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子和防臭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185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浮子和防臭地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地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浮子和防臭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地漏最基本的功能是漏水,但是,地漏如果仅仅具有漏水功能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由于排水管道内的异味容易通过地漏反流至卫浴间等,异味反流将严重影响卫浴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庭有时还会有地漏反水情况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烦恼。为了改善地漏的异味反流及反水问题,人们开发出了各种形式的防臭地漏:

例如,某些地漏在内部设置有水封,在蓄水状态下,水封可以阻隔从排水管道反流的异味,但是如果地漏内的水体干涸,则地漏将会失去水封功能,此时异味可以直接通过地漏反流至室内。另外如果出现反水情况,水封地漏则无法解决。

又例如,某些地漏在下部设置止逆阀,如偏心块,在有水流通过时,偏心块打开,在无水流通过时,偏心块闭合,此时可以有效阻隔从排水管道反流的异味,但是偏心块容易集聚脏污和头发等,脏污和头发容易导致偏心块失效,同样的,硅胶材料制作的、翻板结构的、利用磁铁或弹簧做为排水后回位的等止逆阀结构的地漏,都有被集聚的脏污和头发导致的失效的情况发生,而且失效后人们往往还不知道,这样很容易造成反味情况的发生,反水功能也同样失效。

再例如,现有的浮子式地漏也有很多不足,比如一是和止逆阀结构有同样的缺点;二是浮子在下水量稍微大一些就会被下水口吸附在下水口或容易出现卡顿的现象,造成排水不畅;三是反水后不能及时有效封堵。

以上举例3种结构的地漏及现有的其他种类的地漏不能时时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的优良,而且如出现了大量的脏污或头发堵塞地漏后,也不能很方便的进行清理,有的用户用夹子来清理头发,有的用户用钳子来拧地漏芯,更有的用户为了清理方便直接把地漏盖长期扔放在一边,把地漏芯只拧一扣等方法来达到方便清理地漏的目的。还有在平时使用过程中头发或脏污会分散在地漏盖附近或阻挡在地漏盖表面上,一是影响了下水,二是在清理上也不方便。

因而,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防臭地漏以彻底解决异味反流、反水、清理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子和防臭地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漏的防臭效果不佳、防反水效果不好、反水后无法处理、清理地漏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地漏的浮子,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壳体具有的出水口内的功能部;

当地漏壳体内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与出水口之间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流出。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

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

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的基础上,还包括有设置于浮子主体下方的伸长部,伸长部设置于功能部四周,并且,伸长部与功能部之间具有间距。

技术方案7的发明,提供了一种防臭地漏,包括壳体,壳体的顶端开口,壳体底部具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技术方案1-6中任一的浮子,其中,

浮子设置于壳体内腔,并且浮子的功能部的外表面可分离地抵接于壳体的出水口。

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基础上,

还包括位于壳体的顶端的盖体,盖体上设置有入水孔。

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基础上,

还包括有设置于浮子主体下方的伸长部,伸长部设置于功能部四周,并且,伸长部与功能部之间具有间距,壳体在背离盖体的一端设置有从壳体的最底端向壳体的内腔凸出设置的下水管。

技术方案10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基础上,

还包括位于壳体内、且位于盖体与浮子之间的过滤网;

和/或,

还包括与壳体内壁可拆卸连接以用于封堵壳体的顶端开口的密封盖。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地漏的浮子,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壳体具有的出水口内的功能部。当地漏壳体内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主体带动功能部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与出水口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流出。

具有该浮子的防臭地漏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在下水过程中,地漏内的水体逐渐聚集,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的重力时,浮子逐渐上升,此时浮子逐渐远离地漏的出水口,水体能够通过出水口流出。当流入地漏的水体与通过出水口流出的水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子与地漏的出水口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可以保证地漏的正常下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时,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杜绝了异味反流问题的发生,因而,该浮子可以有效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问题。

技术方案2的发明,提供了功能部的第一种结构形式,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设置第一半球体的原因在于:一是在下水结束后,浮子可以回到下水口的正中心,保证了浮子的自身重力对下水口的封闭接触面的最大下压力量,可以阻止更大的反味气压,起到更好的防反味效果;二是由于功能部的半球体是球面,即使浮子由于特殊情况造成浮子歪斜时,由于半球体的横切面还是圆形,下水口的横切面也是圆形,这样浮子的功能部的半球体依然可以与下水口接触面形成很好的封闭效果,不会产生缝隙,更好的防止了下水管道内异味的上反。三是在下水时半球体可以加大一点浮子的浮力,使浮子更容易的上升。

