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清洁排水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3723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清洁排水管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清洁排水管道。



背景技术:

排水管道,是指汇集和排放污水、废水和雨水的管道以及附属设施所组成的系统。包括主管道、支管以及通往处理厂的管道,无论修建在接到上或其他任何地方,只要是起排水作用的管道,都可称为排水管道。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将排水管道埋设在地面以上,然而,积水向排水管排放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落叶等其他垃圾随水一齐落在排水井中,并顺着排水管排走,但是排放的过程中,可能会堆积在排水管道中从而造成排水管道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清洁排水管道,其可在不将管道拆卸下来的情况下对内部的堵塞进行清洁。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清洁排水管道,包括排水井、与排水井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包括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与第二排水管之间设置有三相管,所述三相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分别连接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上,所述第三开口上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大于一个的蝶阀,所述排水管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排水管上铰接有能与第一通孔配合的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排水管中内部发生堵塞时,关闭蝶阀使排水管内部形成封闭空间,之后转动螺纹杆,使螺纹杆在第三开口中向下运动,排水管中产生压力,当其中压力积攒到一定数值时,将盖板冲开,内部的气体产生向第一通孔处运动的趋势,排水管中的堵塞物在气压的带动下从第一通孔处冲出,之后排水管内气压恢复平衡,盖板重新盖设至第一通孔上,打开两端的蝶阀,排水管道恢复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盖板与排水管之间的铰接点处设置有扭力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扭力弹簧设置在盖板和排水管之间,排水管中压力较大冲开盖板之后,盖板在扭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回复原状,重新盖设在第一通孔处,使排水管内部重新恢复至密闭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孔与盖板接触的位置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能与密封圈配合的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盖设至第一通孔处后,密封圈与密封垫相互配合从而增加盖板与第一通孔之前的密封性,避免管道中的气、液体从盖板与第一通孔之间的缝隙处漏出。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上均设置有压力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上各设置有一个压力表,通过观测两个压力表上的示数,从而判断处排水管中是否发生堵塞,若两个压力表压力示数基本相同则说明排水管中没有发生堵塞,若两个压力表上示数相差较多,则说明排水管内有堵塞,需要进行清理。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管外壁与第一通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环形延伸部,所述环形延伸部上设置有垃圾收集袋,所述垃圾收集袋上设置有通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垃圾收集袋设置在环形延伸部上,当堵塞物从第一通孔处冲出时,堵塞物落入至垃圾收集袋上,由于垃圾收集袋上设置有通气孔,所以气体能从通气孔中冲出。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延伸部上设置有螺纹,所述垃圾收集袋上设置有能与环形延伸部配合的圆环,所述圆环螺纹旋接在环形延伸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垃圾收集袋上的圆环螺纹连接在环形延伸部上,从而实现垃圾收集袋与环形延伸部,即排水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当排水管内部的堵塞物从第一通孔处排放至垃圾收集袋中后,将垃圾收集袋从环形延伸部上取下,并对其中的堵塞物进行清理,之后重新将垃圾收集袋安装至排水管上投入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井中设置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排水管大多是封闭且埋设在地面以下的,内部的垃圾是从排水井处进入至排水管中的,所以从根源上过滤垃圾是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在排水井中设置过滤网,雨水、污水等进入排水井中时,其中的大型垃圾被过滤网拦截,避免其进入到排水管中,减少排水管堵塞的概率。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网上设置有弹性卡块,所述排水井内壁上设置有能与弹性卡块配合的第一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过滤网上设置弹性卡块,过滤网顺着排水井的内壁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向内挤压弹性卡块使弹性卡块发生形变,之后弹性卡块产生恢复原状的趋势,从而将弹性卡块卡嵌在第一凹槽中,完成过滤网与排水井内壁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观测设置在排水管上的压力表,从而判断排水管中是否有堵塞,若发生堵塞,则关闭两端的蝶阀,向下转动螺纹杆,随着螺纹杆向下转动,排水管中压力增加,其中的堵塞物在压力的作用下从第一通孔处冲出,从而起到清理堵塞管道的作用;

2.盖板和第一通孔上分别设置有密封垫和密封圈,用于增强盖板与第一通孔之间的密封性;

