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7115阅读:1556来源:国知局
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市政道路基础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用于容纳城市范围内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市政公用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方向,其每个舱室设有逃生口。

目前用于综合管廊逃生口的井盖还存在诸多缺陷,如图1所示为一种管廊用井盖(专利号cn105951887a),该井盖为液压驱动开、闭井盖。当需打开井盖01时,液压缸036的液压杆035伸出,推动行程控制杆034、导向机构03、固定平台033和井盖01上升,同时链条038慢慢拉直,当链条038拉直绷紧后,随着液压杆035继续伸出,井盖01在链条038的拉力下绕回转轴02旋转,井盖01打开。当井盖01需要关闭时,液压缸036的液压杆035收缩,拉动行程控制杆034、导向机构03、固定平台033和井盖01下降,随着井盖01的下降,链条03由拉直绷紧状态转变为松弛状态,此时井盖1在自重的作用下逐渐由打开状态变为水平状态,直到液压杆035收缩到位,井盖01与井座04闭合。

该液压井盖结构复杂、检修维护量大、造价高、井盖开口度不宜超过90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如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可靠稳定,盖体的锁止定位保险安全,结构简单、检修维护量小、安全防盗、便于管理、盖体启闭方便的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包括:

盖体,可转动设于所述逃生井的井圈的上端,用于盖合所述逃生井的井口;

驱动器,包括外筒以及可滑动设于所述外筒内的伸缩杆,所述外筒铰接于所述井圈的内壁上,所述伸缩杆与所述盖体可转动连接,用于推动所述盖体转动,从而盖合或者打开所述井口。

优选地,所述伸缩杆与所述井盖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盖体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杆铰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弧状结构,并且自其与所述伸缩杆的铰接端到其与所述盖体内壁的连接端逐渐远离所述盖体的转轴。

优选地,还包括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伸缩杆上,另一端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外筒上。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行程控制器和第二行程控制器,所述第一行程控制器和第二行程控制器分别用于控制所述定位杆的外伸距离和缩回距离,从而控制所述伸缩杆的行程。

优选地,还包括保险组件,所述保险组件包括支撑杆,插接于所述支撑杆上的保险销,以及设于所述盖体内壁上的销座,

其中,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井圈内壁的上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其上插接有保险销,所述支撑杆、保险销和销座配合使用,用于当检修时,将所述支撑杆的自由端经所述保险销插接于所述销座上,从而实现对所述盖体的支撑。

优选地,所述驱动器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器对称设于井筒中心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驱动器为电动推杆。

优选地,所述电动推杆的外筒的下端设有手摇装置,所述手摇装置与所述伸缩杆传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电动推杆不通电时,对所述伸缩杆手摇驱动。

本发明提供的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传动可靠稳定,盖体的锁止定位保险安全。并且,其结构简单、检修维护量小、安全防盗、便于管理、盖体启闭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管廊用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的主视图(盖体处于关闭状态)。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的俯视图(盖体处于关闭状态)。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的主视图(盖体处于打开状态)。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的主视图(盖体处于打开并锁定状态)。

图6示出了图5的a部放大图。

图中:逃生井100、井圈200、盖体1、把手11、驱动器2、外筒21、伸缩杆22、连接杆3、定位杆4、第一连接架51、第二连接架52、第一支架61、第二支架62、第一行程控制器71、第二行程控制器72、手摇装置8、支撑杆91、保险销92、销座93、控制按钮10、板架300、铰接轴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2-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其包括盖体1和驱动器2。盖体1可转动设于所述逃生井100的井圈200的上端,用于盖合所述逃生井100的井口;驱动器2包括外筒21以及可滑动设于所述外筒21内的伸缩杆22,所述外筒21经板架300铰接于所述井圈200的内壁上,所述伸缩杆22与所述盖体1之间可转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盖体1转动,从而盖合或者打开所述井口。

该实施例中,盖体1为圆筒形结构,其边缘处铰接于井口处的井圈200外周壁上,使得盖体1能够绕着其铰接轴400转动实现盖体1翻转,从而盖合于井口上或者打开井口。在盖体1的与其铰接端相对的一端的内壁上设有把手11,用于作业人员从逃生井100的内部推动该盖体1。

