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器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0971阅读:873来源:国知局
排水器的固定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排水器的固定结构,是利用排水器于排水杯的外部置入后,利用该排水器的第一环状壁与第二环状壁,配合套接密封环与底座呈半固定状态,再将一滤水盖于该排水器内部所设容置空间设置,以强化整体结构固定的目的,且亦能达成自动化组装的施行。



背景技术:

一般于机械制造、生产加工的行业里,过滤器为一种相当常见使用的一种设备,其主要在于去除压缩空气中所含的异物的清净化功能。

现今市售的过滤器,当中的过滤组件通常大多为可自由拆卸式,透过定期地更换,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异物得以去除,但此类过滤组件的组装过程,因相关组件需在极小空间内组合密封,除了零件之间的组合需仔细确认是否紧密结合,更是需要确保不会于作业中产生脱落,故需仰赖人力进行装配;

但对于高精密需求的加工制程而言,其所需过滤组件数量也日渐增加,亦必将精简组装所耗资源及人力,来达成生产数量的提升,是故,凭借前述结构于实际应用与研究后知悉,亟需要能用于自动化组装使用的改良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结构所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于排水器的固定结构,主要能使组装过程能确保组件之间的紧密链接,且过程更为简便,甚至能用于自动化组装来大幅降低所耗人工组装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排水器的固定结构的具体解决方案是为:一排水器的底部具有倒钩设计,且该倒钩的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另将设有穿孔的一排水杯,于该排水杯的外部将排水器设置于该穿孔内,并于该排水杯的内部,依序将密封环与底座套设至该排水器外,使倒钩能够限制压力向外扩展,进一步将一滤水盖设于该容置空间内,让前述倒钩能够承受压力向内压缩,以让该排水器能稳固连接于该排水杯内,达到强化固定结构的目的。

通过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排水器的固定结构,利用排水器外部的底座与密封环构成限制压力向外扩展,更藉倒钩内部容置空间,将滤水盖设于其中,使其能用以承受压力向内压缩,让排水器得以稳固连接排水杯,除了结构获得强化外,如此组装方式更是简化其难度,且能透过自动化设备进行非人工组装,更为降低组装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排水器 2 底座

10 容置空间 3 滤水盖

11 倒钩 4 排水杯

12 第一环状壁 41 穿孔

13 第二环状壁 5 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组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通常根据本实用新型,该最佳的可行的实施例,并配合图图1-图4详细说明后,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排水器的固定结构,由图1-图2可见,其主要是由一排水器1零件于底部设有倒钩(11的特征,此倒钩11配合环状排列设置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四个,可依实际生产需求增减,以便获得最佳适用的目的,而该倒钩11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11。

一排水杯4采用透明材质,能从目视确认其内部状况,其具有一穿孔41设于该排水杯4的下方,该穿孔41主要能供前述排水器1于排水杯4下方的外部穿设,且于穿设过程中,依序将一密封环5与一底座2套设该排水器1外,当该排水器1完全穿设该穿孔41内后,该倒钩11配合该底座2,能限制排水杯4内部压力向外扩展。

当一滤水盖3透过配设于该容置空间10中,使倒钩11能够承受压力向内压缩,使该倒钩11于排水杯4中,以让排水器1稳固连接于该排水杯4内。

再请参阅图3-图4,可见该排水器1还设有第一环状壁12、以及第二环状壁13,其第一环状壁12主要设于该倒钩11的周缘,主要是配合该底座2套设固定用,也藉此让该排水器1与排水杯4之间紧密配合;而该排水器1于第一环状壁12的另一侧,更设有一第二环状壁13,该第二环状壁13主要用以安装密封环5,能让该排水器1与排水杯4的连结增加其封闭的设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排水器的固定结构,利用排水器1配合排水杯4于穿孔41外侧穿设,配合密封环5与连结座2加以限制压力向外扩展,并于排水杯4的内部,将滤水盖3设置于排水器1内部的容置空间10内,使其得以承受向内压缩的压力,让排水器1能与排水杯4达成强化固定结构的目的,使整体结构于密封性更为优良,且组装过程能改采非人工方式进行,更是降低成本的开销。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