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循环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4664阅读:1034来源:国知局
泥浆循环收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桩基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泥浆循环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桩基施工现场,一般采用挖掘机制作一定容量的储浆坑,用于成孔泥浆的临时储蓄与循环。为了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也常采取泥浆坑底部浇筑混凝土垫层、烧结砖砌筑泥浆侧壁、地面以上加以临边防护的做法。一方面,这种泥浆坑不具备可移动性,对于远距离施工的桩位,需不断的接长泥浆管;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泥浆坑,均为一次性投入,烧结砖受到泥浆污染,不能循环利用。且桩基施工完毕后,需及时对该区域进行换填土,以防施工人员、大型机械陷入泥潭中,造成安全事故。

另一种是用薄铁板制作体积不大的泥浆箱,以内衬钢筋作为箱体的骨架。然而容量有限、易变形,周转使用效果甚微。因此对于桩基施工泥浆循环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储浆坑(箱)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泥浆循环收集装置,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运至现场,能够多次移动布置地点,减少泥浆管投入成本,避免场地污染,后期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可作为地下水沉淀池,实现周转使用。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浆循环收集装置,包括收集箱以及设于所述收集箱上的进浆口、排浆口和连接口,所述进浆口上设有用于连接进浆管的进浆阀,所述排浆口上设有用于连接排浆管的排浆阀,所述连接口上设有连接阀,所述连接阀上设有用于连接相邻收集箱的连接阀的连接法兰;所述收集箱内设有搅拌泵,所述收集箱的顶部设有用于挂设所述搅拌泵的搅拌泵担杆。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收集箱包括龙骨框架及贴合固定于所述龙骨框架内的箱体面板,所述龙骨框架与所述箱体面板围合形成泥浆收集空间。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龙骨框架包括底龙骨及设于所述底龙骨四周的侧龙骨,所述箱体面板包括贴合固定于所述底龙骨表面的底板及贴合固定于侧龙骨表面的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固定相连。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进浆口设于所述侧板的顶部,所述侧板的内侧设有第一加强衬板,所述第一加强衬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浆口相通的第一孔洞。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排浆口设于所述侧板的底部,所述侧板的内侧设有第二加强衬板,所述第二加强衬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排浆口相通的第二孔洞。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连接口设于所述侧板上,所述侧板的内侧设有第三加强衬板,所述第三加强衬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口相通的第三孔洞。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收集箱顶部开口,所述收集箱的顶部设有连接所述收集箱两侧的行走平台。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行走平台的两侧设有护栏。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收集箱上设有连接所述收集箱的底部和顶部的爬梯。

所述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连接法兰与所述连接阀之间设有止水胶垫。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泥浆循环收集装置可以改变以往传统挖坑收集泥浆的工艺,既减少了泥浆污染,现场又整洁美观,同时还能节约二次措施成本;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能够通过连接法兰并联连接,无限制的拓展泥浆储存容积,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泥浆循环收集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C-C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的D-D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1的E-E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泥浆循环收集装置的法兰连接组装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首先,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泥浆循环收集装置主要包括收集箱10以及设于所述收集箱上的进浆口、排浆口和连接口,进浆口上设有用于连接进浆管的进浆阀11,所述排浆口上设有用于连接排浆管的排浆阀12,连接口上设有连接阀13,连接阀13上设有用于连接相邻收集箱的连接阀的连接法兰;收集箱10内设有搅拌泵14,收集箱10的顶部设有用于挂设该搅拌泵14的搅拌泵担杆15。

收集箱10包括龙骨框架及贴合固定于龙骨框架内的箱体面板,龙骨框架与箱体面板围合形成泥浆收集空间,搅拌泵14通过搅拌泵担杆15悬挂于泥浆收集空间的内部,用于对收集至泥浆收集空间内的泥浆进行混合搅拌,再通过排浆口排出,进行回收利用。安装搅拌泵14时应避免搅拌泵14触碰到收集箱10的箱体内壁和底部,避免搅拌受阻或破坏收集箱。

其中,配合图2~6所示。龙骨框架呈矩形框架形状,包括焊接组装在一起的底龙骨及侧龙骨,侧龙骨围设于底龙骨的四周。箱体面板包括贴合固定于底龙骨表面的底板101及贴合固定于侧龙骨表面的侧板102,底板101与侧板102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底龙骨包括位于四周的双槽钢龙骨103及沿横纵两个方向焊接于四周的双槽钢龙骨103之间的槽钢底龙骨104,如图5所示。侧龙骨包括焊接于双槽钢龙骨103的四个角部的方钢管立柱105及焊接于各方钢管立柱105顶部以合围形成矩形框形状的顶龙骨106,如图1所示。

