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防沉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03707阅读:812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防沉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防沉降系统,包括筒体、防沉降进水机构及防沉降出水机构,防沉降进水机构包括进水弯管、缓冲箱及护罩,缓冲箱上设有箱体进水孔及箱体出水管,箱体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管通过法兰连接,护罩设置在缓冲箱的外侧,护罩内灌装有混凝土,进水弯管一端插入到箱体进水孔内,另一端与现场出水管连接;防沉降出水机构包括出水管、弹簧支架及排水沉井,出水管包括通过弯管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及第三直管。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水弯管与缓冲箱、出水管与排水沉降竖直方向上的相对滑动防止泵站沉降时进水管、出水管处受到拉扯或拉伸,保证泵站在一定沉降量范围内仍能正常工作。
【专利说明】
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防沉降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属于污水提升排放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污水排放越来越多,一旦这些污水随意排放,就会造成整个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了汇集处理这些污水,污水提升栗站也就应运而生,且其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0003]现有的大多数污水提升栗站包括安装在基座上的筒体、进水管、出水管、水栗20、服务平台19等主要部件,污水提升栗站的筒体直径一般0.8?3.Sm,高度一般3?20m,重量大,一般埋设在地下,筒体的顶部会与地面平齐,保持与周围绿整齐、美观的效果,同时也方便施工人员及时找到栗站位置下到栗站的筒体内进行维护;但是当污水提升栗站建造在软质土壤的基坑内时,长时间使用地基难免发生沉降,由于污水提升栗站的进水管,一般DN200以上,会直接与现场出水管对接连接,当基座出现沉降时筒体、出水管等皆会随着基座下沉,而与出水管连接的现场出水管就会受到栗站出水管的拉扯,拉扯过程就会导致栗站进水管的损坏,导致容易出现漏水事故。
[0004]此外,由于现有的栗站出水口处的出水管为水平方向设置,出水管的外端与市政污水管网的地下排污管道直接对接,经过污水提升栗站提升后的污水会直接进入到市政污水管网的排污管道中,随着基座的下降,栗站沉降会向下拉伸出水管,容易造成出水管、栗站筒体、甚至是市政污水管网的损坏,导致漏水事故,栗站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解决了现有的栗站出水口、与现场出水管连接的栗站进水管在栗站出现沉降时拉伸损坏栗站出水管、栗站进水管、栗站筒体及现场出水管导致漏水的现象。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包括筒体及防沉降进水机构,所述筒体固定在底部基座上,所述筒体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防沉降进水机构包括进水弯管、缓冲箱及护罩,所述缓冲箱上设有箱体进水孔及箱体出水管,所述箱体进水孔设置在所述缓冲箱的顶部,所述箱体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管通过法兰连接,所述缓冲箱的底部呈V型结构,所述缓冲箱的底部沿所述箱体出水管的轴向倾斜设置,且最低点在所述箱体出水管的底部,所述护罩设置在所述缓冲箱的外侧,所述护罩紧贴所述筒体的一侧具有与所述筒体相配合的圆弧结构,所述护罩的顶部设有用于所述进水弯管穿过的通孔,所述护罩的底部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护罩内灌装有混凝土,所述进水弯管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插入到所述箱体进水孔内,另一端与现场出水管连接;
[0007]缓冲箱一般较大,采用内部灌装有混凝土的护罩,不但可以对缓冲箱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而且护罩内侧的圆弧结构与栗站筒体紧密贴合,使得缓冲箱、护罩与栗站形成一个整体,保证缓冲箱与栗站同步沉降,这样就不会拉伸栗站的进水管,此外护罩内灌装混凝土还可以防止护罩内积水;缓冲箱的底部采用V型结构,也可以说是向外拱状结构,为了便于污水及污泥向缓冲箱底部中间位置汇聚;而缓冲箱底部朝向箱体出水管向下倾斜,便于污水及污泥皆能快速流入栗站内,避免污泥沉积在缓冲箱内影响污水提升及输送效果。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栗站沉降过程,栗站、缓冲箱及护罩同步沉降,而与现场出水管连接的进水弯管保持不动,缓冲箱与进水弯管相对滑动,变相延长进水弯管的长度来防止栗站沉降时进水管处受到拉扯或拉伸,伸入缓冲箱内的进水弯管会随着栗站沉降露出,进水弯管伸入缓冲箱内的长度大于栗站允许的沉降量,故进水弯管不会脱离缓冲箱。总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通过进水弯管与缓冲箱、出水管与排水沉降竖直方向上的相对滑动防止栗站沉降时进水管、出水管处受到拉扯或拉伸,保证栗站在一定沉降量范围内仍能正常工作。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防沉降出水机构,所述防沉降出水机构包括出水管、用于支撑出水管的弹簧支架及设置在基坑一侧的排水沉井,所述出水管包括通过弯管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及第三直管,所述第二直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直管、第三直管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直管的两端,所述第一直管竖直设置在筒体内,所述第一直管一端与水栗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筒体的顶盖通过弯管与所述第二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管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所述第三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直管的另一端伸向所述排水沉井,所述弹簧支架支撑在所述第二直管的底部,所述排水沉井上设有井盖,所述井盖上设有用于所述第三直管穿过的井盖孔。
