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式砌井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2904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圆筒式砌井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检查井的砌筑,尤其涉及一种圆筒式砌井模具。



背景技术:

在现行市政公用工程中,各种检查井(包括方涵预留井和盖板井),虽然具有造价较经济,易于施工,但存在工序多,工时长,用工量大等缺点,传统的砌筑过程由人工处理制成,工程质量受工人技术状况的影响较大,这样得到的检查井不统一、不美观、不规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筒式砌井模具,以简化检查井的施工作业,提高检查井的砌井效率与美观标准,避免材料的浪费,降低工程造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圆筒式砌井模具,包括两个半圆式圆筒,所述的半圆式圆筒由平截空心圆筒形面壳体构成,所述的两个半圆式圆筒的上下面接缝处设有横杆,所述的横杆中心垂直设有半径杆;所述的半圆式圆筒的内壁上部设有钢筋条,所述的钢筋条与半圆式圆筒上表面的接触点和横杆与半径杆均呈45度,所述的钢筋条一部分高于半圆式圆筒的上表面,另一部分处于半圆式圆筒内部;所述的半圆式圆筒的内壁下部设有钢管,所述的钢管与半圆式圆筒上表面的接触点和横杆与半径杆均呈45度,所述的钢管全部设于半圆式圆筒内。

所述的钢筋条与钢管在半圆式圆筒内部间隔一定的距离。

所述的横杆焊接于半圆式圆筒内壁上,所述的半径杆焊接于半圆式圆筒内壁上,以增强圆筒式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的两个半圆式圆筒采用钢丝绑扎固定。

所述的圆筒形面壳体为不锈钢材料。

所述的半圆式圆筒内壁上设有一个钢筋条和一个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施工速度快:当检查井的砌井深度较深时,可利用多层模具进行砌筑,砌井效率大大提高,明显降低人工费;

2、施工质量高:底层模具上圆面内壁的钢筋条恰好卡在上层模具下圆面的钢管内,上下层连接牢靠;表面平整度和光滑度优于人工水泥砂浆抹面;

3、一模多用:模具可重复利用,在砌筑时起到模板作用,不但省略的抹面工序,比抹面质量要高;

4、节能降耗:有效的减少了材料的浪费,降低工程造价;

5、模具搭配简便:可根据检查井砌筑的实际深度进行模具的搭配,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圆筒式砌井模具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圆筒式砌井模具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圆筒式砌井模具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钢筋条;2-半圆式圆筒;3-横杆;4-半径杆;5-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圆筒式砌井模具,包括两个半圆式圆筒2,所述的半圆式圆筒2由平截空心圆筒形面壳体构成,所述的两个半圆式圆筒2的上下面接缝处设有横杆3,所述的横杆3的中心垂直设有半径杆4;所述的半圆式圆筒2的内壁上部设有钢筋条1,所述的钢筋条1与半圆式圆筒2上表面的接触点和横杆3与半径杆4均呈45度,所述的钢筋条1一部分高于半圆式圆筒2的上表面,另一部分处于半圆式圆筒2内部;所述的半圆式圆筒2的内壁下部设有钢管5,所述的钢管5与半圆式圆筒2上表面的接触点和横杆3与半径杆4均呈45度,所述的钢管5全部设于半圆式圆筒2内。

所述的钢筋条1与钢管5在半圆式圆筒内部间隔一定的距离。

所述的横杆3焊接于半圆式圆筒2内壁上,所述的半径杆4焊接于半圆式圆筒2内壁上,以增强圆筒式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的两个半圆式圆筒2采用钢丝绑扎固定。

所述的圆筒形面壳体为不锈钢材料。

所述的半圆式圆筒2内壁上设有一个钢筋条1和一个钢管5。

实施例2:

一种利用圆筒式砌井模具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固定模具:

用钢丝在两个半圆式圆筒2上下面横杆3处绑扎固定,使其合并成接缝光滑的圆筒式模具;

(2)放置模具:

固定后的圆筒式模具如图1所示,放置于方涵或盖板井口之上;

(3)砌筑检查井:

在放置好的圆筒式模具外侧逐层砌筑黏土砖;

(4)取出模具:

砌筑完成后,由几人合力向上取出圆筒模具;取出模具后,检查井砂浆饱满,无脱落浪费,检查井口光滑圆满;取出后的模具在下次施工时可重复利用。

实施例3:

根据实施例2中所述的圆筒式砌井模具的施工方法,当检查井的砌筑深度较深时,可利用多层模具进行砌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砌井效率。具体的根据实施例2将底层圆筒模具绑扎固定并放置于方涵或盖板井口上;进一步的将另一层模具绑扎后,放置于底层圆筒模具上,上下层圆筒模具的圆筒边对齐,底层模具上圆面内壁的四个钢筋条恰好卡在上层模具下圆面的四个钢管内,上下层连接牢靠;进一步的根据实际的砌筑深度灵活搭配所需的圆筒式模具层数;进一步的在装配好的圆筒式模具外则逐层砌筑粘土砖;进一步的待砌筑完成后,由上往下逐层取出圆筒模具;取出模具后,检查井沙井饱满,无脱落浪费,检查井口圆滑饱满;取出后的模具可在下次施工时重复利用。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