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0655发布日期:2018-11-20 22:47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



背景技术:

石笼网可用于江河、堤坝及海塘的防冲刷保护,水库、河流截流用网箱。河流最严重的灾害是水流冲刷河岸使其破坏,引发的洪水泛滥,导致生命财产遭受大量损失和大量水土流失。

现有公告号为CN206173886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石笼网防护生态堤坡,包括防护堤坡、防护边坡与生态层,防护堤坡、防护边坡与生态层均由若干个石笼网箱彼此相连的石笼网箱构成,石笼网箱内充满大小不一的碎石构成防护生态堤坡,石笼网箱包括网身,网盖、间隔网与支撑杆。该石笼网防护生态堤坡,造价低廉,施工建造快捷,耐冲击性强,使用寿命高。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石笼网防护生态堤坡的石笼网箱沿防护边坡倾斜设置,易随堤坡的土沿坡面一同下滑,对坡面土层的固定能力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其具有有效固定堤坡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包括河堤土体,所述河堤土体上覆盖有石龙网箱,所述石笼网箱内填充有碎石,所述河堤土体上覆盖有土工布,所述石笼网箱沿河堤土体延伸方向贴合排列,所述石笼网箱沿河堤土体坡度方向呈台阶式排列,所述石笼网箱底部设有凸起,所述石笼网箱顶部开有与凸起相配的凹槽,位于上层的所述石笼网箱底部的凸起嵌设于位于下层的所述石笼网箱顶部的凹槽内;同层相邻两个所述石笼网箱间穿设有同一根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直径小于石笼网箱网眼的孔径,所述限位杆两端连接有一直径大于石笼网箱孔径的圆盘,所述圆盘位于石笼网箱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石笼网箱的重力作用下,河堤土体被压实紧固,且当河水流动拍打河岸时,水流首先与石笼网箱接触,减小了水流的冲刷力,防止水流将河堤土体的土壤直接冲刷带走,进而防止河堤土体坍塌。石笼网箱一部分重量由位于下层的石笼网箱承接,另一部分由河堤土体承接,石笼网箱位置稳固,固土能力强;限位杆两端圆盘位置固定,进而同一限位杆所在的相邻两个石笼网箱位置得到固定,由于同层的石笼网箱间相互制约固定,石笼网箱的连接进一步稳固,防止石笼网箱在较大水流的冲击下仍能保持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杆包括分别连接于两端圆盘的两根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远离圆盘一端螺纹套设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限位杆时,分别将两根连接杆从相邻两个石笼网箱内的网眼穿过,并螺纹固定,限位杆即安装完成,操作方便,随后在石笼网箱内装填碎石,并将限位杆及圆盘固定即可。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石笼网箱间通过铁丝捆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石笼网箱间通过铁丝捆扎,从而相邻石笼网箱得到固定,方便碎石的填充。

进一步的,所述石笼网箱的碎石间填充有麻纤维与水苔的编织物,所述编织物内种植有水生植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苔可用作植物的栽培基质,植物的根系会和水苔自然结合一起生长,且麻纤维将散落的水苔编织结合在一起,并填充于碎石间,防止水苔被水流冲击带走,利于水生植物在石笼网箱内生根并生长。

进一步的,位于底部的所述石笼网箱背向河堤土体的竖直侧侧壁开有鱼巢,所述鱼巢内设有若干增大内壁附着面积的凸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环增大鱼巢内壁面积,便于鱼卵附着。

进一步的,所述鱼巢内壁附着有棕榈皮,所述棕榈皮缠绕于石笼网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棕榈皮纤维散在水中,表面积大,进一步便于鱼卵黏附。

进一步的,所述石笼网箱表层涂有Cr3C2-Ni Cr/Mo复合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Cr3C2-Ni Cr/Mo复合涂层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防止石笼网箱被河水腐蚀,提高了石笼网箱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石笼网箱底部设有凸起,石笼网箱顶部开有与凸起相配的凹槽,位于上层的石笼网箱底部的凸起嵌设于位于下层的石笼网箱顶部的凹槽内,从而沿河堤土体坡度方向排列的石笼网箱依次相互制约,防止石笼网箱滑落,增大了石笼网箱连接的稳定性;