3.第一通孔外设置有垃圾收集袋,清理之后的堵塞物从第一通孔处冲出并收集在垃圾收集袋内;

4.排水井中设置有过滤网,从根源上避免垃圾从排水井处进入至排水管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中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C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中垃圾收集袋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水井;11、过滤网;111、弹性卡块;112、第一凹槽;2、排水管;21、第一排水管;22、第二排水管;23、三相管;231、第一开口;232、第二开口;233、第三开口;234、螺纹杆;24、蝶阀;25、盖板;251、扭力弹簧;252、第一通孔;253、密封圈;254、密封垫;26、环形延伸部;261、垃圾收集袋;262、通气孔;263、圆环;3、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自清洁排水管道,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排水井1、排水管2,排水管2包括第一排水管21和第二排水管22,第一排水管21和第二排水管22之间设置有三相管23,三相管23上设置有第一开口231、第二开口232和第三开口233,第一排水管21的一端与排水井1连接,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开口231上,第二排水管22连接在第二开口232上;第三开口233内壁上设置有螺纹,螺纹杆234螺纹连接在第三开口233上。在第一排水管21和第二排水管22上均设置有一个蝶阀24,用以关闭管道。如图4所示,之后在排水管2上开设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一通孔252,第一通孔252开设在两个蝶阀24之间,盖板25铰接在第一通孔252上。

如图4和图6所示,排水管2的外壁上,且在与第一通孔25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环形延伸部26,扭力弹簧251的一端连接在盖板25上,另一端连接在环形延伸部26上,盖板25只能向排水管2外打开。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通孔252上设置有密封圈253,盖板25的边缘上设置有密封垫254,盖板25盖设在第一通孔252上时,密封垫254与密封圈253配合,用于加强密封性。

如图6和图8所示,环形延伸部26上设置有垃圾收集袋261,垃圾收集袋261是由PP或PE经纬编织而成,之间形成多个通气孔262;垃圾收集袋261内壁上粘设有圆环263,圆环263能与环形延伸部26配合,并在环形延伸部26外壁以及圆环263内壁上设置有螺纹,通过螺纹将圆环263旋紧在环形延伸部26上。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排水管21和第二排水管22上均设置有压力表3,用于检测管道内部压力,从而判断出堵塞点。

如图3和图5所示,排水井1上设置有过滤网11,过滤网11的边缘上设置有弹性卡块111,排水井1的内壁上设置有能与弹性卡块111配合的第一凹槽112,过滤网11顺着排水井1的内壁向下推动的过程中,向内挤压弹性卡块111,当到达第一凹槽112处时,弹性卡块111恢复原状卡嵌在第一凹槽112中。

使用方法:雨水以及路面表面的污水从排水井1处向下排送至排水管2中,在排放过程中,经过排水井1中过滤网11进行过滤,过滤网11滤去大部分的垃圾,避免其进入至排水管2中并引起排水管2的过滤。维护人员定期对排水管2进行维护,并观测压力表3上的示数,若排水管2中的压力示数基本相同,则表示排水管2中排水能力正常,若相邻压力表显示的压力示数相差较多时,则表示此处的排水管2中有堵塞;关闭设置在第一排水管21和第二排水管22上的蝶阀24,使第一排水管21和第二排水管22之间形成封闭管道,向下转动螺纹杆234,随着螺纹杆234向下转动,增大排水管2内的压力,在压力作用下,排水管2内部的堵塞的杂质脏污等向上冲开盖板25,杂质脏污等落入至垃圾收集袋261中,之后盖板在扭力弹簧251的作用下恢复原状,转动圆环263,使垃圾收集袋261与环形延伸部26分离,对垃圾收集袋261中的垃圾进行清理,再重新安装至环形延伸部26上。

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8所示,一种自清洁排水管道,在此实施例中,垃圾收集袋261是朝下开设的。

使用方法:实施例2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在此实施例中,适用于小型的垃圾堵塞;小型的垃圾碎片缠绕成团后堆积在管道内部,在压力的冲击作用之下,成团的垃圾破裂成碎片,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至管道底部,压力将盖板25充开后,垃圾从第一通孔252处进入至垃圾收集袋;而实施例1中,适用于大型的垃圾堵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