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7065发布日期:2019-06-05 21:5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雨水收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了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器。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此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是较为理想的途径。但是现有技术的雨水收集器一般设置有一个集水口,工作效率较低,而且雨水收集效果较差,成本投入大。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以及成本低的初期雨水收集器。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器,包括集水箱和集水机构,所述集水箱的两侧预留有开设定位孔的安装部,集水箱的中部设置为集水腔,所述集水腔内对称设置有一组集水机构,单个所述集水机构包括汇流管道和一组集水管道,一组集水管道对称设置在汇流管道的两端,且一组集水管道与集水箱的集水口对应设置,单个所述集水管道由集水主管、至少一个集水支管和集水接头,其中集水主管通过短管与汇流管道贯通相连,至少一个集水支管与集水主管相贯通,且每个集水支管上设置有集水接头。

进一步地,每个集水主管的开口端均连接有3个集水支管,且3个集水支管和集水主管的弯曲部呈十字形状。

进一步地,每个集水机构的汇流管道上连接有排水管道。

进一步地,每个汇流管道的两端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合理,在集水箱上设置一组集水机构,通过一组集水管道与集水口对应设置,能够明显增加每次收集的水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呈十字形状的集水管道用于从各个方向收集雨水,集水效果显著,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集水箱,2、定位孔,3、安装部,4、集水腔,5、汇流管道,6、集水管道,7、集水口,8、集水主管,9、集水支管,10、集水接头,11、短管,12、排水管道,13、流量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的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器,包括集水箱1和集水机构,集水箱1的两侧预留有开设定位孔2的安装部3,集水箱1的中部设置为集水腔4,集水腔4内对称设置有一组集水机构,单个集水机构包括汇流管道5和一组集水管道6,一组集水管道6对称设置在汇流管道5的两端,且一组集水管道6与集水箱1的集水口7对应设置,单个集水管道6由集水主管8、至少一个集水支管9和集水接头10,其中集水主管8通过短管11与汇流管道5贯通相连,至少一个集水支管9与集水主管8相贯通,且每个集水支管9上设置有集水接头10。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集水主管8的开口端均连接有3个集水支管9,且3个集水支管9和集水主管8的弯曲部呈十字形状,使得集水管道6的分布呈发散态势,用于从各个方向收集雨水,集水效果显著。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集水机构的汇流管道5上连接有排水管道12,将两个集水口的水汇流至同一处时进行统一排水。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汇流管道5的两端设置有流量控制阀13,实现集水器的可调可控,便于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合理,在集水箱上设置一组集水机构,通过一组集水管道与集水口对应设置,能够明显增加每次收集的水量,工作效率高,而且集水效果显著,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器,包括集水箱和集水机构,集水箱的两侧预留有安装部,集水箱的中部设置为集水腔,集水腔内对称设置有一组集水机构,单个集水机构包括汇流管道和一组集水管道,一组集水管道对称设置在汇流管道的两端,且一组集水管道与集水箱的集水口对应设置,单个集水管道由集水主管、至少一个集水支管和集水接头,集水主管通过短管与汇流管道贯通相连,至少一个集水支管与集水主管相贯通,且每个集水支管上设置有集水接头。本发明结构合理,在集水箱上设置一组集水机构,通过一组集水管道与集水口对应设置,能够明显增加每次收集的水量,工作效率高,而且集水效果显著,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陆泽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宜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28
技术公布日:2019.06.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