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9261发布日期:2019-10-15 21:2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雨水收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紧缺情况越来越严重,全国多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中,一半以上城市面临着缺水或严重缺水的情况,栽种这种情况下,建立雨水回收系统,并对雨水净化后进行二次利用,这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缺乏状况。

而在雨水收集过程中国,由于在降雨初期,雨水径流污染较为严重,存在明显的初期冲刷和洗涤作用,因此现如今的雨水回收处理装置中都会将初雨弃流,以提高积蓄雨水的水质,但在降雨较多的地区,降雨初期的雨量相互累积起来还是能达到一个可观的数量,将其直接废弃不用未免太过可惜,特别是屋顶雨水收集时,雨水内含有的污染杂质较小,简单进行二次处理后就可以用于道路喷洒或绿地浇灌。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可有效对初雨进行收集利用,同时也能保证雨水的质量,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所述雨水回收装置包括收集箱本体,所述收集箱本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收集箱本体内的空间分割为上腔、中腔和下腔,所述上腔内设置有若干个排气装置,所述中腔内设置有弃流装置,所述下腔内设置有若干个预分离装置。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其中包括收集箱本体,收集箱本体内设置了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相互配合将收集箱本体内的空间分割为上腔、中腔和下腔,上腔设计有排气装置,可以在雨水进入上腔时有效的将空气排出,使得雨水中不会存在较大的气泡和较多的气体,不仅能够让雨水的流动更加平稳,同时还可以将排气装置与第一出液管相互配合,利用虹吸原理提高雨水的流动速度,提高雨水收集效率。

本技术方案中设计了弃流装置,在降雨初期利用弃流装置收集初雨,在降雨后期,通过弃流装置与其他各组件的相互配合进行后期雨水收集,而在此过程中,弃流装置可分离降雨初期、降雨后期的雨水收集,使二个过程单独进行,互不影响,这样既保证了雨水收集的质量,避免初雨污染较大对其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充分收集初雨,对其处理净化后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提高雨水收集率。

本技术方案中还设计了预分离装置,预分离装置可对雨水进行过滤分离,去除其内含有的砂尘,提高雨水质量,对雨水进行预处理。

较优化地,所述弃流装置包括弃流板、限位板和第二支撑轴,所述弃流板位于中腔中部,所述第二支撑轴竖直安装在第二隔板上,所述弃流板中部与第二支撑轴顶端铰接;所述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两个第一限位板分别固定在收集箱本体的左侧壁、右侧壁上,所述第一限位板均位于弃流板上方;所述两个第二限位板分别固定在收集箱本体的左侧壁、右侧壁上,所述第二限位板均位于弃流板下方;所述弃流装置还包括提升装置,所述提升装置位于第二支撑轴右侧,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壳体、升降轴和第三支撑轴,所述壳体固定安装在第二隔板上,所述壳体底端开设有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三支撑轴水平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第三支撑轴中部开设有第二流通孔,所述升降轴位于第三支撑轴上,所述升降轴顶端贯穿壳体且与弃流板底端固定,所述升降轴底端设置有卡块。

较优化地,所述弃流板中部水平设置有流道,所述流道上方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对称设置;所述流道下方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三通槽和第四通槽,所述第三通槽、第四通槽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通槽、第三通槽均位于弃流板左侧,所述第一通槽、第三通槽均朝向左下方倾斜;所述第二通槽、第四通槽均位于弃流板右侧,所述第二通槽、第四通槽均朝向右下方倾斜;所述第一通槽、第三通槽相互间隔设置。

较优化地,所述弃流装置工作时,当弃流板一端抵在第一限位板底面上,另一端抵在第二限位板表面时,弃流板与第二支撑轴之间形成锐角c,所述锐角c为45°;所述第二支撑轴右侧设置有第三出液管,所述第三出液管两端分别与中腔、下腔连通,所述下腔内存储有化学处理液;所述下腔右端设置有第四出液管,所述第四出液管贯穿收集箱本体侧壁设置。

较优化地,所述第一通槽与流道之间的倾斜角为锐角d,所述第三通槽与流道之间的倾斜角为锐角e,其中d=e,且25°<d<40°;所述第二限位板开设有若干个第三流通孔,所述第三流通孔均匀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弃流装置包括弃流板、限位板和第二支撑轴,其中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的设计可以对弃流板起到限位作用,使得限位板转动到最大状态时,即弃流板一端抵在第一限位板底面上,另一端抵在第二限位板表面,弃流板与第二支撑轴之间形成锐角c为45°;弃流板中部水平设计了流道,流道上方设计了第一通槽、第二通槽,流道下方设计了第三通槽、第四通槽,所述第一通槽与流道之间的倾斜角为锐角d,所述第三通槽与流道之间的倾斜角为锐角e,其中d=e,且25°<d<40°;弃流板在本技术方案设计时右侧的重量大于左侧,使之静止状态下,处于左高右低,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