进浆口和进浆阀11设于收集箱10的侧板102顶部位置,以便于收集浆液,如图2所示。侧板102的内侧设有一第一加强衬板161,第一加强衬板161上开设有与进浆口相通的第一孔洞,利用该第一加强衬板161对进浆口部位进行补强。

排浆口和排浆阀12设于收集箱10的侧板底部位置,以便于排出浆液,如图3所示,侧板102的内侧设有第二加强衬板162,第二加强衬板162上开设有与排浆口相通的第二孔洞,利用该第二加强衬板162对排浆口部位进行补强。

连接口和连接阀13设于收集箱10的侧板102上,设置位置偏向于侧板102的中下部位置,如图4所示,通常要求低于收集箱10中的浆液液面高度,以便于浆液透过连接口和连接阀13流向邻接的收集箱中,从而通过在收集箱的侧板上预留连接口和连接阀来实现收集箱的并联连接,无限制的拓展泥浆储存容积,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进一步的,收集箱10的侧板内侧设有第三加强衬板163,第三加强衬板163上开设有与连接口相通的第三孔洞,利用该第三加强衬板163对排浆口部位进行补强。配合7所示,连接阀13上设有连接法兰20,可采用带扣环法兰,用于连接相邻收集箱上的连接阀,以实现收集箱之间的并联连接。连接法兰20与连接阀13之间设有止水胶垫21,防止漏浆漏水。在不需要连接口和连接法兰来并联收集箱时,只要关闭连接阀即可关闭连接口。

本实用新型泥浆循环收集装置的收集箱10顶部开口,收集箱10的顶部设有横跨连接于收集箱10两侧的行走平台17,如图1所示,该行走平台17采用上人篦子平台,行走平台17的两侧设有护栏(图中未标号),图1中在收集箱10的顶部设置两列并行的行走平台17,每列行走平台17与其邻侧的顶龙骨106之间连接有用于安装搅拌泵14的搅拌泵担杆15,使得在收集箱的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搅拌泵担杆15和搅拌泵14。其中,进浆口和进浆阀11设于一侧搅拌泵担杆15的端部所在的那一侧侧板上,排浆口和排浆阀12设于另外一侧搅拌泵担杆15的端部所在的那一侧侧板上,从而使得浆液自一侧的进浆阀和进浆口进入到收集箱中后,依次经由两个搅拌泵14,充分搅拌混合完毕后,再由另一侧的排浆阀和排浆口流出收集箱。

收集箱10上还设有连接收集箱10的底部和顶部的爬梯18,便于工人登上收集箱的顶部,来监测收集箱10中浆液的搅拌情况。收集箱10的顶部四角部位还设有吊装点19,如图1~4所示,便于进行吊装。

采用本实用新型泥浆循环收集装置可以改变以往传统挖坑收集泥浆的工艺,既减少了泥浆污染,现场又整洁美观,同时还能节约二次措施成本;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能够通过连接法兰并联连接,无限制的拓展泥浆储存容积,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利用本实用新型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进行泥浆循环收集的施工步骤如下:

首先按照现场所需装置的大小设计尺寸,并通过受力核算;

在加工厂进行加工制作泥浆循环收集装置,首先组装焊接装置的龙骨框架:槽钢底龙骨、双槽钢龙骨、方钢管立柱、顶龙骨,底、顶角部吊装点。焊接装置的箱体面板:底面钢板(底板)、侧面钢板(侧板)。各构件之间通过坡口满焊组装成为一个整体;

辅助构件的焊接,进浆阀、排浆阀、连接阀与一定长度、直径的圆钢管、法兰盘,通过加强衬板与侧面钢板牢固焊接;焊接搅拌泵担杆槽钢、上人篦子平台;使用DN25mm钢管加工制作平台两侧护栏,角钢、直径25mm的钢筋加工钢爬梯。

检查焊缝质量,确定满足要求后,进行装置内外打磨除锈,涂刷底漆、面漆、防锈漆,然后自然晾干。

按照施工现场平面布置规划,提前平整并夯实好装置摆放的场地,将装置运送至现场,根据泥浆一次性存储量,使用连接阀、止水胶垫、带扣环法兰的连接胶管将各单体循环收集装置有效并联,从而扩展泥浆存储量。将搅拌泵安装固定在担杆槽钢上,通过搅拌泵作用,避免泥浆悬浮物沉淀。现场组装防护栏杆,上人扶梯。将进浆阀另一端通过水龙带连接至清水池与比重较大的泥浆池,通过合理调配比例,泵入进浆阀中。在装置中搅拌均匀后,经过排浆阀输送至操作面。一切调试完毕之后,即可以开始投入使用。当泥浆比重过大无法循环利用时,可将排浆阀与泥浆运输车连接,泵入泥浆运输车运出场外,避免污染现场。当遇到施工部位距泥浆循环收集装置较远时,将装置内泥浆排空后,可随时移动变换位置,方便灵活。其循环使用也节约了人力物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