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7662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水工结构,是一种可实现河道沿线污水储量自动调节的柔性挡水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现经济建设的逐步拓展,城市水资源、水环境的安全有效地利用成为了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海绵城市”的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使得城市化扩展过程中水资源的处理与利用更加高效。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的防洪、排涝、排污、蓄水、净水等系统的高效、协同运行成为了关键因素。不过目前,国内多数大中型城市中防洪、排涝、排污等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许多城市的排涝与排污管道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管道年久失修,且流量大小远远不及现有的流量要求。因此,当暴雨来临之际,很容易造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内水体的滞留或溢出,进而造成雨水、污水及净水之间的混杂,从而污染了城市可利用水体,放缓了城市污水的处理进度,使得城市的整体环境受到影响,并最终影响海绵城市的整体功能。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可实现河道沿线污水储量自动调节的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该申请可有效实现雨污分流功能,并增加水系载污能力,使得城市水系水质得以改善,实现污水库容的控制与调节,并成为海绵城市的重要板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该调节库可实现雨污分流,改善水质,提高城市水系的载污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包括溢流井口、箱涵锚固、幕布、浮筒、主河道,主河道底部设有沿河集污排污涵管,沿河集污排污涵管上设有若干连接外部的排污管,所述的沿河集污排污涵管上还设有溢流井口,溢流井口周边设置环向放射状的箱涵锚固,其上部设置柔性幕布,幕布底部固定于箱涵锚固也成放射状分布,幕布顶部与浮筒连接,浮筒也呈放射状分布,幕布侧边及浮筒两端固定于主河道边坡,并做好封水,所述的箱涵锚固、幕布及浮筒共同构成倒置伞状密封结构的柔性污水调节库。

进一步的,溢流井口出口截面为正方形,位于沿河集污排污涵管顶部。

进一步的,溢流井口的大小为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直径的0.3~0.6倍。

进一步的,沿河集污排污涵管截面为方形,分布在主河道底部两侧。

进一步的,沿河集污排污涵管上设有多个溢流井口,并形成多个柔性污水调节库。

进一步的,柔性污水调节库设于主河道的河湾处。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原有的沿河集污排污涵管上部设置溢流井口,可实现不同排污量下,城市污水的快速汇集与处理;而幕布与浮筒的隔水效果,可实现污水库内污水水体与汇集于河道内的雨水水体之间的隔离与分流,保证河道内水体水质;另外,幕布与浮筒的柔性与延展性,可实现污水库容的灵活调节,提高了城市水系的载污能力,增强了污水错峰排放、错峰处理的能力。此外,该调节库主体结构采用隔水幕布与浮筒,其设计简单,造价低廉,施工容易,易于回收,具有显著的实际运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横剖面图;

图2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俯视图;

图3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纵剖面图。

图中:1、溢流井口;2、箱涵锚固;3、幕布;4、浮筒;5、沿河集污排污涵管;6、排污管;7、主河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附图3,本发明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由溢流井口1、箱涵锚固2、幕布3、浮筒4构成。其中,溢流井口1沿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布置,设计选址在不影响行洪的河湾处,每个溢流井口1的间距约2~3km;溢流井口1为方形出口,其周边设置环向放射状的箱涵锚固2;幕布3为四层土工无纺布,底部固定于箱涵锚固2之上,其自身也成放射状分布;幕布3顶部与浮筒4连接,浮筒4也呈放射状分布;幕布3侧边及浮筒4两端固定于主河道7边坡,并做好密封;箱涵锚固2、幕布3及浮筒4共同构成倒置伞状密封结构,形成了柔性的可调节的污水水库。

该实施例中:主河道7底宽20m,顶宽100m,深度15m;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为混凝土涵管结构,分布在主河道7底部两侧,截面为方形,截面面积为4m2;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侧边每2km设置一个排污管6,排污管6为钢管结构,圆形截面,直径50cm;溢流井口1位于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顶部,截面为正方形,边长80cm;幕布3长度约15m;浮筒4总长约80m,截面为圆形,直径约20cm。

沿河载污柔性污水调节库的污水调节过程:(1)当排污管6仅有少量污水排出时,因污水流量较小,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内为明流,溢流井口1处无污水排出,调节库内无污水汇集,幕帘3与浮筒4因水压作用被压至河道边坡处;(2)当排污管6有一定额度的污水排出时,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为满流,溢流井口1有一定的污水排出,调节库容自动变大;(3)当排污管6有大量污水排出时,溢流井口1处有大量污水溢出,调节库向外部扩展,库容量自行增大;(4)随着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内的污水逐渐排出或进入污水处理厂,涵管内流量降低,汇集于调节库内的污水逐渐回流进入沿河集污排污涵管5内,污水库容自动变小,最终实现了污水水库的自动调节及高峰排污期多余污水的延迟错峰排放。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仅仅是解释本发明,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专利范围。对属于本发明技术构思而仅仅显而易见的改动,同样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