2.通过在石笼网箱的碎石间填充有麻纤维与水苔的编织物,编织物内种植有水生植物,水苔可用作植物的栽培基质,植物的根系会和水苔自然结合一起生长,且麻纤维将散落的水苔编织结合在一起,并填充于碎石间,防止水苔被水流冲击带走,利于水生植物在石笼网箱内生根并生长。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的石笼网箱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的上下两个石笼网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的同层相邻两个石笼网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5为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的鱼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河堤土体;11、土工布;2、石笼网箱;21、凸起;22、凹槽;23、碎石;24、编织物;25、水生植物;3、铁丝;4、限位杆;41、圆盘;42、连接杆;6、鱼巢;61、凸环;62、棕榈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用于固土的护堤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河堤土体1,河堤土体1压实并覆有土工布11,且河堤土体1呈台阶状设置,土工布11防止水流携带土壤流失。河堤土体1上覆盖有石笼网箱2,石笼网箱2沿河堤土体1延伸方向贴合排列,石笼网箱2沿河堤土体1坡度方向贴合河堤土体1呈台阶式排列,且位于上层的石笼网箱2抵接于位于下层的石笼网箱2顶部。石笼网箱2内填充有碎石23,在石笼网箱2的重力作用下,河堤土体1被压实紧固,且当河水流动拍打河岸时,水流首先与石笼网箱2接触,减小了水流的冲刷力,防止水流将河堤土体1的土壤直接冲刷带走,进而防止河堤土体1坍塌。另外,石笼网箱2一部分重量由位于下层的石笼网箱2承接,另一部分由河堤土体1承接,石笼网箱2位置稳固,且碎石23 的重量较重,将石笼网箱2稳定固定在河堤土体1上,石笼网箱2不会被水流冲刷带走。

如图3所示,相邻石笼网箱2间通过铁丝3捆扎,从而相邻石笼网箱2得到固定,方便碎石23的填充。如图1和图2所示,石笼网箱2底部设有凸起21,石笼网箱2顶部开有与凸起21相配的凹槽22,位于上层的石笼网箱2底部的凸起21嵌设于位于下层的石笼网箱2顶部的凹槽22内,从而沿河堤土体1坡度方向排列的石笼网箱2依次相互制约,防止石笼网箱2滑落,进一步增大了石笼网箱2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同层相邻两个石笼网箱2间穿设有同一根限位杆4,限位杆4的直径小于石笼网箱2的网眼孔径,限位杆4两端分别连接有圆盘41,圆盘41的直径大于石笼网箱2的网眼孔径,圆盘41位于石笼网箱2内,且圆盘41埋没于碎石23间,从而限位杆4两端圆盘41位置固定,进而同一限位杆4所在的相邻两个石笼网箱2位置得到固定,由于同层的石笼网箱2间相互制约固定,石笼网箱2的连接进一步稳固,石笼网箱2在较大水流的冲击下仍能保持稳固。

如图3所示,限位杆4包括分别连接于两端圆盘41的两根连接杆42,一根连接杆42远离圆盘41一端外设有外螺纹,另一根连接杆42远离圆盘41外一端中空且设有内螺纹,两根连接杆42螺纹套设连接。安装限位杆4时,分别将两根连接杆42从相邻两个石笼网箱2内的网眼穿过,并螺纹固定,限位杆4即安装完成,操作方便,随后在石笼网箱2内装填碎石23,将限位杆4及圆盘41固定即可。

如图2所示,石笼网箱2表层涂有Cr3C2-Ni Cr/Mo复合涂层,Cr3C2-Ni Cr/Mo复合涂层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防止石笼网箱2被河水腐蚀,提高了石笼网箱2的使用寿命。

为了维持水体与陆地间的生态系统功能,如图4所示,石笼网箱2的碎石23间填充有麻纤维与水苔的编织物24,编织物24内种植有水生植物25。根据水位的不同,在低水位石笼网箱2中种植沉水植物,在常水位石笼网箱2中种植挺水植物,在高水位石笼网箱2中种植湿生植物。水苔可用作植物的栽培基质,植物的根系会和水苔自然结合一起生长,且麻纤维将散落的水苔编织结合在一起,并填充于碎石23间,防止水苔被水流冲击带走,利于水生植物25在石笼网箱2内生根并生长,石笼网箱2表面植被完全覆盖,层次清晰、错落有致,起到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固土保湿的作用,水生植物25还能拦截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净化水体。

如图3和图4所示,位于底部的石笼网箱2背向河堤土体1的竖直侧侧壁开有鱼巢6,鱼巢6内连接有若干增大内壁附着面积的凸环61,凸环61增大鱼巢6内壁面积,便于鱼卵附着。鱼巢6内壁附着有棕榈皮62,棕榈皮62缠绕于石笼网箱2上,从而棕榈皮62纤维散在水中,表面积大,进一步便于鱼卵黏附。

工作过程:将河堤土体1压实成台阶状,并覆上土工布11,将土工布11上的东西附着上,铺设最底部一层的石笼网箱2,将相邻的石笼网箱2通过铁丝3捆扎。分别将两根连接杆42从相邻两个石笼网箱2内的网眼穿过,并螺纹固定,限位杆4即安装完成。随后向石笼网箱2内填充碎石23,并向碎石23的间隙间填充麻纤维与水苔的编织物24,在编织物24上种植水生植物25。盖上石笼网箱2顶部的石笼网,将位于上层的石笼网箱2放置在河堤土体1和石笼网箱2的顶部,并且使得位于上层的石笼网箱2底部的凸起21嵌设于位于下层的石笼网箱2顶部的凹槽22内,按照同样的方式依次安装每一层的石笼网箱2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