为小麦秸秆层,集水池两侧设置有挡水垄,小麦秸秆层下的地表内设置有集水下渗通道,集水下渗通道内填充卵状碎石层。其通过W型地表的集水垄及表面薄膜共同作用达到有效集水、保墒及除草的功能。不仅充分收集利用了降水,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达到果树增产的效果。
【专利说明】—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水土工程技术中的微集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干旱地区坡地或平地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节水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干旱地区,降水偏少的情况下,地表不易形成集流,降水不能下渗到植物的根部,使植物因缺水而使生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减产。而在坡地又不利于形成稳定下渗,导致雨水大部分流失,降雨较大时已形成产流导致冲坏田地。而地表的杂草也吸收了一部分土壤水分和养料,导致果树产量下降。除草剂的使用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人工和机械除草则加到了人力和资金上的投入,增大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干旱地区坡地或平地树木种植因降水不足或不利于收集,以及因杂草竞争争夺水分和养料造成的减产问题而提供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点是包括设置在地表上呈W型的集水垄,集水垄上铺有黑色薄膜,W型的集水垄上凸起的上部对应的黑色薄膜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填充填土的填土槽,W型的集水垄上凹下的底部设置有与树木对应的集水池,集水池内上层为片状碎石层,片状碎石层下部为小麦秸杆层,集水池两侧设置有挡水垄,小麦秸杆层下的地表内设置有集水下渗通道,集水下渗通道内填充卵状碎石层。
[0005]所述的集水下渗通道为四个,四个集水下渗通道沿树木周围设置。
[0006]所述的黑色薄膜含碳色素2 %~3 %,透光率I %~3 %,厚度为0.008-0.010mm,具有不透水性、微透光性、保水性。
[0007]所述的黑色薄膜替换为厚度为0.008-0.01Omm的普通白色塑料薄膜。
[0008]所述的W型的集水垄中间凸起的三角形缓坡,缓坡坡角为6°~45°,胃型的集水垄上凹下底部的集水池内栽种树木,所述的填土槽槽宽4~10cm,深5~14cm。
[0009]所述的挡水垄上部设置有黑色薄膜,挡水垄高度低于集水垄,挡水垄高度为9~15cm ;所述的集水池内片状碎石层厚度在4~8cm,小麦秸杆层铺设细密和整齐,厚度为3 ~6cm。
[0010]所述的集水下渗通道形状为类圆锥型,其深度为10~200cm ;集水下渗通道上圆直径为3~30cm,下圆直径为6~40cm,所述的卵状碎石层中的卵状碎石直径为3~8cm。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一种用于干旱地区坡地或平地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通过W型地表的集水垄及表面薄膜共同作用达到有效集水、保墒及除草的功能。集水池内还设有具有保水和向下透水性质的片状石块和小麦秸杆,并且所集的雨水通过集水下渗通道直接到达植物的根部土壤,而且集水下渗通道内有卵状碎石利于集水快速下渗。最终使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来满足其生长需要。该方法不仅充分收集利用了降水,而且还防止了杂草的生长,减少了使用除草剂,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达到果树增产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斜坡地面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树木根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实用新型树木根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树木;2.黑色薄膜;3.填土槽;4.填土 ;5.集水垄;6.小麦秸杆层;7.片状碎石层;8.集水池;9.卵状碎石层;10.集水下渗通道;11.地表,12.挡水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9]如图1至5所示,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点是包括设置在地表11上呈W型的集水垄5,集水垄5上铺有黑色薄膜2,W型的集水垄5上凸起的上部对应的黑色薄膜2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填充填土 4的填土槽3,W型的集水垄5上凹下的底部设置有与树木I对应的集水池8,集水池8内上层为片状碎石层7,片状碎石层7下部为小麦秸杆层6,集水池8两侧设置有挡水垄12,小麦秸杆层6下的地表11内设置有集水下渗通道10,集水下渗通道10内填充卵状碎石层9。
