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发地漏盖及集发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49875发布日期:2019-01-28 14:22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集发地漏盖及集发地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地漏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集发地漏盖及集发地漏。



背景技术:

随着卫浴行业的发展,地漏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来,地漏本身具有排水的功能,但是由于地漏盖本身的结构问题,地漏盖非常容易被杂物堵住,导致污水无法排除,特别是在洗浴的时候,长头发非常容易积累在地漏四周,慢慢地使地漏口变小直至封堵,失去排水功能。此时,使用者要清洗地漏盖非常不便,需要将地漏盖拆开,在掏出堵塞在地漏内的头发,操作繁琐,实际生活中也非常难清理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发地漏盖及集发地漏,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所述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发地漏盖,包括环状的第一下水部、配置于第一下水部内周的第二下水部;所述第一下水部沿径向呈内凹圆弧逐步缩小;所述第二下水部沿径向呈球形漏斗状;所述第一下水部靠近其外环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多个朝向地漏盖圆心的第一过滤大孔,所述第一过滤大孔为两底边呈圆弧的等腰梯形;所述第一下水部靠近其内环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下水部具有多个第二过滤小孔;所述第二过滤小孔为圆形,且其中一个第二过滤小孔作为地漏盖圆心,其他第二过滤小孔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多圈;所述第二过滤小孔的总过水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大孔的总过水面积。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二过滤小孔的总过水面积是所述第一过滤大孔的总过水面积的1.5~3倍。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其他第二过滤小孔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6圈,每一圈的数量呈等差数列递增。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最内圈中的第二过滤小孔的数量为6个,且公差为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发地漏,包含具有缓冲水流的缓冲腔的地漏本体、盖设于所述地漏本体的进水口处集发地漏盖,所述集发地漏盖包括环状的第一下水部、配置于第一下水部内周的第二下水部;所述第一下水部沿径向呈内凹圆弧逐步缩小;所述第二下水部沿径向呈球形漏斗状;所述第一下水部靠近其外环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多个朝向地漏盖圆心的第一过滤大孔,所述第一过滤大孔为两底边呈圆弧的等腰梯形;所述第一下水部靠近其内环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下水部具有多个第二过滤小孔;所述第二过滤小孔为圆形,且其中一个第二过滤小孔作为地漏盖圆心,其他第二过滤小孔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多圈;所述第二过滤小孔的总过水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大孔的总过水面积。

本发明通过采用沿径向呈内凹圆弧逐步缩小的第一下水部和呈球形漏斗状的第二下水部,且第二下水部中的第二过滤小孔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多圈,且其过水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大孔的总过水面积,故,第二过滤小孔排水时水流可以相互缠绕,使涡流集中于所述地漏盖圆心处,形成漩涡。进而使头发在旋涡的相互缠绕于地漏盖圆心处,从而方便清理和收集。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集发地漏的立体图。

图2是一种集发地漏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2,一种集发地漏盖1,包括环状的第一下水部11、配置于第一下水部11内周的第二下水部12;所述第一下水部11沿径向呈内凹圆弧逐步缩小;所述第二下水部12沿径向呈球形漏斗状;所述第一下水部11靠近其外环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多个朝向地漏盖圆心的第一过滤大孔111,所述第一过滤大孔111为两底边呈圆弧的等腰梯形;所述第一下水部11靠近其内环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下水部12具有多个第二过滤小孔121;所述第二过滤小孔121为圆形,且其中一个第二过滤小孔121作为地漏盖圆心,其他第二过滤小孔121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多圈;所述第二过滤小孔121的总过水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大孔111的总过水面积。

由于所述第二过滤小孔121的总过水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大孔111的总过水面积,故,可以使涡流集中于所述第二过滤小孔121所处的范围内。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二过滤小孔121的总过水面积是所述第一过滤大孔111的总过水面积的1.5~3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大孔111为两底边呈圆弧的等腰梯形,且其上底朝向所述地漏盖圆心。

由于第二过滤小孔121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多圈,故,第二过滤小孔121排水时水流之间可以相互缠绕,进而使涡流集中于所述地漏盖圆心处。故,优选的,其他第二过滤小孔121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6圈,每一圈的数量呈等差数列递增。在本实施例中,最内圈中的第二过滤小孔121的数量为6个,且公差为6。

请参照图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发地漏,包含具有缓冲水流的缓冲腔的地漏本体2、盖设于所述地漏本体2的进水口处集发地漏盖1,所述集发地漏盖1包括环状的第一下水部11、配置于第一下水部11内周的第二下水部12;所述第一下水部11沿径向呈内凹圆弧逐步缩小;所述第二下水部12沿径向呈球形漏斗状;所述第一下水部11靠近其外环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多个朝向地漏盖圆心的第一过滤大孔111,所述第一过滤大孔111为两底边呈圆弧的等腰梯形;所述第一下水部11靠近其内环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下水部12具有多个第二过滤小孔121;所述第二过滤小孔121为圆形,且其中一个第二过滤小孔121作为地漏盖圆心,其他第二过滤小孔121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多圈;所述第二过滤小孔121的总过水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大孔111的总过水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发地漏盖,包括环状的第一下水部、配置于第一下水部内周的第二下水部;所述第一下水部沿径向呈内凹圆弧逐步缩小;所述第二下水部沿径向呈球形漏斗状;所述第一下水部靠近其外环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多个朝向地漏盖圆心的第一过滤大孔,所述第一过滤大孔为两底边呈圆弧的等腰梯形;所述第一下水部靠近其内环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下水部具有多个第二过滤小孔;所述第二过滤小孔为圆形,且其中一个第二过滤小孔作为地漏盖圆心,其他第二过滤小孔绕所述地漏盖圆心紧密排列成多圈;所述第二过滤小孔的总过水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大孔的总过水面积。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有该集发地漏盖的集发地漏。

技术研发人员:叶留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精一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0.30
技术公布日:2019.0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