[0011]弹簧支架可以采用现有的弹簧支架,只要能在承担出水管重量的同时还可以吸收出水管随着栗站沉降的垂直位移量即可。
[00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栗站出水口处的出水管由水平直接外接地面以下市政排污管道修改为与水栗出水口直接连接的竖直向上的第一直管,然后第一直管通过弯管连接水平设置的第二直管,然后再通过弯管连接竖直向下的第三直管,实现经过水栗出水口的水竖直向上穿过栗站顶盖后然后水平方向流动最后垂直向下旋转180°进入到排水沉井中,排水沉井与出水管采用活动连接,当栗站沉降时,出水管会随着栗站整体向下运动,由于出水管与排水沉井连接处是竖直方向直管,故不会在出现拉扯出水管的现象,防止对栗站及污水排水管道的损坏;此外排水沉井的设计使得排水沉井内的污水可以靠自身重力自然流入到市政污水管网的地下排污管道内,节约能源。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弯管的外侧套装有软连接橡胶护套,所述进水弯管的上部设有法兰盘,所述软连接橡胶护套的上端与所述法兰盘连接。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栗站沉降缓冲箱与进水弯管的相对滑动时,软连接橡胶护套可随着进水弯管的伸长而被线性拉长,始终保证软连接橡胶护套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防止污水从缓冲箱上部泄漏污染地下水。
[0015]进一步的,所述箱体进水孔上设有垫圈,所述垫圈包括由环形橡胶软垫连接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与外圈同轴设置,所述软连接橡胶护套的底部与所述内圈连接,所述内圈与所述进水弯管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连接,所述外圈与所述箱体进水孔的边沿连接。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垫圈采用橡胶软垫连接的内外圈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挠性,当栗站不均匀沉降时如栗站向一边倾斜沉降时,在一定倾角内仍能允许进水弯管沿进水弯管的轴向上、下移动而不被卡死,而第一密封圈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制作而成,密封圈的弹性收缩可夹紧进水弯管,防止进入到缓冲箱内的污水由缓冲箱的顶部溢出泄露。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直管与所述井盖孔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连接。
[00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密封圈也可采用橡胶材质制作而成,密封圈的弹性收缩会夹住出水管的第三直管,不但可以防止污水从排水沉井中泄露出来污染环境,而且还可以避免污水产生臭气溢出污染环境。
[0019]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弯管伸入到所述缓冲箱内的长度为25?30cm。
[00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栗站在一定沉降量范围内无需对栗站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维护,而一定沉降量是指栗站沉降量在20cm以内,若栗站沉降量超出20cm,就需要栗站停止运行,进水弯管与缓冲箱相对滑动的长度大于栗站沉降量,进水弯管在缓冲箱内的长度与栗站允许沉降量相配合,确保防沉降进水系统正常工作。
[0021 ]进一步的,所述护罩内设有拉筋。
[00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不但可以增加护罩的强度,固定其形状,而且在护罩灌装混凝土时防止护罩受力变形。
[0023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支架包括弹簧、底板、支撑板、活动板及顶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活动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螺栓的底端设有压板,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板的底部连接。
[002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弹簧支架用于支撑栗站出水管的第二直管,在栗站沉降时会被栗站出水管的第二直管压缩,可根据弹簧支架被压缩的位置来判断栗站沉降量,通过设置在弹簧支架旁边的刻度尺进行数据读取,若弹簧支架被压缩到预设位置时,沉降严重,就需要人为进行处理,以便保证栗站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沉降进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缓冲箱与进水弯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冲箱与进水弯管连接分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进水弯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实用新型软连接橡胶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7为本实用新型缓冲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实用新型缓冲箱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9为本实用新型缓冲箱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为现有技术栗站出水管结构示意图;