方案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降雨开始时,由于初雨的量较小,此时在弃流板自身重力作用下处于左高右低,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当初雨通过上腔进入中腔时,由于第一通槽的倾斜角在25°<d<40°之间,第一通槽处于朝向右下方倾斜的状态,此时初雨不会通过第一通槽进入流道,反而会从第二通槽进入流道后再通过第四通槽流入第二支撑轴右侧空间内,完成初雨的收集;而到降雨后期,由于降雨量和雨速逐渐增大,同时第二支撑轴右侧的雨水高度逐渐上涨,在雨水压力及提升装置的共同作用下,将弃流板进行翻转,使之运动至左低右高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而由于第二通槽的倾斜角也选取在25°<d<40°之间,此时第二通槽处于朝向左下方倾斜的状态,雨水不会通过第二通槽进入流道,反而会从第一通槽进入流道后再通过第三通槽流入第二支撑轴左侧空间内,完成降雨后期的雨水收集。

本技术方案中还设计了提升装置,提升装置包括壳体、升降轴和第三支撑轴,当初雨进入第二支撑轴右侧空间时,雨水会通过第一流通孔进入壳体内,随着雨水高度的逐渐上升,在雨水的作用下,会将升降轴顶起,并使之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弃流板翻转;本技术方案中本着节省成本,提高水力利用的原则下,通过雨水自身完成整个弃流板翻转操作;在实际操作中,也可选择将提升装置换为伸缩油缸等机械运动器件,选择不限。

本技术方案实际操作时,升降轴的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将升降轴设计为伸缩结构等,具体结构设计多样,选择较多;由于弃流装置的设计,本方案在施工时只需要根据地区的降雨情况或平均降雨量设计第二支撑轴右侧的空间大小,使得在初雨降下一段时间后可以自行实现后续雨水收集,可适用于多个地区多种地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较优化地,所述收集箱本体顶端均匀开有若干个过滤孔;所述上腔内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进液槽;所述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箱本体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水平设置在排气箱本体内,所述第三隔板将排气箱本体的空间分割为第一腔、第二腔,所述进液槽与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底端与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内设置有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竖直安装在第三隔板上,所述第一支撑轴上方自上而下平行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支撑轴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腔内设置有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二腔底端设置有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与中腔连通;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一端贯穿排气箱本体,且与第一腔连通;所述排气管另一端贯穿收集箱本体侧壁。

较优化地,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左板和第一右板,所述第一左板、第一右板均固定在排气箱本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二左板和第二右板,所述第一左板、第二左板均朝向右下方倾斜,所述第一右板、第二右板均朝向左下方倾斜;所述第三导流板包括第三左板和第三右板,所述第三左板、第三右板互为镜像,所述第三左板、第三右板均为l型板。

较优化地,所述进液槽的横截面积朝着第一隔板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出液管包括第一l型管和第二l型管,所述第一l型管和第二l型管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左板的倾斜角为锐角a,所述第二左板的倾斜角为锐角b,其中90°>a≥b>0°。

本发明中收集箱本体顶端均匀开有若干个过滤孔,过滤孔的设计可初步对雨水进行过滤,去除比如树叶、石头等粒径较大的杂质,既对后续的操作组件进行保护,同时也避免管道堵塞等情况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设计对应的杂质清理结构(图中未画出),通过伸缩油缸驱动将收集箱本体上端的杂质清除,实际操作更加实用。

本技术方案中还设计了固定板和进液槽,雨水通过过滤孔进行初步过滤后会流至固定板上,并通过进液槽进入排气装置内,并通过排气装置去除雨水中含有的气体;进液槽的横截面积朝着第一隔板的方向逐渐减小,可以起到蓄流缓冲作用,可以在雨水进入排气装置时起到缓冲作用。

