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长上坡路段路面拦、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5751发布日期:2018-10-19 22:02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路、一级公路排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公路长上坡路段路面拦、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路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通过路面横坡将积水排至两侧的排水明沟,以防止道路积水。

但是若公路为长上坡路段,且单向纵坡较长、纵坡较大,采用传统的排水系统则无法满足排水需求。由于道路单向纵坡较长、纵坡较大,路面积水不能完全排至两侧边沟,积水会沿公路纵向汇集到公路的地点,造成积水,影响行车安全。

目前市政上常用的雨水篦子等拦水系统虽然能够实现拦水,但是由于结构强度等问题,存在着寿命短和行车舒适性差的问题,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等车速较快的公路上,容易出现洞口跳车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路长上坡路段路面拦、排水结构,该拦、排水结构在保证排水效果的同时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公路长上坡路段路面拦、排水结构,包括开口箱涵,所述开口箱涵的数量为若干条,且沿纵向排布;

所述开口箱涵的底部设置有箱涵基础,所述开口箱涵上端的开口处设置有拦水带;

所述开口箱涵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开口箱涵的排水沟相连通的沉井,所述沉井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公路两边的排水明沟相连通。

所述的拦水带包括两根开口相向布置的C型钢板,且所述C型钢板的内侧面与所述开口箱涵开口处的侧面平齐,所述C型钢板的上端与开口箱涵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的C型钢板通过加固钢筋网与所述的开口箱涵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固钢筋网包括固定设置于C型钢板上的开口朝向内侧的多个U型钢筋,所述U型钢筋的上部与第一预埋钢筋固定连接,所述U型钢筋的下部与第二预埋钢筋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的第一预埋钢筋通过第一纵向钢筋相连接,多个所述的第二预埋钢筋通过第二纵向钢筋相连接,多个U型钢筋通过第三纵向钢筋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C型钢板的下端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横板,所述的C型钢板和横板之间设置有耳板,所述U型钢筋的上端与所述的耳板定连接,所述U型钢筋的下端与所述的横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埋钢筋呈C型,所述的第二预埋钢筋呈L型,所述的第一预埋钢筋、第二预埋钢筋和U型钢筋的上部共同形成了一下部开口的方形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第一预埋钢筋和U型钢筋的连接处,且分别与第一预埋钢筋和U型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第二预埋钢筋和U型钢筋的连接处,且分别与第二预埋钢筋和U型钢筋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沉井的顶部设置有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沉井的三个侧面均呈向内下侧倾斜的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箱涵的涵底横坡采用沿横向中间高两边低的形式,且坡度大于1%。

进一步地,所述沉井的底面比所述开口箱涵的涵底低10cm。

进一步地,所述的开口箱涵上沿横向设置有若干道沉降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路面宽度范围内开口箱涵,并通过开口箱涵将积水排至两侧的沉井中,进而排至公路两侧的排水明沟内,达到路面拦水目的,可以快速的将路面积水进行外排,保证路面不积水,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2、通过在开口箱涵的上端设置拦水带,不仅延长了拦、排水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避免出现洞口跳车的现象。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降低了建设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拦、排水结构的俯视图(一侧盖板未示出);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预埋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U型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预埋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当开口箱涵的数量为两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涵基础,2-开口箱涵,21-涵底横坡,22-沉降缝,3-拦水带,31-C型钢板,311-横板,312-耳板,313-U型钢筋,32-第一预埋钢筋,33-第二预埋钢筋,34-第一纵向钢筋,35-第二纵向钢筋,36-第三纵向钢筋,4-沉井,41-盖板,5-排水明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描述,现定义沿公路方向为纵向,与公路垂直的方向为横向,并以纵向为前后方向,横向为左右方向。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公路长上坡路段路面拦、排水结构包括若干条沿横向布置的开口箱涵2,且若干条开口箱涵2沿纵向排布。如图9所示,当所述开口箱涵2的数量大于等于两条时,相邻开口箱涵2之间的净距离M为2cm。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箱涵2的数量为一条。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开口箱涵2的底部设置有箱涵基础1,用于在该箱涵基础1上绑扎钢筋,修建开口箱涵2。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箱涵基础1采用C20现浇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的开口箱涵2采用C50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所述开口箱涵2上端的开口处设置有拦水带3。