[00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防沉降出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弹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中,1、筒体;2、基座;3、进水管;4、出水管;4-1、第一直管;4-2、第二直管;4-3、第三直管;4-4、弯管;5、进水弯管;5-1、法兰盘;6、缓冲箱;6-1、箱体出水管;6_2、箱体进水孔;6-3、法兰;7、护罩;7-1、通孔;7-2、拉筋;8、软连接橡胶护套;9、垫圈;9_1、内圈;9_2、外圈;9-3、橡胶软垫;10、第一密封圈;11、第一固定法兰;12、第二固定法兰;13、第三固定法兰;14、弹簧支架;14-1、弹簧;14-2、底板;14-3、支撑板;14_4、活动板;14_5、顶板;14-6、螺栓;14-7、压板;14-8、刻度尺;15、排水沉井;16、顶盖;17、井盖;18、第二密封圈;19、服务平台;20、水栗ο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40]如图1?图13所示,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包括筒体I及防沉降进水机构,所述筒体固定在底部基座2上,所述筒体上设有进水管3和出水管4;所述防沉降进水机构包括进水弯管5、缓冲箱6及护罩7,所述缓冲箱6上设有箱体进水孔6-2及箱体出水管6-1,所述箱体进水孔设置在所述缓冲箱的顶部,所述箱体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管3通过法兰6-3连接,所述缓冲箱6的底部呈V型结构,所述缓冲箱的底部沿所述箱体出水管的轴向倾斜设置,且最低点在所述箱体出水管的底部,所述护罩设置在所述缓冲箱的外侧,所述护罩7紧贴所述筒体的一侧具有与所述筒体相配合的圆弧结构,所述护罩7的顶部设有用于所述进水弯管穿过的通孔7-1,所述护罩的底部与基座2固定连接,所述护罩7内灌装有混凝土,所述进水弯管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插入到所述箱体进水孔内,另一端与现场出水管连接;
[0041]还包括防沉降出水机构,所述防沉降出水机构包括所述出水管4、用于支撑出水管的弹簧支架14及设置在基坑一侧的排水沉井15,所述出水管4包括通过弯管4-4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管4-1、第二直管4-2及第三直管4-3,所述第二直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直管、第三直管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直管的两端,所述第一直管竖直设置在筒体内,所述第一直管一端与水栗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筒体的顶盖16通过弯管与所述第二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管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所述第三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直管的另一端伸向所述排水沉井,所述弹簧支架14支撑在所述第二直管的底部,所述排水沉井上设有井盖17,所述井盖17上设有用于所述第三直管穿过的井盖孔。将栗站出水口处的出水管由水平直接外接地面以下市政排污管道修改为与水栗出水口直接连接的竖直向上的第一直管,然后第一直管通过弯管连接水平设置的第二直管,然后再通过弯管连接竖直向下的第三直管,实现经过水栗出水口的水竖直向上穿过栗站顶盖后然后水平方向流动最后垂直向下旋转180°进入到排水沉井中,排水沉井与出水管采用活动连接,当栗站沉降时,出水管会随着栗站整体向下运动,由于出水管与排水沉井连接处是竖直方向直管,故不会在出现拉扯出水管的现象,防止对栗站及污水排水管道的损坏;此外排水沉井的设计使得排水沉井内的污水可以靠自身重力自然流入到市政污水管网的地下排污管道内,节约能源。
[0042]所述进水弯管的外侧套装有软连接橡胶护套8,所述进水弯管5的上部设有法兰盘5-1,所述软连接橡胶护套8的上端与所述法兰盘5-1连接,所述软连接橡胶护套的下端与所述箱体进水孔的边沿连接。当栗站沉降缓冲箱与进水弯管的相对滑动时,软连接橡胶护套可随着进水弯管的伸长而被线性拉长,始终保证软连接橡胶护套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防止污水从缓冲箱上部泄漏污染地下水。软连接橡胶护套的上端与法兰盘通过第一固定法兰11连接。
[0043]所述箱体进水孔上设有垫圈9,所述垫圈9包括由环形橡胶软垫9-3连接的内圈9-1和外圈9-2,所述内圈与外圈同轴设置,所述软连接橡胶护套8的底部与所述内圈9-1连接,所述内圈与所述进水弯管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10连接,所述外圈与所述箱体进水孔的边沿连接。垫圈采用橡胶软垫连接的内外圈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挠性,当栗站不均匀沉降时如栗站向一边倾斜沉降时,在一定倾角内仍能允许进水弯管沿进水弯管的轴向上、下移动而不被卡死,而第一密封圈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制作而成,密封圈的弹性收缩可夹紧进水弯管,防止进入到缓冲箱内的污水由缓冲箱的顶部溢出泄露。软连接橡胶护套的下端与内圈之间通过第二固定法兰12连接,所述外圈与箱体进水孔的边沿通过第三固定法兰13连接。
[0044]所述第三直管与所述井盖孔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18连接。第二密封圈也可采用橡胶材质制作而成,密封圈的弹性收缩会夹住出水管的第三直管,不但可以防止污水从排水沉井中泄露出来污染环境,而且还可以避免污水产生臭气溢出污染环境。
[0045]所述进水弯管伸入到所述缓冲箱内的长度为25?30cm。栗站在一定沉降量范围内无需对栗站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维护,而一定沉降量是指栗站沉降量在20cm以内,若栗站沉降量超出20cm,就需要栗站停止运行,进水弯管与缓冲箱相对滑动的长度大于栗站沉降量,进水弯管在缓冲箱内的长度与栗站允许沉降量相配合,确保防沉降进水系统正常工作。
