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的高效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3181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的高效净水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绵城市以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的高效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透水路面在大雨到来之时,无法快速吸水、蓄水,造成大量雨水流失,因而无法达到渗水、净水目的,并可能造成巨大灾害。

大量的水需要处理,然而在有限的空间无法快速高质量的处理大量的雨水和中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在较小空间快速高效处理雨水和中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的高效净水系统,能够在大雨到来之时,快速吸水、蓄水,并实现有高效、快速、高质量地处理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的高效净水系统,其组成包括: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净化滤水砂、透气防渗底层、自然土层、粗砂砾石层、面层、底部出水连通管和辅井顶部进水管;一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构成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井组;一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构成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井组;

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为矩形或圆形,由非透水材料构成;

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的一端位于靠近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的形心处,呈连续的折线形或曲线形,每一周均增加相同的宽度L,经过连续的多周旋转加宽后,另一端在距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角部为L处与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相交;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形成连续的一环一环的连续净化水的带状空间,在带状空间的一端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井组,另一端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井组;

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和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围成的一环一环的连续净化水的带状空间里面填充有净化滤水砂; 净化滤水砂的顶部铺设有一层粗砂砾石层,粗砂砾石层的顶部有铺设面层,面层为路面砖或草坪;

在净化滤水砂的底部为透气防渗底层,透气防渗底层的底部为自然土层;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均匀分布,横纵成排布置或以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为圆心,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多层圆形布置;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位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的形心;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之间、相邻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之间、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与相邻的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之间以及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与相邻的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之间的间距不小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直径的2/3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之间采用底部出水连通管连接;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均匀分布,横纵成排布置或以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为圆心,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多层圆形布置;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位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的形心;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之间、相邻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之间以及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与相邻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之间的间距不小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直径的2/3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之间采用辅井顶部进水管连接;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的底部为透气防渗底层,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的顶部与面层齐平,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的高度为1/2~2/3的净化滤水砂深度;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的结构包括:井壁、封底板、井间联通口、法兰和井盖;

井壁的结构包括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绕丝支撑架和绕丝超薄垫片;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位于外层,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位于内层,在二者之间设置若干绕丝超薄垫片,绕丝超薄垫片的长度与井壁高度相等,其长度方向与井的高度方向一致,且均匀布置;在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的内部设置绕丝支撑架,绕丝支撑架(1-3)的数量等于绕丝超薄垫片的数量,且二者长度相等;

井壁的底部为封底板,井壁的顶部设置法兰,法兰与井盖连接;

在下部靠近封底板的井壁上开设若干井间联通口,井间联通口高度相同,且均匀分布。

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的结构包括:井壁、封底板、井间联通口、法兰和井盖,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的结构与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的结构差别在于: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的井间联通口位于其井壁的中上部,其高度为1/2~2/3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的高度。

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的结构包括:井壁、封底板、井间联通口、法兰和滤水井盖;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整体结构与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的差别在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的高度为1/2~2/3的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的高度,井盖为滤水井盖,且井间联通口的数量为1。

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的结构包括:井壁、封底板、井间联通口、法兰和滤水井盖,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与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结构的差别在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的井间联通口位于靠近顶部的井壁上。

所述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均由梯形丝或三角丝缠绕而成;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的缝隙为内大外小,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的缝隙为内小外大,二者的缝隙大小相等,绕丝超薄垫片的厚度优先为绕丝最小缝隙的三分之二。

本实用新型系统的工作方法为:待净化中水进入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并经过辅井顶部进水管进入各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

中水由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渗透进入周围的净化滤水砂,再经过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和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围成的一环一环的连续净化水的带状空间,到达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井组周围的净化滤水砂,并渗透进入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内的水通过底部出水连通管进入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需要空间小、施工速度快、透水速度快、过滤速度快、水质提高显著,并且滤水井便于加工、节省材料、强度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的高效净水系统平面示意图;

图2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井组示意图;

图3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井组示意图;

图4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立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剖面示意图;

图6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立面示意图;

图7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立面示意图;

图8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立面示意图;