技术方案3的发明,提供了功能部的第二种结构形式,其中,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设置第一圆锥体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封堵出水口时,第一圆锥体的尖端伸入出水口,第一圆锥体的横切圆锥面与下水管的内壁边缘接触,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功能,一方面,第一圆锥体伸入下水管的部分较多,浮子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第一圆锥体从最低位置上浮至完全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由于圆锥体是伸入到下水管中,圆锥体在下水管中是上粗逐渐下细的形状,当浮子上升,圆锥体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下水流量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浮子不会因为在上升初期由于下水量过大(下水量越大,下水管下水时产生的虹吸效果越明显,下水口表面附近对物体的吸力越大)而把浮子吸附在下水口,浮子可以在第一圆锥体的作用下较容易实现上浮,当下水量达到最大时(也是浮子完全脱离下水口时)下水口表面对物体的吸力也最大,但是由于圆锥体的作用浮子已经上浮到了一定的高度,远离了下水口表面附近的最大吸力区,这样浮子就不会被吸附在下水口附近,造成卡顿或被紧紧的吸在下水口造成滴水不下的现象,还有在下水的过程中圆锥体下部会与水密切接触,加大了浮子的上浮力,再加上下水管在下水初期下水量较小,下水口对浮子的吸力较小,两者共同作用,使浮子会很快的上升,下水流量可以达到直排的效果,解决了浮子地漏存在的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也是当前浮子地漏不能被广泛推广的原因。

技术方案4的发明,提供了功能部的第三种结构形式,其中,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第二圆锥体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的宽度。设置第二圆锥体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二圆锥体全部伸入下水管中的部分较多,浮子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外,结合上述技术方案2和技术方案3的优点,一是浮子在歪斜的情况下功能部的半球体表面与下水管接触密封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二是在下水的过程中浮子不会出现卡顿或被下水口吸附住的现象。

技术方案5的发明,提供了功能部的第四种结构形式,其中,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的宽度。

设置第一圆柱体的原因在于:加长了浮子在上升初期,下水口对浮子最小吸力的高度,比如说,上升1毫米的高度的吸力和上升到3毫米的高度的吸力是一样,这样可以在下水口表面附近对浮子产生最大吸力前浮子可以更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更快的脱离下水口对浮子的最大吸力。可以更安全的保证任何情况下浮子不会出现卡顿或被吸在下水口的现象,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排水的通畅。另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结构具有半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三者作用于浮子的优点与一身的完美结合。解决了浮子结构的地漏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为广泛推广浮子地漏铺平了道路。

技术方案6的发明,还包括有设置于浮子主体下方的伸长部,伸长部设置于功能部四周,并且,伸长部与功能部之间具有间距。设置伸长部的原因在于:伸长部一方面可以对浮子的功能部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伸长部伸入壳体的水封位置,达到水封防反味的效果,另外,在下水量较小的情况下,较重的颗粒物会下沉到水封部位的底部,较轻的飘浮物会被阻挡在浮子的外周围,避免了颗粒物、漂浮物等在下水管的入水口处的停留,这样浮子的功能部能更好的封闭下水口。保证了地漏的正常防反味、防反水功能,解决了当前浮子地漏经常封闭下水口不严的现象。

技术方案7的发明,提供了一种防臭地漏,包括壳体,壳体的顶端开口,壳体底部具有出水口,还包括技术方案中1-7中任一的浮子,其中,浮子设置于壳体内腔,并且浮子的功能部的外表面可分离地抵接于壳体的出水口。地漏的具体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在下水过程中,水体在壳体内腔蓄积,当浮子受到水体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向上运动并脱离壳体的出水口,此时水能够通过出水口排出,从而实现了排水过程。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时,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住地漏的出水口,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杜绝了异味反流问题的发生。

技术方案8的发明,地漏还包括位于壳体的顶端的盖体,盖体上设置有入水孔。

技术方案9的发明,还包括有设置于浮子主体下方的伸长部,伸长部设置于功能部四周,并且,伸长部与功能部之间具有间距,壳体在背离盖体的一端设置有从壳体的最底端向壳体的内腔凸出设置的下水管。下水管外周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水封结构,水体首先向下流动至水封结构,当液面逐渐上升直至超过下水管的上端面后从下水管排出,在停止入水后,水封结构能够蓄积一定水体,同时浮子下沉后其浮子的伸长部伸入到水封结构中,形成了完整的防反味的水封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反味情况的发生。