如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的拦水带3包括两根纵截面呈C型的C型钢板31,两根所述C型钢板31的开口相向布置,且所述m型钢板的内侧面(以两C型钢板31相对的一侧为内侧)与所述开口箱涵2开口处的侧面平齐。所述开口箱涵2的上端开口处的宽度为6cm-10cm。

所述C型钢板31的上端与开口箱涵2的上端面平齐,所述开口箱涵2的上端面与路面平齐。所述C型钢板31的下端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横板311(以沿纵向远离C型钢板31的一侧为外侧,下同),且所述横板311的下侧面与所述C型钢板31的下侧面平齐。

所述的C型钢板31和横板311之间沿横向均布设置有多个耳板312,所述的横板311和每个耳板312之间均设置有开口朝向内侧的U型钢筋313,所述U型钢筋313的上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耳板31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U型钢筋313的下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横板311的下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U型钢筋313的上部通过捆扎的方式与预埋在开口箱涵2内的第一预埋钢筋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预埋钢筋32呈开口朝向内侧的C型。所述U型钢筋313的下部通过捆扎的方式与预埋在开口箱涵2内的第二预埋钢筋33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预埋钢筋33呈L型。所述的第一预埋钢筋32、第二预埋钢筋33和U型钢筋313的上部共同形成了一下部开口的方形框架,所述U型钢筋313的弯曲部位于所述方形框架的内部。

所述第一预埋钢筋32和U型钢筋31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U型钢筋313的外部设置有第一纵向钢筋34,且所述的第一纵向钢筋34通过捆扎的方式与所述的第一预埋钢筋32和U型钢筋3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预埋钢筋33和U型钢筋31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U型钢筋31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纵向钢筋35,且所述的第二纵向钢筋35通过捆扎的方式与所述的第二预埋钢筋33和U型钢筋313固定连接。所述U型钢筋313的内部设置有第三纵向钢筋36,且所述的第三纵向钢筋36通过捆扎的方式与所述的U型钢筋313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预埋钢筋32、第二预埋钢筋33、U型钢筋313、第一纵向钢筋34、第二纵向钢筋35和第三纵向钢筋36共同形成了加固钢筋网。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加固钢筋网的结构强度,如图5所示,所述耳板312的外侧突出于所述横板311的外部,所述的第二预埋钢筋33的上端贴紧所述横板311的外侧面,且所述第二预埋钢筋33的位于所述U型钢筋313内部的部分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耳板312固定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开口箱涵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开口箱涵2的排水沟相连通的沉井4,所述沉井4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公路两边的排水明沟5相连通。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沉井4采用C20混凝土现浇而成。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异物坠落造成排水不畅,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沉井4的顶部设置有盖板41。

进一步地,所述沉井4的三个侧面均呈向内下侧倾斜的斜面,这样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沉井外侧土压力,防止土压力过大造成沉井底的破坏。

进一步地,为保证开口箱涵2的排水沟内的积水能够顺利的向两侧沉井4汇集,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开口箱涵2的涵底横坡21采用沿横向中间高两边低的形式,且坡度i%大于1%。

进一步地,为了放置泥沙或是异物进入空间相对狭小的排水明沟5,所述沉井4的底面比所述开口箱涵2的涵底低一定的距离H,优选的,H的取值为10cm。排水明沟5的深度一般比较浅,因此排水明沟5的底面必定位于所述开口箱涵2涵底的上部,通过使沉井4的底面比开口箱涵2的涵底低10cm,在此处形成沉砂池,这样从开口箱涵2的排水沟内排出的积水便不会对沉砂池内的泥沙形成冲击,避免被冲击起的泥沙随着水流进入排水明沟5。

进一步地,由于开口箱涵2沿横向的长度比较长,为了避免开口箱涵2因地质变化产生裂缝,所述的开口箱涵2上沿横向设置有若干道沉降缝22,且所述的沉降缝22向下贯穿所述的箱涵基础1,所述的C型钢板31、第一纵向钢筋34、第二纵向钢筋35和第三纵向钢筋36在沉降缝22处断开。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沉降缝22的宽度为2cm。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箱涵2的排水沟的最大高度为130cm,最大宽度为60cm,所述沉井4的深度为2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