图中:1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2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3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4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5为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6为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7为净化滤水砂;8为透气防渗底层;9为自然土层;10为粗砂砾石层;11为面层;12为底部出水连通管;13为辅井顶部进水管;1-1为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1-2为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1-3为绕丝支撑架;1-4为绕丝超薄垫片;1-5为封底板;1-6为井间联通口;1-7为法兰;1-8为井盖;1-9为滤水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的高效净水系统,如图1~图8所示,其组成包括: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5、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6、净化滤水砂7、透气防渗底层8、自然土层9、粗砂砾石层10、面层11、底部出水连通管12和辅井顶部进水管13;一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构成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井组;一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构成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井组;

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5为矩形或圆形,由非透水材料构成;

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6的一端位于靠近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5的形心处,呈连续的折线形或曲线形,每一周均增加相同的宽度L,经过连续的多周旋转加宽后,另一端在距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5角部为L处与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5相交;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6形成连续的一环一环的连续净化水的带状空间,在带状空间的一端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井组,另一端为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井组;

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5和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6围成的一环一环的连续净化水的带状空间里面填充有净化滤水砂7; 净化滤水砂7的顶部铺设有一层粗砂砾石层10,粗砂砾石层10的顶部有铺设面层11,面层11为路面砖或草坪;

在净化滤水砂7的底部为透气防渗底层8,透气防渗底层8的底部为自然土层9;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均匀分布,横纵成排布置;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位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的形心;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之间、相邻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之间、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5与相邻的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之间以及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6与相邻的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之间的间距不小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直径的2/3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之间采用底部出水连通管12连接;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均匀分布,横纵成排布置或以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为圆心,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多层圆形布置;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位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和多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的形心;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之间、相邻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之间以及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6与相邻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之间的间距不小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直径的2/3倍;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之间采用辅井顶部进水管13连接;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的底部为透气防渗底层8,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的顶部与面层11齐平,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的高度为1/2~2/3的净化滤水砂7深度;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的结构包括:井壁、封底板1-5、井间联通口1-6、法兰1-7和井盖1-8;

井壁的结构包括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1-1、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1-2、绕丝支撑架1-3和绕丝超薄垫片1-4;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1-1位于外层,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1-2位于内层,在二者之间设置若干绕丝超薄垫片1-4,绕丝超薄垫片1-4的长度与井壁高度相等,其长度方向与井的高度方向一致,且均匀布置;在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1-2的内部设置绕丝支撑架1-3,绕丝支撑架(1-3)的数量等于绕丝超薄垫片1-4的数量,且二者长度相等;

井壁的底部为封底板1-5,井壁的顶部设置法兰1-7,法兰1-7与井盖1-8连接;

在下部靠近封底板1-5的井壁上开设若干井间联通口1-6,井间联通口1-6高度相同,且均匀分布。

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的结构包括:井壁、封底板1-5、井间联通口1-6、法兰1-7和井盖1-8,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的结构与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的结构差别在于: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的井间联通口1-6位于其井壁的中上部,其高度为1/2~2/3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的高度。

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的结构包括:井壁、封底板1-5、井间联通口1-6、法兰1-7和滤水井盖1-9;

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整体结构与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的差别在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的高度为1/2~2/3的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1的高度,井盖为滤水井盖1-9,且井间联通口1-6的数量为1。

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的结构包括:井壁、封底板1-5、井间联通口1-6、法兰1-7和滤水井盖1-9,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与所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3结构的差别在于: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的井间联通口1-6位于靠近顶部的井壁上。

所述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1-1、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1-2均由梯形丝或三角丝缠绕而成;外层内大外小绕丝滤水网1-1的缝隙为内大外小,内层内小外大绕丝滤水网1-2的缝隙为内小外大,二者的缝隙大小相等,绕丝超薄垫片的厚度优先为绕丝最小缝隙的三分之二。

本实用新型系统的工作方法为:待净化中水进入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并经过辅井顶部进水管13进入各个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

中水由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主井2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进水辅井4渗透进入周围的净化滤水砂7,再经过高效净化系统边界隔水墙5和高效净化系统内环隔水墙6围成的一环一环的连续净化水的带状空间,到达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井组周围的净化滤水砂7,并渗透进入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2和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4,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辅井4内的水通过底部出水连通管12进入到双层绕丝防砂滤水井出水主井2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