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草共生的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2778发布日期:2018-06-12 22:39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排水蓄水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鱼草共生的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结构。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和空气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突出,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越来越频繁。洪水内涝、水土流失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海绵城市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洪涝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给城市社会带来破坏的问题。然而,目前的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结构,只是实现雨水的收集,并未对雨水加以利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现有如下专利:

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6512819U,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结构,包括地基、排水路面、植物种草带和雨水再生利用带,所述地基的顶部设置有的混凝土层上方连接有防水粘结层,所述防水粘结层的顶部设置有排水路面,所述排水路面的一侧分布有植物种草带,所述植物种草带的一侧设置有雨水再生利用带。本实用新型能够回收利用自然条件下的雨水,通过导水管将蓄水池内积满的雨水分散到种植土壤层内自行对植物进行灌溉,蓄水池内的水能够通过外置的引水设备将水运用到其它方面,实现了雨水的循环使用,提高了该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结构使用的便捷性,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

然而,该专利的道路排水蓄水结构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且营养基层需要定期更换补充,后续管理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草共生的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结构,其特点是利用鱼草共生的生态设计,实现种草不施肥的共生效应,后续管理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鱼草共生的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结构,包括路基,所述路基上铺设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上设置有鱼草共生带和行驶带,所述行驶带设置于所述鱼草共生带的两侧;所述鱼草共生带包括中部的鱼缸以及设置于所述鱼缸两侧的种草带,所述鱼缸底部靠近种草带的两侧壁上设置有过水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道路上设置鱼草共生带,能够利用生态循环,降低维护成本,具体方式如下:设置过水孔,使鱼缸底部的鱼类排泄物连通鱼缸中的水分一道,通过过水孔进入种植带中;鱼类排泄物为种草带内种植的植物提供氮、磷等元素,是良好的植物肥料;种植带中的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分解吸收鱼类排泄物,促进植物生长,保持鱼缸清洁;从而实现种草不施肥的共生效应,后续管理简单。

优选的,所述鱼缸的顶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厚度大于所述盖板两侧边缘的厚度;所述盖板的两侧设置有漏水孔,漏水孔与鱼缸的内腔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鱼缸顶部设置盖板,能够使行人在鱼缸上方行走;盖板上设置漏水孔,并使盖板上的坡度朝向漏水孔倾斜,能够使滴落到盖板上的雨水顺着漏水孔进入鱼缸中。

优选的,所述鱼缸底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种草带底面的高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液体压强原理,令鱼缸底面的高度大于种草带底面的高度,形成高度差,便于鱼缸底部液体连带鱼缸底部的污物一同流入种草带中。

优选的,所述种草带包括两侧的隔离板和中部的土壤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隔离板,避免土壤层水土流失。

优选的,所述种草带下方的混凝土层中还设置有第一蓄水池;所述第一蓄水池与种草带之间设置有漏水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种草带和第一蓄水池之间设置漏水口,能够使种草带中多余的水分进入第一蓄水池中,一方面可以避免种草带中的植物涝死,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道路的蓄水功能。

优选的,所述过水孔和所述漏水口上均设置有滤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滤网,避免种草带中的泥土碎屑进入鱼缸和第一蓄水池中。

优选的,所述行驶带包括铺设于所述混凝土层上的透水层;所述透水层下方的混凝土层中设置有若干渗水井。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透水层,使滴落在行驶带上的雨水能够通过透水层进入下方的渗水井中,保持行驶带路面干燥;雨水被渗水井收集,能够重复利用。

优选的,所述鱼缸下方的混凝土层中设置有若干第二蓄水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蓄水池,进一步增强蓄水功能。

