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单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3785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水利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城市单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城市热岛效应等等。

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 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单元系统,使雨水得以循环利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单元系统,包括:环形主渗水路面、建筑区域和绿化区域,所述建筑区域位于所述环形主渗水路面的一侧,所述绿化区域位于所述建筑区域内,所述建筑区域和所述绿化区域之间形成由高至低的地势差,以使所述建筑区域中的雨水流入所述绿化区域内,且所述绿化区域和建筑区域之间设有水循环管路。

建筑区域内的地势高于绿化区域内的地势,使建筑区域内的雨水得以流入绿化区域进行处理利用,建筑区域与绿化区域之间的水循环管路使建筑区域与绿化区域之间形成水循环,建筑区域内的污水流入绿化区域处理,绿化区域内处理好的净水进入建筑区域使用,雨水得以利用的同时节约水资源。

优选的,所述绿化区域内设有水循环利用系统,所述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将收集到的污水进行净化的污水处理池和用于储存净化后的水的综合利用池,所述建筑区域与污水处理池之间设有用于将建筑区域内的污水引入污水处理池的污水管道和用于将建筑区域内的雨水引入污水处理池的雨水管道,所述污水处理池和所述综合利用池之间设有连通管道,所述综合利用池与建筑区域之间设有用于将处理后的水引入建筑区域的净水管道。

建筑区域内的污水和过量的雨水经过污水管道流入污水处理池,经净化处理后进入综合利用池进行储存,再由净水管道输入建筑区域进行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地势落差的存在,建筑区域内的雨水也可直接进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处理使用,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

优选的,所述水循环利用系统还包括用于储存过量雨水的雨水收集池,所述雨水收集池与建筑区域和环形主渗水路面之间分别设有雨水收集管路。

雨水再不经处理的情况下可直接进行灌溉等的使用,直接进入污水处理池会造成雨水的污染,无法使用,造成浪费,设置雨水收集池,将雨水与污水分开来收集处理,避免浪费。

优选的,所述绿化区域内设有农业种植区,所述综合利用池与农业种植区、所述雨水收集池与农业种植区之间分别设有用于灌溉的灌溉管道。

农业种植区可直接利用雨水进行灌溉,也可使用综合利用池内的净化水进行灌溉,农业种植区内种植的蔬菜、水果等可直接供建筑区域内的住户使用,健康方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单元系统,包括:环形主渗水路面、建筑区域和绿化区域,所述建筑区域位于所述环形主渗水路面的一侧,所述绿化区域位于所述建筑区域内,所述建筑区域和所述绿化区域之间形成由高至低的地势差,以使所述建筑区域中的过量雨水流入所述绿化区域内,且所述绿化区域和建筑区域之间设有水循环管路。由于建筑区域内的地势高于绿化区域内的地势,使建筑区域内的雨水得以流入绿化区域进行处理利用,建筑区域与绿化区域之间的水循环管路使建筑区域与绿化区域之间形成水循环,建筑区域内的污水和过量的雨水流入绿化区域处理,绿化区域内处理好的净水进入建筑区域使用,雨水得以利用的同时节约水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单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环形主渗水路面1、建筑区域2、绿化区域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单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由图1可知,所述海绵城市单元系统包括:环形主渗水路面1、建筑区域2和绿化区域3,所述建筑区域2位于所述环形主渗水路面1的一侧,所述绿化区域3位于所述建筑区域2内,所述建筑区域2和所述绿化区域3之间形成由高至低的地势差,以使所述建筑区域中的过量雨水流入所述绿化区域3内,且所述绿化区域3和建筑区域2之间设有水循环管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主渗水路面1为整个单元系统的外围,建筑区域2设置于环形主渗水路面1的内侧,并沿着环形主渗水路面1分布,建筑区域2内设置绿化区域3,所述绿化区域3可以设置于建筑区域2的中心位置, 所述建筑区域2内的建筑与建筑之间可以设置花草树木等,绿化区域3内可以包括公园、下沉式绿地、池塘等,所述绿化区域3也可以称为为环保区域,绿化区域3和建筑区域2之间设有水循环管路,还可以设置废弃物收集管道,相应的,绿化区域3内设置废弃物处理池,内含生物降解等材料,将建筑区域2内产生的垃圾等进行生物降解,实现节能环保。

建筑区域2内的地势高于绿化区域3内的地势,使建筑区域2内的雨水得以流入绿化区域3进行处理利用,建筑区域2与绿化区域3之间的水循环管路使建筑区域2与绿化区域3之间形成水循环,建筑区域2内的污水流入绿化区域3内进行处理,绿化区域3内处理好的净水进入建筑区域2使用,雨水得以利用的同时节约水资源。

进一步,所述绿化区域3内设有水循环利用系统,所述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将收集到的污水进行净化的污水处理池和用于储存净化后的水的综合利用池,所述建筑区域2与污水处理池之间设有用于将建筑区域2内的污水引入污水处理池的污水管道和用于将建筑区域2内的雨水引入污水处理池的雨水管道,所述污水处理池和所述综合利用池之间设有连通管道,所述综合利用池与建筑区域2之间设有用于将处理后的水引入建筑区域2的净水管道。

本实施例中,建筑区域2内的污水和过量的雨水可以通过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流入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将污水进行净化后进入综合利用池进行储存,再由净水管道输入建筑区域2内进行使用,建筑区域2内产生的污水再经过污水管道流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处理,形成水循环,另一方面,由于地势落差的存在,建筑区域2内的雨水也可直接进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处理使用,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

更进一步,所述水循环利用系统还包括用于储存过量雨水的雨水收集池,所述雨水收集池与建筑区域2和环形主渗水路面1之间分别设有雨水收集管路。

雨水在不经处理的情况下可直接进行灌溉等的使用,直接进入污水处理池会造成雨水的污染,无法使用,造成浪费,设置雨水收集池,将雨水与污水分开来收集处理,避免浪费。

使用时,整座城市可以由若干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海绵城市单元系统组成,相邻两个海绵城市单元系统之间的主渗水路面1相邻,组成网状结构,海绵城市单元系统内的绿化区域3可以连通城市的河流等,具体的,可以将雨水收集池连通城市河流,以将雨水留在城市内,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具体的,所述绿化区域2内设有农业种植区,所述综合利用池与农业种植区、所述雨水收集池与农业种植区之间分别设有用于灌溉的灌溉管道。

农业种植区可直接利用雨水进行灌溉,也可使用综合利用池内的净化水进行灌溉,农业种植区内种植的蔬菜、水果等可直接供建筑区域内的住户使用,健康方便。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