技术方案10的发明,浮子上部与盖体下部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能够截留毛发,避免毛发直接进入地漏造成的地漏堵塞或者直接进入下水管道造成的下水管堵塞。另外,浮子与盖体之间还设置有与壳体内壁可拆卸连接的用于封堵壳体的上端开口的密封盖。在需要漏水时,取出密封盖,使地漏实现正常的漏水功能,在无需使用地漏时,将密封盖完全封堵住地漏的开口,可以彻底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以及防反水的问题。另外,在不使用密封盖时如果发现了有反水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密封盖及时的密封地漏,彻底阻止继续反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漏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该整体结构示意图的半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a-3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功能部的多种结构形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子具有伸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半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盖体的多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浮子;110-浮子主体;120-功能部;121-第一半球体;122-第一圆锥体;123-第二半球体;124-第二圆锥体;125-第三半球体;126-第一圆柱体;127-第三圆锥体;130-伸长部;200-壳体;210-出水口;220-下水管;30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2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漏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该整体结构示意图的半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a-3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功能部的多种结构形式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子具有伸长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半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盖体的多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地漏的浮子,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壳体具有的出水口内的功能部。当地漏壳体内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主体带动功能部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与出水口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流出。

具有该浮子的防臭地漏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在下水过程中,地漏内的水体逐渐聚集,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的重力时,浮子逐渐上升,此时浮子逐渐远离地漏的出水口,水体能够通过出水口流出。当流入地漏的水体与通过出水口流出的水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子与地漏的出水口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可以保证地漏的正常下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时,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杜绝了异味反流问题的发生,因而,该浮子可以有效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问题。

以下对功能部的形状和结构作详细说明:

形式一:请参照图3a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设置第一半球体的原因在于:一是在下水结束后,浮子可以回到下水口的正中心,保证了浮子的自身重力对下水口的封闭接触面的最大下压力量,可以阻止更大的反味气压,起到更好的防反味效果;二是由于功能部的半球体是球面,即使浮子由于特殊情况造成浮子歪斜时,由于半球体的横切面还是圆形,下水口的横切面也是圆形,这样浮子的功能部的半球体依然可以与下水口接触面形成很好的封闭效果,不会产生缝隙,更好的防止了下水管道内异味的上反。三是在下水时半球体可以加大一点浮子的浮力,使浮子更容易的上升。

形式二:请参照图3b,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设置第一圆锥体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封堵出水口时,第一圆锥体的尖端伸入出水口,第一圆锥体的横切圆锥面与下水管的内壁边缘接触,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功能,一方面,第一圆锥体伸入下水管的部分较多,浮子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第一圆锥体从最低位置上浮至完全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由于圆锥体是伸入到下水管中,圆锥体在下水管中是上粗逐渐下细的形状,当浮子上升,圆锥体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下水流量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浮子不会因为在上升初期由于下水量过大(下水量越大,下水管下水时产生的虹吸效果越明显,下水口表面附近对物体的吸力越大)而把浮子吸附在下水口,浮子可以在第一圆锥体的作用下较容易实现上浮,当下水量达到最大时(也是浮子完全脱离下水口时)下水口表面对物体的吸力也最大,但是由于圆锥体的作用浮子已经上浮到了一定的高度,远离了下水口表面附近的最大吸力区,这样浮子就不会被吸附在下水口附近,造成卡顿或被紧紧的吸在下水口造成滴水不下的现象,还有在下水的过程中圆锥体下部会与水密切接触,加大了浮子的上浮力,再加上下水管在下水初期下水量较小,下水口对浮子的吸力较小,两者共同作用,使浮子会很快的上升,下水流量可以达到直排的效果,解决了浮子地漏存在的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也是当前浮子地漏不能被广泛推广的原因。

形式三:请参照图3c,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第二圆锥体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的宽度。

设置第二圆锥体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二圆锥体全部伸入下水管中的部分较多,浮子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外,结合上述技术方案2和技术方案3的优点,一是浮子在歪斜的情况下功能部的半球体表面与下水管接触密封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二是在下水的过程中浮子不会出现卡顿或被下水口吸附住的现象。