本发明中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箱本体和第三隔板,其中第三隔板将排气箱本体的空间分割为第一腔、第二腔,第一腔底端与第二腔连通,其中第一腔内设计了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二腔内设计了第三导流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三导流板的设计可对雨水进行排气操作,当雨水通过进液槽进入第一腔内,在重力作用下,雨水会向下流动,而雨水内的气体密度较小,会在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的作用下上升,并进入排气管排出;这样设计能够很好的防止空气通过进液槽带入整个系统,同时在水位升高至一定程度后,可形成水封阻隔空气的进入,配合第一出液管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雨水运动速度,保证雨水流动的平稳性。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左板的倾斜角为锐角a,所述第二左板的倾斜角为锐角b,其中锐角a为第一左板与排气箱本体左侧壁之间的角度,锐角b为第二左板与排气箱本体左侧壁之间的角度,将其设计为90°>a≥b>0°,这样可以提高排气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出液管包括第一l型管和第二l型管,雨水通过排气装置进入第一l型管,由于排气装置已经将空气除去,雨水可充满第一l型管,并通过第一l型管、第二l型管的相互配合,雨水在进入第二l型管后受到重力加速度的作用,速度突然加快,第一l型管、第二l型管交接处产生负压,从而产生虹吸流,加快排水速度,提高雨水收集效率。

较优化地,所述预分离装置包括导流罩、过滤嘴和第二出液管,所述导流罩位于第二支撑轴左侧,所述导流罩顶端贯穿第二隔板,并与中腔连通;所述过滤嘴位于导流罩下方,所述第二出液管一端与过滤嘴底端连通,另一端贯穿收集箱本体底端。较优化地,所述过滤嘴的横截面积朝向第二出液管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过滤嘴顶端、底端、侧壁均设置有第四流通孔

本技术方案中还设计了若干个预分离装置,其中包括导流罩、过滤嘴和第二出液管,导流罩用于对雨水进行引导,使其通过导流罩进入过滤嘴,导流罩在设计时可在外侧设计若干个通槽,雨水在通过导流罩时再次进行过滤,将雨水中含有的砂尘等杂质留在第二支撑轴的左侧空间内,雨水进入过滤嘴后再次进行过滤,进一步提高雨水的质量。

本技术方案中下腔内存储有化学处理液,第二支撑轴右侧空间内的初雨可通过第三出液管进入下腔,并通过化学反应液对其进行处理,除去初雨中含有的污染性杂质;而第二出液管内流出的液体也可通入后续的处理池中,通过化学紫外光、超声波等方式进行净化处理;这样设计不仅将初雨、后续降雨分开进行处理,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下腔内的空间,提高收集箱本体的空间利用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使用时,首先在降雨初期,雨水通过过滤孔进入上腔,并通过固定板上的进液槽进入排气装置,初雨进入排气装置后,可通过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三导流板相互配合,将初雨内含有的空气除去,再利用第一出液管的设计,形成虹吸流,提高雨水流动速度;初雨通过第一出液管进入中腔,此时由于降雨量较小,弃流板此时处于左高右低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初雨会通过第二通槽进入流道,再通过第四通槽进入第二支撑轴右侧空间;当初雨收集一定时间后,第二支撑轴右侧的初雨高度逐渐上升,初雨会通过第一流通孔进入壳体内,随着初雨高度的逐渐上升,在初雨的作用下,会将升降轴顶起,并使之上升,并与水的作用力相互配合,使得弃流板翻转,变为左低右高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此时可继续进行雨水收集。

此时当雨水进入中腔后,会通过第一通槽进入流道,再通过第三通槽流入第二支撑轴左侧空间内,随后雨水会通过导流罩进入过滤嘴,并通过导流罩、过滤嘴进行过滤,除去雨水中含有的砂尘等杂质,再通过第二出液管排出,进行后续处理净化操作;第二支撑轴右侧空间内的初雨可以通过第三出液管进入下腔,通过下腔内的化学反应液对其进行处理,并通过第四出液管排出,进行后续处理及净化操作。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不仅实现了雨水收集及雨水的预处理,有效实现雨水杂质分离,保证了雨水收集的质量,避免初雨污染较大对其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充分收集初雨,对其处理净化后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提高雨水收集率,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即弃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即提升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图2中d的局部放大图,即排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图2中e的局部放大图,即预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图2中e的局部放大图,即排气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弃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弃流板的静止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图8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的图2中f的局部放大图,即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收集箱本体、11-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3-上腔、14-中腔、15-下腔、16-过滤孔、17-固定板、171-进液槽、2-排气装置、21-排气箱本体、22-第一支撑轴、23-第一导流板、231-第一左板、232-第一右板、24-第二导流板、241-第二左板、242-第二右板、25-第三导流板、251-第三左板、252-第三右板、26-排气管、27-第三隔板、28-第一腔、29-第二腔、3-弃流装置、31-弃流板、311-第一通槽、312-第二通槽、313-第三通槽、314-第四通槽、315-流道、32-第二支撑轴、33-第一限位板、34-第二限位板、341-第三流通孔、35-提升装置、351-壳体、352-升降轴、353-第三支撑轴、354-卡块、355-第二流通孔、356-第一流通孔、4-预分离装置、41-导流罩、42-过滤嘴、421-第四流通孔、5-第一出液管、51-第一l型管、52-第二l型管、6-第二出液管、7-第三出液管、8-第四出液管、a-第一左板与排气箱本体左侧壁之间形成的锐角、b-第二左板与排气箱本体左侧壁之间形成的锐角、c-弃流板与第二支撑轴之间形成的锐角、d-第一通槽与流道之间形成的锐角、e-第三通槽与流道之间形成的锐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1所示,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所述雨水回收装置包括收集箱本体1,所述收集箱本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所述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将收集箱本体1内的空间分割为上腔13、中腔14和下腔15,所述上腔13内设置有若干个排气装置2,所述中腔14内设置有弃流装置3,所述下腔15内设置有若干个预分离装置4。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带有砂尘预分离雨水收集嘴的二级雨水回收装置,其中包括收集箱本体1,收集箱本体1内设置了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相互配合将收集箱本体1内的空间分割为上腔13、中腔14和下腔15,上腔13设计有排气装置2,可以在雨水进入上腔13时有效的将空气排出,使得雨水中不会存在较大的气泡和较多的气体,不仅能够让雨水的流动更加平稳,同时还可以将排气装置2与第一出液管5相互配合,利用虹吸原理提高雨水的流动速度,提高雨水收集效率。

