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2811发布日期:2018-06-12 22:40阅读:10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常见的降低城市径流污染的措施有生物滞留池、植被过滤带、雨水收集槽等。但是现有的单一的调蓄控制措施对雨水调蓄能力差,且对暴雨带来的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效果较差。植草沟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着重要的吸水、渗水和净水的功能,植草沟能够存储和输送屋面及地表径流雨水。但是,现有植草沟都为单一的吸水形式,若突遇特大洪水,传统形式的植草沟容易造成积水严重特别是道路沿边的植草沟,起不到有效排水的效果,也容易雨水泛滥至道路上;另外,现有技术的植草沟在运行过程中,排入的雨水在植草沟内的停留时间不长,不能达到较好的净化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净化过滤效果较好,且避免暴雨洪水时出现积水严重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包括两侧道路之间的沟槽本体,所述沟槽本体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蓄水层、石料铺层、生态滞留土层和素土夯实基层,所述生态滞留土层由过滤织物包裹,所述石料铺层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上半边侧壁上设有若干渗滤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中,所述第一排水管设有所述渗滤孔的半边置于所述石料铺层底侧,另半边嵌置在所述生态滞留土层顶侧。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中,所述沟槽本体的两侧均设有路缘,所述路缘与所述沟槽本体贴合处设有排水槽。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中,所述道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透水面、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透水底基层和所述素土夯实基层,所述透水基层底部设有第二排水管。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中,所述排水槽内设有导水支管,所述导水支管与所述第二排水管通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生态植草沟对雨水进行初步渗滤收集,收集雨水进行回收利用,通过对排水管的结构改进及位置设置,方便雨水通过石料铺层过滤直接从渗滤孔进入排水管内,且由于排水管与生态滞留土层相接处一侧未设有渗滤孔,在蓄水层中雨水未满时,水不会从生态滞留土层向上溢出直接渗入排水管内,确保生态滞留土层内留有富余水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蓄水层、12-石料铺层、13-生态滞留土层、14-素土夯实基层、2-过滤织物、31-路缘、32-排水槽、41-透水面、42-透水找平层、43-透水基层、44-透水底基层、51-第一排水管、52-第二排水管、53-导水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包括两侧道路之间的沟槽本体,沟槽本体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蓄水层11、石料铺层12、生态滞留土层13和素土夯实基层14,生态滞留土层13由过滤织物2包裹,石料铺层12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管51,第一排水管51的上半边侧壁上设有若干渗滤孔。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管51设有渗滤孔的半边置于石料铺层12底侧,另半边嵌置在生态滞留土层13顶侧,避免生态滞留土层13内水直接从与第一排水管51的接触面进入第一排水管51内。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沟槽本体的两侧均设有路缘31,路缘31位于道路的边缘处,路缘31与沟槽本体贴合处设有排水槽32,沟槽本体内雨水蓄满时,雨水溢流至排水槽32内并排出,避免雨水流至道路上影响行人。道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透水面41、透水找平层42、透水基层43、透水底基层44和素土夯实基层14,透水基层43底部设有第二排水管52。排水槽32内设有导水支管53,导水支管53与第二排水管52通连,排水槽32通过导水支管53与第二排水管52通连,通过增加排水通道,以加快排水速率。

综上,在本实施例中,提出的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植草沟,通过生态植草沟对雨水进行初步渗滤收集,收集雨水进行回收利用,通过对排水管的结构改进及位置设置,方便雨水通过石料铺层12过滤直接从渗滤孔进入排水管内,且由于排水管与生态滞留土层13相接处一侧未设有渗滤孔,在蓄水层11中雨水未满时,水不会从生态滞留土层13向上溢出直接渗入排水管内,确保生态滞留土层13内留有富余水分。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