优选的,所述相邻的渗水井、第一蓄水池或第二蓄水池之间设置有导水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水管将渗水井、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连通,形成庞大的蓄水结构,加强道路结构蓄水能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蓄水池的底部与渗水井通过导水管连通,所述第一蓄水池的顶部与邻近的第二蓄水池的顶部通过导水管连通,所述相邻的第二蓄水池的底部之间通过导水管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液体从渗水井流入第一蓄水池的顶部,并从第一蓄水池的顶部流出,能使第一蓄水池尽可能被灌满,同时第一蓄水池与第二蓄水池的顶部通过导水管连通,相邻的第二蓄水池的底部之间通过导水管连通,能够使第二蓄水池被尽可能灌满,从而进一步增强该道路结构的蓄水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采用鱼草共生的模式,利用生态循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草不施肥;在下雨时吸纳储备雨水,平时将吸纳储备的水供植物生长使用,从而避免大量雨水外流、水土流失、江河污染;降低维护成本, 后续管理简单;2)通过设置隔离板,避免种植带的土壤层水土流失;3)通过设置透水层,使滴落在行驶带上的雨水能够通过透水层进入下方的渗水井中,保持行驶带路面干燥,实现排水功能;4)通过设置渗水井、第一蓄水池、第二蓄水池,并合理布置导水管,增强道路结构的蓄水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路基;2、混凝土层;3、鱼草共生带;4、行驶带;5、鱼缸;6、种草带;7、盖板;8、漏水孔;9、土壤层;10、隔离板;11、过水孔;12、滤网;13、第一蓄水池;14、漏水口;15、第二蓄水池;16、透水层;17、渗水井;18、导水管;19、砾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鱼草共生的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路基1和铺设在路基1上的混凝土层2。混凝土层2的上方中部设置有鱼草共生带3,鱼草共生带3的两侧设置有行驶带4。

鱼草共生带3包括设置在中央的鱼缸5以及鱼缸5两侧的种草带6。鱼缸5的顶部设置有盖板7,盖板7中部的厚度大于盖板7两侧的厚度。盖板7的两侧设置有漏水孔8。鱼缸5设置有外置的引水设备(未图示),在无雨水的天气,可人工加水。

种草带6包括土壤层9,土壤层9的两侧设置有隔离板10。土壤层9的下部铺设有砾石层19。靠近鱼缸5一侧的隔离板10凸出于鱼缸5的盖板7的边缘。鱼缸5的底部靠近种草带6的两侧壁上设置有过水孔11。过水孔11贯穿隔离板10,其高度小于土壤层9中的砾石层19的高度。过水孔11中设置有滤网12。滤网12的孔径小于砾石层19中砾石的直径,大于鱼缸5内鱼类粪便的直径。过水孔11为阻尼孔。

种草带6下方的混凝土层2中设置有第一蓄水池13,第一蓄水池13和种草带6之间设置有漏水口14。漏水口14上也设置有滤网12。鱼缸5下方的混凝土层2中设置有两个第二蓄水池15。第二蓄水池15的顶面的面积小于第二蓄水池15的底面的面积。

行驶带4包括铺设于混凝土层2上的透水层16。透水层16下方的混凝土层2中设置有若干渗水井17。渗水井17的顶面的面积大于其底面的面积。相邻的渗水井17之间通过导水管18连通。其中,靠近左侧的第一蓄水池13一侧的渗水井17下部也设置有导水管18。导水管18与左侧的第一蓄水池13的下部连通。左侧的第一蓄水池13的上部通过导水管18与左侧的第二蓄水池15的上部连通。左侧的第二蓄水池15的下部和右侧的第二蓄水池15的下部通过导水管18连通。右侧的第二蓄水池15的上部与右侧的第一蓄水池13的上部通过导水管18连通,右侧的第一蓄水池13的下部与靠近该第一蓄水池13的渗水井17的下部通过导水管18连通。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方式如下:晴朗时,鱼缸5的盖板7上可供路人行走使用,行驶带4供车辆行驶使用。鱼缸5中带有鱼类排泄物的液体能够通过过水孔11缓慢进入种草带6的土壤层9,为种草带6的植物提供氮、磷等元素。

下雨时,雨水滴落行驶带4的透水层16上,会通过透水层16进入下方的渗水井17中。当并通过渗水井17进入第一蓄水池13,当第一蓄水池13盛满后,会通过导水管18进入第二蓄水池15中,继续灌满第二蓄水池15。

滴落到鱼缸5盖板7上的雨水会因盖板7的坡度,在盖板7两侧聚集,并沿着漏水孔8进入鱼缸5中。

当雨水滴落到种草带6后,会进入种草带6的土壤层9,浇灌土壤层9。当土壤层9的水分过量时,会通过漏水口14,使多余的水分渗入第一蓄水池13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