所述伸缩杆22与所述井盖之间设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一端与所述盖体1的内壁连接,例如焊接或者螺钉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杆22的端头铰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杆3为弧状结构,并且自其与所述伸缩杆22的铰接端到其与所述盖体1内壁的连接端逐渐远离所述盖体1的转轴。如此,使得里连接杆3与盖体1内壁的固定点远离盖体1与井圈200外壁的铰接轴400,从而在驱动器2开启井盖时,实现较小的开启力矩。

该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还包括定位杆4,所述定位杆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伸缩杆22上,另一端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外筒21上。具体地,外筒21与定位杆4的轴线平行设置,定位杆4的一端经第一连接架51固定于伸缩杆22的端头部,外筒21尾部,即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架52,伸缩杆22的另一端插设于第二连接架52上,并能够相对第二连接架52滑动。

所述驱动器2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器2对称设于井筒中心线的两侧。

该实施例中,驱动器2为电动推杆。当然,驱动器2的具体类型不限于电动推杆,也可为气压缸或者液压缸等。

外筒21的上端经第一支架61固定有第一行程控制器71,外筒21的下端经第二支架62固定有第二行程控制器72。所述第一行程控制器71和第二行程控制器72分别用于控制所述定位杆4的外伸距离和缩回距离,从而控制所述伸缩杆22的行程。具体地,第一支架61和第二支架62可为钢板,其可经螺钉或者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于外筒21的外壁上。当伸缩杆22外伸,将盖体1上推翻转到预设角度,即盖体1完全打开后,第一行程控制器71检测到定位杆4的外伸距离,进而间接检测到伸缩杆22的外伸距离以到达预设位置,第一行程控制器71向控制室发讯,控制室经分析判定后,发送使驱动器2断电的指令,从而使得控制器断电,伸缩杆22停止外伸。第二控制器控制伸缩杆22缩回的行程的原理方式与此相同,具体可对照第一控制器控制伸缩杆22外伸距离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推杆的外筒21的下端设有手摇装置8,所述手摇装置8与所述伸缩杆22传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电动推杆不通电时,对所述伸缩杆22手摇驱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保险组件,所述保险组件包括支撑杆91,插接于所述支撑杆91上的保险销92,以及设于所述盖体1内壁上的销座93。其中,所述支撑杆9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井圈200内壁的上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其上插接有保险销92,所述支撑杆91、保险销92和销座93配合使用。参考图5-6,当检修时,将支撑杆91转动上翻至销座93处,并将所述支撑杆91的自由端经所述保险销92插接于所述销座93上,从而实现对所述盖体1的支撑。如此,实现了对盖体1的双重支撑,即使驱动器2出现故障,无法支撑盖体1,保险组件仍然能够实现对盖体1的机械支撑,防止了作业人员经井口进入逃生井100内检修作业时安全由于盖体1突然倾翻而引起安全事故。该井盖可实现90°以上的开口,以便于检修作业。

在井圈200的内壁上设有控制按钮10,用于控制驱动器2的启停以及其电机的正反转,从而控制盖体1的打开或者关闭。

图4中,盖体1为打开状态,但保险组件未启用,此时作业人员可进入井内,并按下控制按钮10,电动推杆的电机(图中未示)反转,使伸缩杆22缩回,从而实现对盖体1的关闭。图3中,盖体1为关闭状态,处于逃生井100内的作业人员可按下控制按钮10,使得电动推杆正转,从而实现盖体1的打开。而处于关闭状态的盖体1,由于电动推杆的机械锁止作用,外部人员无法强行将盖体1打开,从而防止了对综合管廊的破坏。盖体1的启闭也可由控制室远程、集中控制。

本申请中的综合管廊逃生井用井盖传动可靠稳定,盖体1的锁止定位保险安全。另外,其结构简单、检修维护量小、安全防盗、便于管理、盖体1启闭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