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水井预制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5766发布日期:2018-10-19 22:02阅读:9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钢筋混凝土收水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收水井预制件。



背景技术:

经市场调查,目前我国较为流行的收水井主要有:砖砌式、钢筋混凝土预制式等。传统的市政收水井大多数都采用粘土砖砌式,存在低强度、耐久性差等缺陷,并且,一般情况下双联收水井施工周期为一天半天,三联收水井施工周期为2天,在后期严重影响工期进度。而对于钢筋混凝土收水井而言,其虽然可以更好的免除传统砖砌收水井缺点,但在结构强度、施工周期、快捷拼装、施工人员水平高低、井底砼需现场浇注,无法在开挖后立即安装等方面仍有诸多弊端,再者,预制收水井较单一化,无法适用于单联、三级、多联收水井的应用。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收水井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迅速拼成施工现场所需类型的收水井预制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收水井预制件,包括一个第一井框、至少一个第二井框、以及紧固件,所述第二井框和第一井框均包括底板、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板;所述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井框的任一第一侧板上设有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所述第一井框和第二井框相接触的两个第二侧板上均设有至少一个门形过水洞和多个连接孔,所述门形过水洞位于第二侧板底部竖轴中心位置,所述连接孔为通孔且布置在第二侧板的四个转角处,所述紧固件依序插入第一井框的连接孔、第二井框的连接孔并将第一井框和第二井框相对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遇水膨胀止水条,所述第一井框的第二侧板上设有第一止水槽,所述第二井框的第二侧板上设有与第一止水槽槽口对接的第二止水槽,所述遇水膨胀止水条位于第一止水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二止水槽的槽口对接后形成的空腔内;

所述第一止水槽和门形过水洞位于第一井框的同一第二侧板上,所述第一止水槽位于门形过水洞的外侧;

所述第二止水槽和门形过水洞位于第二井框的同一第二侧板上,所述第二止水槽位于门形过水洞的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止水槽包括第一竖直部、第二竖直部、横向连接部,所述横向连接部同时连接第一竖直部的底端和第二竖直部的底端,所述第一竖直部与第二竖直部相平行,所述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所述横向连接部设置在与底板平行且居中的位置,所述横向连接部竖向垂直的断面为半圆形;

所述第二止水槽的结构与第一止水槽的结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遇水膨胀止水条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止水槽与第二止水槽拼接后的空腔内均设有遇水膨胀止水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至少两个调节框,所述调节框位于第一井框或第二井框的顶端,第一井框顶端的调节框与第二井框顶端的调节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井框与第一井框等高。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框的底部设有榫头,所述第一井框的顶端、第二井框的顶端均设有榫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框的顶部设有榫槽,所述榫槽与榫头插接为一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榫槽与所述榫头插接后的缝隙处设有密封层。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固件与连接孔之间的缝隙处填有防水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井框和第二井框的底板、四周侧壁采用模具一体成型,现场施工时不需要现浇井底混凝土,在开挖后便能立即安装,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周期,从而降低交通压力;

2.本实用新型在第一井框、第二井框相接触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门形过水洞,便于第二井框内的水通过第一井框汇入过街管道;通过在设置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的侧壁相垂直的两个侧壁的外表面分别开设止水槽,需要多联收水井时,只需将两个单联收水井拼接,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密封便能起到很好的止水效果,通过第一井框和第二井框的拼接,具有生产方便、安装便捷的优点;

3.在第一井框和第二井框的拼接处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密封、螺栓固定,具有强度高、止水效果好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井框和第二井框可采用同一套模具预制,只需根据生产需要提前封堵模板的主洞口、连接孔和侧洞口,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收水井预制件可标准化生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收水井预制件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方便、安装便捷、强度高、止水效果好、且无需在施工现场现浇井底混凝土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双联收水井的拆分示意图;

图2为第一井框与第二井框拼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调节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井框顶面的榫槽示意图;

图5为调节框榫槽与榫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止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井框相对侧面同时设有第一止水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之前,本实施例先对目前已知的收水井做一简单说明。以前的市政收水井采用粘土砖砌式,由于粘土砖需要在现场进行施工,所以存在施工周期长的缺陷,由于黏土砖本身的强度较差,采用黏土砖砌筑的收水井会存在强度低、耐久性差的问题。