[0046]所述护罩内设有拉筋7-2。不但可以增加护罩的强度,固定其形状,而且在护罩灌装混凝土时防止护罩受力变形。
[0047]所述弹簧支架14包括弹簧14-1、底板14-2、支撑板14-3、活动板14-4及顶板14-5,所述支撑板14-3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活动板通过螺栓14-6连接,所述螺栓的底端设有压板14-7,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板的底部连接。弹簧支架用于支撑栗站出水管的第二直管,在栗站沉降时会被栗站出水管的第二直管压缩,可根据弹簧支架被压缩的位置来判断栗站沉降量,通过设置在弹簧支架旁边的刻度尺14-8进行数据读取,若弹簧支架被压缩到预设位置时,沉降严重,就需要人为进行处理,以便保证栗站的正常运行。
[0048]栗站随基座沉降时,栗站的出水管、缓冲箱、护罩与栗站是一个整体,因而随栗站一体下沉,而进水弯管上端与现场出水管连接,进水弯管下端在竖直方向上与缓冲箱相对滑动,进水弯管留在缓冲箱的长度余量足够,确保进水弯管不被抽出,保证污水不会泄漏,而橡胶密封圈的弹性收缩会紧紧夹住进水弯管,防止污水从缓冲箱上部泄漏;对于出水管,由于出水管的第一直管垂直向上穿过栗站的顶盖相当于与栗站是一个整体,因而可随栗站一体下沉,排水沉井保持不动,排水沉井的井盖与栗站出水管的第三直管在竖直方向上相对滑动,而弹簧支架在栗站沉降时会被栗站出水管的第二直管压缩,可根据弹簧支架被压缩的位置来判断栗站沉降量,若弹簧支架被压缩到预设位置时,沉降严重,就需要人为进行处理,以便保证栗站的正常运行。
[00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及防沉降进水机构,所述筒体固定在底部基座上,所述筒体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所述防沉降进水机构包括进水弯管、缓冲箱及护罩,所述缓冲箱上设有箱体进水孔及箱体出水管,所述箱体进水孔设置在所述缓冲箱的顶部,所述箱体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管通过法兰连接,所述缓冲箱的底部呈V型结构,所述缓冲箱的底部沿所述箱体出水管的轴向倾斜设置,且最低点在所述箱体出水管的底部,所述护罩设置在所述缓冲箱的外侧,所述护罩紧贴所述筒体的一侧具有与所述筒体相配合的圆弧结构,所述护罩的顶部设有用于所述进水弯管穿过的通孔,所述护罩的底部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护罩内灌装有混凝土,所述进水弯管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插入到所述箱体进水孔内,另一端与现场出水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沉降出水机构,所述防沉降出水机构包括所述出水管、用于支撑出水管的弹簧支架及设置在基坑一侧的排水沉井,所述出水管包括通过弯管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及第三直管,所述第二直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直管、第三直管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直管的两端,所述第一直管竖直设置在筒体内,所述第一直管一端与水栗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筒体的顶盖通过弯管与所述第二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管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所述第三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直管的另一端伸向所述排水沉井,所述弹簧支架支撑在所述第二直管的底部,所述排水沉井上设有井盖,所述井盖上设有用于所述第三直管穿过的井盖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弯管的外侧套装有软连接橡胶护套,所述进水弯管的上部设有法兰盘,所述软连接橡胶护套的上端与所述法兰盘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进水孔上设有垫圈,所述垫圈包括由环形橡胶软垫连接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与外圈同轴设置,所述软连接橡胶护套的底部与所述内圈连接,所述内圈与所述进水弯管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连接,所述外圈与所述箱体进水孔的边沿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管与所述井盖孔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弯管伸入到所述缓冲箱内的长度为25?30cmo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内设有拉筋。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栗站防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支架包括弹簧、底板、支撑板、活动板及顶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活动板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活动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螺栓的底端设有压板,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板的底部连接。
【文档编号】E03F5/22GK205712451SQ201620401648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5月5日
【发明人】沈洪礼, 陈晶, 于云飞
【申请人】荏原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