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臭下水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0690发布日期:2018-08-17 20:48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臭下水管。



背景技术:

下水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下水管的上部一般连接有一水槽,当打开水槽底部的挡水旋钮时,臭气就会从下水管中窜出,不仅影响环境,也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健康状况与良好情绪,因此,在下水管中安装防臭装置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防臭下水管,一般是在下水管的入口处设置一防臭芯,当水槽中的水流下时,防臭芯会在水流的冲击下相对于下水管打开,以便于废水流入下水管中;没有水流经过时,防臭芯自动合上,以防止下水管中的臭气上窜。例如,申请公开号为CN10614981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设有防回水圆形环槽的下水管接头》(申请号:CN201510194517.3)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下水管接头体、硅胶阀芯、环形折边及防回水圆形环槽,硅胶阀芯活动套设于下水管接头体里侧,二者口径相适应,下水管接头体底部设有环形折边,折边与下水管接头体呈一体化,下水管接头体里侧下部还设有防回水圆形环槽,防回水圆形环槽也与下水管接头体呈一体化浇铸成形,防回水圆形环槽的口径与下水管道口径相适应。

现有技术中,厨房、洗手间等水槽下方的下水管中设置防臭结构一般都如上述专利中一样,将防臭结构设置在管接头中,这样的结构存在很大的缺陷:

(1)下水管在安装时一般是将管接头直接套置在水槽下方的导水管上,而如果要在管接头内设置防臭结构又不影响管接头的连接,就需要将管接头做长,这就增加了管节头的制备材料,提高了生产成本;

(2)由于水槽下方的安装空间一般较小,如果管接头较长,就需要将水管进行至少两个折弯布置,这样不仅影响下水的通畅性,而且废水容易在水管的折弯处滞留,长此以往,容易腐蚀水管,影响水管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保持较低生产成本、下水通畅性好的防臭下水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臭下水管,包括管体及设于该管体端部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在水流冲击下打开并在不使用状态下自动闭合的防臭阀,该防臭阀设于管体与管接头的连接处,且所述防臭阀的主体部分位于管体中。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防臭阀的一端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垫圈,该垫圈的外径大于管体的内径,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防臭阀的主体部分插置在管体内,所述垫圈露出于管体顶部,所述管接头的端部内壁上形成有内肩,所述垫圈的外端面抵在该内肩处,所述管接头的端部包覆在管体端部外,并且,所述管接头、管体及垫圈在连接处熔接为一体。采用这样的结构,便于在将管接头与管体进行连接时,将防臭阀与二者连接为一体,不仅生产方便,也不会占据管接头的内容积,可采用现有的常规管接头,无需为了安装防臭阀而专门生产管接头,为下水管的生产及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作为改进,所述的防臭下水管还包括有中空的连接头,该连接头包括第一衔接部和第二衔接部,所述第一衔接部的外径恰好能使其插入所述管体内,所述第二衔接部露出于所述管体的端部且其外径大于所述管体的内径,所述防臭阀的上端套置在第一衔接部的外周,所述垫圈紧贴第二衔接部的下沿布置,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第一衔接部及防臭阀的主体部分插配在管体内,所述第二衔接部的外端面抵在管接头的内肩处,所述管接头、管体、垫圈及连接头的第二衔接部在连接处熔接为一体。为了实现较好的开合性能,现有的防臭阀一般采用较薄的硅胶、橡胶等材料制成,而这样的防臭阀在与管体、管接头直接熔接时容易将防臭阀熔穿,难以连接成功或连接后影响使用;采用上述连接头后,就避免了这一问题,且连接头的使用还为防臭阀提供了支撑,使其具有更好的开合性。

优选地,所述的管体为内嵌有螺旋钢丝的波纹管,所述管体与防臭阀连接处的管体部分处于叠拢状态,以便于将管体与防臭阀进行牢固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衔接部沿所述连接头轴向的长度为5mm~20mm,该长度范围可以防止在将管接头注塑成型时,管体内的螺旋钢丝受热穿透管体进而影响其密封性;所述第二衔接部沿所述连接头轴向的长度为2mm~18mm,该长度范围可以使管接头在与连接头连接牢固的基础上保证一定的加工效率,该长度越长,加工效率越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将防臭阀设置在管体与管接头的连接处,且防臭阀的主体部分位于管体中,这样的结构不占用管接头的内部空间,无需将管接头做长,保持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并且,对于下方空间狭小的水槽来说,在安装本实用新型的下水管时,管接头较短,无需对管体进行折弯,从而在防臭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下水通畅性,避免了废水滞留对管体造成侵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防臭下水管包括管体1、管接头2及防臭阀3,管体1为内嵌有螺旋钢丝11的波纹管,管接头2连接于管体1的端部,防臭阀3设于管体1与管接头2的连接处,且防臭阀3的主体部分31位于管体1中。防臭阀3可在水流冲击下打开,供水流通过,并在不使用状态下自动闭合,起到防臭作用。

具体的,防臭阀3的一端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垫圈32,该垫圈32的外径大于管体1的内径,装配完成状态下,防臭阀3的主体部分31插置在管体1内,垫圈32露出于管体1顶部,管接头2的端部内壁上形成有内肩21,垫圈32的外端面抵在该内肩21处,管接头2的端部包覆在管体1端部外,并且,管接头2、管体1及垫圈32在连接处熔接为一体。采用这样的结构,便于在将管接头2与管体1进行连接时,将防臭阀3与二者连接为一体,不仅生产方便,也不会占据管接头2的内容积,可采用现有的常规管接头,无需为了安装防臭阀而专门生产管接头,为下水管的生产及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与防臭阀3连接处的管体1部分处于叠拢状态,以便于将管体1与防臭阀3进行牢固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防臭阀的结构为现有常规结构,防臭阀的具体结构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本实用新型突出防臭阀的设置位置及连接方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的防臭下水管还包括有中空的连接头4,该连接头4包括第一衔接部41和第二衔接部42,第一衔接部41的外径恰好能使其插入管体1内,第二衔接部42露出于管体1的端部且其外径大于管体1的内径,防臭阀3的上端套置在第一衔接部41的外周,垫圈32紧贴第二衔接部42的下沿布置,装配完成状态下,第一衔接部41及防臭阀3的主体部分31插配在管体1内,第二衔接部42的外端面抵在管接头2的内肩21处,管接头2、管体1、垫圈32及连接头4的第二衔接部42在连接处熔接为一体。为了实现较好的开合性能,现有的防臭阀3一般采用较薄的硅胶、橡胶等材料制成,而这样的防臭阀3在与管体1、管接头2直接熔接时容易将防臭阀3熔穿,难以连接成功或连接后影响使用;采用上述连接头后,就避免了这一问题,且连接头4的使用还为防臭阀3提供了支撑,使其具有更好的开合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衔接部41沿连接头4轴向的长度为5mm~20mm,该长度范围可以防止在将管接头注塑成型时,管体1内的螺旋钢丝11受热穿透管体1进而影响其密封性。第二衔接部42沿连接头4轴向的长度为2mm~18mm,该长度范围可以使管接头2在与连接头4连接牢固的基础上保证一定的加工效率,该长度越长,加工效率越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