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耕地边界水土防护可降解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2726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耕地边界水土防护可降解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土流失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耕地边界水土防护可降解组件,属于防止水土流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有对地面,特别是大地的坡面进行固定土养并便于形成植被的结构,都是在地面及大地的坡面复有土养;这样恢复生态植被为目的复绿结构,不易使土养水土保持,特别是坡面复有土养很容易被雨水冲刷掉,生长的植物也随之破坏;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20793562.7,公开了一种坡面复绿结构,有木方、与木方连接的丝网,所述的丝网为蜂巢状的丝网,所述的木方是排列分布的并且木方的上端分别与蜂巢状的丝网节点固定连接,所述丝网的蜂巢状网孔内、丝网的上面和下面及木方之间填充有植生种植土,所述的植生种植土有混合的过筛客土、泥炭土并夹着木质纤维;所述的所述的木方排列分布是沿着上下排列分布的;丝网连接固定夹着木质纤维植生种植土,形成了具有稳定的类似于“蜂巢”的团粒结构及排列的木方,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但其施工过程中,容易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且其材料老化后,如果不回收和重新布置,既会失去防护效果,同时会给土地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耕地边界水土防护可降解组件,既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够保证土地不受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耕地边界水土防护可降解组件,包括可降解框架,及安装于可降解框架后侧的可降解挡框;及安装于可降解挡框内侧的秸秆压缩柱排件;所述可降解框架包括前后侧设置有长条开口,两侧密闭的的框体;及一体制成于框体底部的排针,可降解框架、可降解挡框和秸秆压缩柱排件能够在略高于地面及地面下形成一排完整的护栏,水分能够缓慢透过其形成的护栏,泥沙能够沉积,达到好的防水土流失效果,当水分浸渍和泥沙堆积,可降解框架、可降解挡框和秸秆压缩柱排件逐渐降解,使其与土地融为一体,且由于长时间堆积泥沙,其防护处在降解后仍能够很好地进行水土防护。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框体后两侧一体制成于导槽;所述可降解挡框嵌合于导槽内,其能够将可降解挡框与框体贴合更加紧密。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秸秆压缩柱排件包括依次紧贴排列的多根秸秆柱;所述秸秆柱包括可降解外网,所述可降解外网内侧填充有秸秆粉和粘结剂,通过可降解外网既能够对秸秆粉的保护,同时能够边秸秆粉能够充分接触到水分和过渡水分。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排针长度不少于框体长度;安装时,排针必须嵌入坡面不少于二分之一长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耕地边界水土防护可降解组件,组装简单,结构牢固,其组装后能够形成完整的护栏,达到好的防水土流失效果,当腐蚀时间较长后,能够实现自然降解,护栏防护处在降解后仍能够很好地进行水土防护,不会给土地造成污染,且能够提高肥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耕地边界水土防护可降解组件,包括可降解框架7,及安装于可降解框架后侧的可降解挡框2;及安装于可降解挡框2内侧的秸秆压缩柱排件3;所述可降解框架7包括前后侧设置有长条开口,两侧密闭的的框体4;及一体制成于框体底部的排针5,可降解框架7、可降解挡框2和秸秆压缩柱排件3能够在略高于地面及地面下形成一排完整的护栏,水分能够缓慢透过其形成的护栏,泥沙能够沉积,达到好的防水土流失效果,当水分浸渍和泥沙堆积,可降解框架、可降解挡框和秸秆压缩柱排件逐渐降解,使其与土地融为一体,且由于长时间堆积泥沙,其防护处在降解后仍能够很好地进行水土防护。

所述框体4后两侧一体制成于导槽6;所述可降解挡框2嵌合于导槽6内,其能够将可降解挡框与框体贴合更加紧密。

所述秸秆压缩柱排件3包括依次紧贴排列的多根秸秆柱1;所述秸秆柱1包括可降解外网8,所述可降解外网8内侧填充有秸秆粉9和粘结剂,通过可降解外网既能够对秸秆粉的保护,同时能够边秸秆粉能够充分接触到水分和过渡水分。

所述排针5长度不少于框体4长度;安装时,排针必须嵌入坡面不少于二分之一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耕地边界水土防护可降解组件,组装简单,结构牢固,其组装后能够形成完整的护栏,达到好的防水土流失效果,当腐蚀时间较长后,能够实现自然降解,护栏防护处在降解后仍能够很好地进行水土防护,不会给土地造成污染,且能够提高肥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