慢慢的,人们开发出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收水井,该收水井是采用《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8) 图集中的结构,此图集中的收水井为分离式,即预制收水井时,仅预制的是收水井的侧板,当施工现场需要安装收水井时,先把预制好的收水井运送到施工现场,待施工现场的土方开挖结束后,方能支模现浇井底,再拆模养护直至井底达到设计需要的强度后,再吊装预制好的收水井放置在井底上,最后在预制收水井的底部与井底联接的接缝处涂膜水泥砂浆待其凝固,收水井的安装工序才能完成。因而,图集中现浇的混凝土收水井存在施工周期长,对施工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等诸多缺陷。

还有,目前市政上常用的收水井分为单联收水井、双联收水井和多联收水井,这就要求制备三套不同的模具,以预制不同形式的收水井。由于预制收水井的企业绝大多数的生产计划并非订单生产,而是采用现生产后销售的形式,若提前生产的某一类型收水井过多而市场低靡,势必会造成企业的资金紧张。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既可使用同一套模具、又能节省施工周期、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低、还能迅速拼成施工现场所需类型的收水井预制件。

请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双联收水井的拆分示意图,图2为第一井框1与第二井框2拼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收水井预制件包括底端封闭且由钢筋混凝土预制的第一井框1、用于调节收水井与安装路面之间高差的至少一个调节框3,第一井框1上设有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12,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12是为了将收水井与过街管道连接,以便于把收水井内的水通过过街管道排放到集水井;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12位于第一井框1的任一侧壁上,调节框3位于第一井框1顶端,并且与第一井框1固定联接。第一井框1采用可拼接的单联收水井形式,通过在第一井框1上设置多个调节框3,从而适应不同过街管位高程对应不同需求的收水井高度。

在实际使用中,第一井框1、第二井框2的尺寸优选内径长700mm*宽400mm*高600mm,底板厚100mm,井壁厚70mm,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12为400mm圆形洞口;侧洞口根据收水井联数设置洞口数量为1个或2个,半径为150mm、高185mm的门洞形洞口,均与底板相连。这样既能保证收水井内不存水,也能保证第一井框整体的强度。调节框3的高度可以是100mm和200mm,可适用于不同管线高低调节;调节框上下部均设有企口,宽30mm、高30mm。调节框3上下部均采用企口式连接,宽30mm、高30mm。企口上加Φ20mm遇水膨胀止水条。在实际吊装时,可以利用第一井框、第二井框上部的连接孔作为吊装孔。

考虑到本实施方式需要适用不同过街管位高程对应不同需求的收水井高度,本实施例的第一井框1、第二井框2的高度只需要满足不同过街管道的安装需求,调节框3采用企口形式与第一井框1、第二井框2连接成一体,从而调节收水井与安装地段路面的高差,以便做好安装路面与收水井的平衡,通用性强。

当施工现场需要单联收水井时,只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把第一井框1和至少一个调节框3配置成满足施工所需的高度,待施工现场土方开挖完成后,将配置好的第一井框1和调节框3运输到施工现场,放置在欲安装收水井的位置,调节框3放置在第一井框1上方,采用水泥砂浆涂覆缝隙后便能进行下一步施工。由于调节框3与第一井框1的连接处采用企口(参图4和图5所示,调节框3的底部设有榫头5,调节框3的顶部设有榫槽4,榫槽4与榫头5可插接为一体,第一井框1的顶面设有与榫头5相插接的榫槽4)结构,通过榫槽4与榫头5的配合,就能实现调节框3与第一井框1之间相对固定。待涂覆的水泥砂浆凝固后,回填土方便完成施工。

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水井预制件还包括底端封闭且由钢筋混凝土预制的第二井框2, 第一井框1、第二井框2相接触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门形过水洞6,该门形过水洞6是便于把第二井框2内的水依序通过门形过水洞6、第一井框1汇流入过街管道。

