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笼植桩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3057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钢筋笼植桩基础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笼植桩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地兴起了大量的混凝土桥梁,且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对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桥梁基础施工问题尤为重要。桥梁基础施工中,会对地形进行考察并适应选择满足结构要求的基础施工工艺,目前,当在布设桥梁支架时遭遇浅滩区、裸露岩层区或施工期遭遇洪水等情况时,一般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架基础。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上,存在下钢筋笼施工时间过长,且在安装钢筋笼过程中容易因为与孔壁间的摩擦而塌落土、砂等的问题。此问题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是会降低桩的承载力,使浇筑的混凝土质量产生恶化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锚固在岩层中,安全性高的钢筋笼植桩基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筋笼植桩基础结构,其包括:岩层深孔,呈圆柱形;钢筋笼,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笼身及第二笼身,所述第二笼身底部的笼底呈倒锥台形;且所述第二笼身嵌入岩层深孔;钢管,包括处于岩层深孔外的第一管身及嵌入岩层深孔内的第二管身;且所述钢管部分套设在所述钢筋笼外部;混凝土,浇筑于由所述岩层深孔及钢管所限定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笼由主筋以及螺旋环绕所述主筋的螺旋箍筋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笼还包括上笼端和下笼端,所述上笼端和下笼端分别由加劲箍筋横向环绕所述主筋构成。

其中,所述钢管内径大于钢筋笼直径。

其中,所述钢管外径与所述岩层深孔直径相同。

其中,所述第二笼身的高度小于岩层深孔的高度。

其中,所述钢管内混凝土浇筑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笼身。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基础结构,通过岩层深孔、钢筋笼、钢管以及混凝土构成。其中,所述钢筋笼包括第一、第二笼身,第二笼身底部的笼底呈倒锥台形,其有利于钢筋笼下放的瞄准,以及减少与岩层深孔孔壁间的摩擦;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笼还包括由加劲箍筋横向环绕主筋构成的上、下笼端,此结构有利于加固钢筋笼、提高钢筋笼的吊装以及下放的稳定性。所述钢管包括第一、第二管身,第二管身嵌入岩层深孔,其中第二管身的高度取决于具体地形需求,但第二管身嵌入岩层深孔的设计不仅提高了桩基础整体的稳定性更是提高了桩基础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钢筋笼植桩基础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展示钢筋笼的结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实际工程的施工中,会遇有处于浅滩区,如遇洪水期,将对基础进行浸泡和冲刷,造成对支架稳定性影响较大的问题;同样当所处施工区域覆盖层薄,岩层倾斜度大时,对支架基础形式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考虑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基础结构,以便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其包括:

岩层深孔1、钢筋笼2、钢管3、混凝土4;

其中,所述岩层深孔1呈圆柱形,其通过钻孔机钻取;所述岩层深孔的直径以钻孔机设定的尺寸为准,当完成对孔底及孔周渣土的清理后,岩层深孔的直径可能存有细微偏差,但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础结构的具体实施不造成阻碍。

其中,所述钢筋笼2包括第一笼身21以及第二笼身22;所述第一笼身21及第二笼身22由主筋201以及螺旋环绕所述主筋的螺旋箍筋202构成,所述主筋201竖向间隔布设;所述第二笼身22底部的笼底221呈倒锥台形,其便于钢筋笼2整体下放时与岩层深孔1的对准,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钢筋笼2与岩层深孔1的摩擦,减少孔间土砂的脱落,更利于提高桩基础的稳固性。其中,所述第一笼身21处于岩层深孔1外,所述第二笼身22嵌入岩层深孔1内。进一步地,第二笼身22的高度小于岩层深孔1的高度,即当将钢筋笼2下放至岩层深孔1时,所述钢筋笼2的底部与所述岩层深孔1的孔底不接触,留有一定的间距。

优选地,所述钢筋笼2还包括上笼端23、下笼端24,所述上笼端23及下笼端24分别由加劲箍筋203横向环绕所述主筋201构成。其中,对钢筋笼2笼端的设计,利于进一步加固钢筋笼2,提高钢筋笼2下放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钢管3包括第一管身31以及第二管身32,且套设在所述钢筋笼2外部;具体地,所述第一管身31套设在钢筋笼2的第一笼身21外面,与所述第一笼身21一致处于岩层深孔1外;所述第二管身32套设在钢筋笼2的第二笼身22上部的外面,且与第二笼身22一致嵌入岩层深孔内,即第二管身32为钢管3跟进岩层的部分,优选地,所述钢管3跟进长度(第二管身32的高度)大于等于50cm。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3外径与所述岩层深孔1的直径尺寸相同,其利用钢管3与岩层深孔1的相互作用力(钢管3向岩层深孔1提供向外的作用力,岩层深孔1向钢管3提供向内的作用力)加固桩基础。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布设结构,使所述钢管3的内径微大于钢筋笼2的直径尺寸,此布设结构使钢管3更利于套设在钢筋笼2外,且使钢管2与钢筋笼3之间浇筑有混凝土4,而非直接相互接触,利于进一步加固桩基础。

其中,所述混凝土4浇筑于由所述钢管3及岩层深孔1所限定的空间内,即所述混凝土4填满钢筋笼2嵌入岩层深孔1后的所有体积,并延伸至所述钢管3第一管身31内。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3第一管身31内的混凝土4浇筑高度高于所述钢筋笼2第一笼身21的高度,并以稳定所述钢管3为准;其具体的管内混凝土浇筑标高以实际施工需求作出适应性改变,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叙述并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方案的理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