[0020]进一步,所述的集水下渗通道10为四个,四个集水下渗通道10沿树木I周围设置。
[0021]进一步,所述的黑色薄膜2含碳色素2%?3 %,透光率I %?3 %,厚度为0.008-0.010mm,具有不透水性、微透光性、保水性。
[0022]进一步,所述的黑色薄膜2替换为厚度为0.008-0.0lOmm的普通白色塑料薄膜。
[0023]进一步,所述的W型的集水垄5中间凸起的三角形缓坡,缓坡坡角为6°?45°,W型的集水垄5上凹下底部的集水池8内栽种树木I,所述的填土槽3槽宽4?10cm,深5?14cm。
[0024]进一步,所述的挡水垄12上部设置有黑色薄膜2,挡水垄12高度低于集水垄5,挡水垄12高度为9?15cm ;所述的集水池8内片状碎石层7厚度在4?8cm,小麦秸杆层6铺设细密和整齐,厚度为3?6cm。
[0025]进一步,所述的集水下渗通道10形状为类圆锥型,其深度为10?200cm ;集水下渗通道10上圆直径为3?30cm,下圆直径为6?40cm,所述的卵状碎石层9中的卵状碎石直径为3?8cm。
[0026]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当有降雨时,雨水通过被填土槽3填土 4压紧的不透水的黑色塑料薄膜2及集水垄5条件下快速产流,而在这产流过程中,很少有雨水损失,集水很快到达集水池8内,在挡水垄12的作用下,集水在片状碎石层7的空隙中迅速下渗到小麦秸杆层6处,再通过小麦秸杆层6下渗到集水池底。此时少量一部分水向下渗入土壤,大部分集水将很快通过集水下渗通道10下渗,其中的卵状碎石层9更加加速了集水的下渗,而在这下渗的过程中,积水在下渗通道的周围进入植物的根系土壤,来补充植物的缺水。在这降雨一集雨一下渗一植物根系土壤的过程,黑色薄膜2不仅不透水,达到集水的效果,而且使得集水垄5上的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减少水分的消耗,且具有普通薄膜保墒的作用,再次使得植物利用的水分增加;片状碎石层7不像土壤那样吸水,而且起到保湿的作用;小麦秸杆层6起到透气及保湿的作用;在降雨较强时,积水太多,普通整地将很快产流,可能冲刷田地,不能很快下渗到土壤中,而在该系统中集水下渗通道10及卵状碎石层9将很快使集水渗入到植物根系周围的土壤中,这样在干旱情况下充分利用了降水。
[0027]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征是包括设置在地表上呈W型的集水垄,集水垄上铺有黑色薄膜,W型的集水垄上凸起的上部对应的黑色薄膜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填充填土的填土槽,W型的集水垄上凹下的底部设置有与树木对应的集水池,集水池内上层为片状碎石层,片状碎石层下部为小麦秸杆层,集水池两侧设置有挡水垄,小麦秸杆层下的地表内设置有集水下渗通道,集水下渗通道内填充卵状碎石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下渗通道为四个,四个集水下渗通道沿树木周围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黑色薄膜的透光率1% _3%,厚度为0.008-0.010_,具有不透水性、微透光性、保水性。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黑色薄膜替换为厚度为0.008-0.0lOmm的普通白色塑料薄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W型的集水垄中间凸起的三角形缓坡,缓坡坡角为6° -45°,W型的集水垄上凹下底部的集水池内栽种树木,所述的填土槽槽宽4-10cm,深5-14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水垄上部设置有黑色薄膜,挡水垄高度低于集水垄,挡水垄高度为9-15cm ;所述的集水池内片状碎石层厚度在4-8cm,小麦秸杆层铺设细密和整齐,厚度为3-6cm。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树木保墒的微集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下渗通道形状为类圆锥型,其深度为10-200cm;集水下渗通道上圆直径为3-30cm,下圆直径为6-40cm,所述的卵状碎石层中的卵状碎石直径为3-8cm。
【文档编号】E03B3/02GK203684315SQ201320670022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8日
【发明者】白有帅, 贾生海, 王松林, 黄彩霞 申请人:甘肃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