形式四:请参照图3d,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的宽度。

设置第一圆柱体的原因在于:加长了浮子在上升初期,下水口对浮子最小吸力的高度,比如说,上升1毫米的高度的吸力和上升到3毫米的高度的吸力是一样,这样可以在下水口表面附近对浮子产生最大吸力前浮子可以更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更快的脱离下水口对浮子的最大吸力。可以更安全的保证任何情况下浮子不会出现卡顿或被吸在下水口的现象,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排水的通畅。另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结构具有半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三者作用于浮子的优点与一身的完美结合。解决了浮子结构的地漏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为广泛推广浮子地漏铺平了道路。

以下对浮子的结构作补充说明:

浮子还包括有设置于浮子主体下方的伸长部,伸长部设置于功能部四周,并且,伸长部与功能部之间具有间距。

设置伸长部的原因在于:伸长部一方面可以对浮子的功能部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伸长部伸入壳体的水封位置,达到水封防反味的效果,另外,在下水量较小的情况下,较重的颗粒物会下沉到水封部位的底部,较轻的飘浮物会被阻挡在浮子的外周围,避免了颗粒物、漂浮物等在下水管的入水口处的停留,这样浮子的功能部能更好的封闭下水口。保证了地漏的正常防反味、防反水功能,解决了当前浮子地漏经常封闭下水口不严的现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臭地漏,包括壳体,壳体的顶端开口,壳体底部具有出水口,还包括实施例1中的浮子,其中,浮子设置于壳体内腔,并且浮子的功能部的外表面可分离地抵接于壳体的出水口。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地漏包括壳体以及浮子,浮子顶端可充当盖体功能,由于壳体与浮子之间存在间隙,水直接通过壳体顶端开口进入壳体内腔。

地漏的具体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在下水过程中,水体在壳体内腔蓄积,当浮子受到水体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向上运动并脱离壳体的出水口,此时水能够通过出水口排出,从而实现了排水过程。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时,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住地漏的出水口,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杜绝了异味反流问题的发生。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壳体设置为上宽下窄的结构,并且,壳体的上端宽部和下端窄部之间具有凸出部,在浮子的下降过程中,浮子的上部能够抵接于壳体的凸出部以密封壳体的上部开口。当浮子排水结束并下降后,浮子的上部可以与壳体上部相互配合以达到封闭地漏下部中的水封里的水的目的,水封里的水被闭封,一是可以延长水封里的水干涸的时间;二是随着水封里的水滞留时间的延长,其水体可能会有味,可以防止水封里的水有味后对室内造成二次污染。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更进一步地,地漏还包括位于壳体的顶端的盖体,盖体上设置有入水孔。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更进一步地,地漏还包括有设置于浮子主体下方的伸长部,伸长部设置于功能部四周,并且,伸长部与功能部之间具有间距,壳体在背离盖体的一端设置有从壳体的最底端向壳体的内腔凸出设置的下水管。下水管外周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水封结构,水体首先向下流动至水封结构,当液面逐渐上升直至超过下水管的上端面后从下水管排出,在停止入水后,水封结构能够蓄积一定水体,同时浮子下沉后其浮子的伸长部伸入到水封结构中,形成了完整的防反味的水封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反味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浮子与盖体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能够截留毛发,避免毛发直接进入地漏造成的地漏堵塞或者直接进入下水管道造成的下水管堵塞。另外,浮子与盖体之间还设置有与壳体内壁可拆卸连接的用于封堵壳体的上端开口的密封盖。在需要漏水时,取出密封盖,使地漏实现正常的漏水功能,在无需使用地漏时,将密封盖完全封堵住地漏的开口,可以彻底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以及防反水的问题。另外,在不使用密封盖时如果发现了有反水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密封盖及时的密封地漏,彻底阻止继续反水。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地漏至少一部分为透明可透视材料制成。具体而言,地漏的壳体、盖体或浮子中的任一或多个由透明可视材料制成。设置透明材料的原因在于:比如在浮子内部放置假的小花、小草,小鱼等鲜艳的装饰品,由于浮子是透明的,这些装饰品从外部可以清晰的看到,能够起到美化效果,而且装饰品是密封在浮子的内部所以不会脏,总是干干净净的。使地漏也成为家庭中的亮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