第二井框2、第一井框1可使用同一套模具,只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需求,在模具上预留/封堵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12、门形过水洞6以及连接孔7。

当施工现场需要双联收水井时,仅需要一个第一井框1、一个第二井框2以及调节框3预装后便能直接在施工现场使用。鉴于双联收水井的施工方式与单联收水井施工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当施工现场需要多联收水井时,仅需要一个第一井框1、两个第二井框2以及调节框3预装后便能直接在施工现场使用。鉴于多联收水井的施工方式与单联收水井施工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收水井的上方设有收水井框,收水井框的顶面设有雨水篦子,收水井的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12处与过街管道的一端连接,过街管道的另一端连接雨水井,雨水井的末端接市政管网。本实施方式还给出了雨水从路面汇流入市政管网的大致过程:路面上的雨水经雨水篦子过滤进入收水井,收水井内的水通过过街管道汇入雨水井,雨水井收集雨水并同时把雨水排放到市政管网。

下面详细描述第一井框1、第二井框2连接处的止水结构:参照图1、图6、图7,本实施例的第一井框1的相对侧壁上同时设有第一止水槽11,该第一止水槽11所在的侧壁与圆形过街管道预留孔12所在的侧壁相垂直,第一止水槽11的横截面为半圆状,纵截面呈“”状,具体地,第一止水槽11包括第一竖直部、第二竖直部、与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底端连接的横向连接部,第一竖直部、第二竖直部相平行。第二井框2的任一相对侧壁上均设有第二止水槽21,第二止水槽21的结构与第一止水槽11的结构相同;任一第二止水槽21的槽口与第一止水槽11的槽口接触,以形成供遇水膨胀止水条8放置的空腔。

需指出,门形过水洞6位于第一竖直部、第二竖直部、横向连接部形成的区域内部。在第二井框2内的水通过门形过水洞6流入第一井框1的过程中,遇水膨胀止水条8膨胀,能够对第一井框1和第二井框2间隙处的水起到很好的止水作用。

优选门形过水洞6的宽度大于1/2的第一井框1宽度,门形过水洞6的高度大于1/2的第一井框1高度。这样设置能快速的将第二井框2内的水流至第一井框1内。

考虑到第一井框1和第二井框2拼接后的紧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井框1和第二井框2相接处的侧壁上均设有多个连接孔7,连接孔7为通孔且布置在侧壁的转角处,连接孔7内设有可实现第一井框1和第二井框2相对固定的紧固件,紧固件与连接孔7之间的缝隙处填有防水层。本实施例的紧固件优选螺栓和螺母。连接孔7优选上下共四个,布置于侧壁的四角,采用螺栓、螺母连接。

在实际的双联收水井、多联收水井拼接时,第一井框1和第二井框2的拼接侧壁相接触后,第一井框1上的连接孔7与第二井框2上的连接孔7同轴,螺栓穿过第一井框1上的连接孔7后进入第二井框2上的连接孔7,然后通过螺母固定。考虑到拼接后的止水性能,本实施方式还在螺栓的间隙处设置防水层。

为了使拼接后的双联收水井、多联收水井美观,本实施例连接孔7为沉头孔,该沉头孔的沉头部均位于第一井框1或第二井框2的内壁。沉头部用于放置螺母或螺栓头部,螺栓安装完成后,在沉头部涂膜水泥砂浆,以实现整个产品的美观。

还需要说明,在实际生产时,企口结构可以如图4和图5所示,调节框3的底部设有榫头5,调节框3的顶部设有榫槽4,榫槽4与榫头5可插接为一体,第一井框1的顶面设有与榫头5相插接的榫槽4,当然,企口结构也可以如图1和图2所示,调节框3的底部设有榫槽4,调节框3的顶部设有榫头5,榫头5与榫槽4可插接为一体,第一井框1的顶面设有与榫槽4相插接的榫头5。本实施方式对企口的结构不做限制,只要能实现第一井框1与调节框3、第二井框2与调节框3的紧固即可。

综上,本实施方式的收水井预制件结构简单、生产方便、安装便捷、强度高、止水效果好、且无需在施工现场现浇井底混凝土。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