本技术方案中设计了弃流装置3,在降雨初期利用弃流装置3收集初雨,在降雨后期,通过弃流装置3与其他各组件的相互配合进行后期雨水收集,而在此过程中,弃流装置3可分离降雨初期、降雨后期的雨水收集,使二个过程单独进行,互不影响,这样既保证了雨水收集的质量,避免初雨污染较大对其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充分收集初雨,对其处理净化后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提高雨水收集率;本技术方案中还设计了预分离装置4,预分离装置4可对雨水进行过滤分离,去除其内含有的砂尘,提高雨水质量,对雨水进行预处理。

所述弃流装置3包括弃流板31、限位板和第二支撑轴32,所述弃流板31位于中腔14中部,所述第二支撑轴32竖直安装在第二隔板12上,所述弃流板31中部与第二支撑轴32顶端铰接;所述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33和第二限位板34,所述两个第一限位板33分别固定在收集箱本体1的左侧壁、右侧壁上,所述第一限位板33均位于弃流板31上方;所述两个第二限位板34分别固定在收集箱本体1的左侧壁、右侧壁上,所述第二限位板34均位于弃流板31下方;所述弃流装置3还包括提升装置35,所述提升装置35位于第二支撑轴32右侧,所述提升装置35包括壳体351、升降轴352和第三支撑轴353,所述壳体351固定安装在第二隔板12上,所述壳体351底端开设有第一流通孔356,所述第三支撑轴353水平设置在壳体351内,所述第三支撑轴353中部开设有第二流通孔355,所述升降轴352位于第三支撑轴353上,所述升降轴352顶端贯穿壳体351且与弃流板31底端固定,所述升降轴352底端设置有卡块354。

所述弃流板31中部水平设置有流道315,所述流道315上方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通槽311和第二通槽312,所述第一通槽311和第二通槽312对称设置;所述流道315下方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三通槽313和第四通槽314,所述第三通槽313、第四通槽314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通槽311、第三通槽313均位于弃流板31左侧,所述第一通槽311、第三通槽313均朝向左下方倾斜;所述第二通槽312、第四通槽314均位于弃流板31右侧,所述第二通槽312、第四通槽314均朝向右下方倾斜;所述第一通槽311、第三通槽313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弃流装置3工作时,当弃流板31一端抵在第一限位板33底面上,另一端抵在第二限位板34表面时,弃流板31与第二支撑轴32之间形成锐角c,所述锐角c为45°;所述第二支撑轴32右侧设置有第三出液管7,所述第三出液管7两端分别与中腔14、下腔15连通,所述下腔15内存储有化学处理液;所述下腔15右端设置有第四出液管8,所述第四出液管8贯穿收集箱本体1侧壁设置;所述第一通槽311与流道315之间的倾斜角为锐角d,所述第三通槽313与流道315之间的倾斜角为锐角e,其中d=e,且25°<d<40°;所述第二限位板34开设有若干个第三流通孔341,所述第三流通孔341均匀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弃流装置3包括弃流板31、限位板和第二支撑轴32,其中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33和第二限位板34,第一限位板33、第二限位板34的设计可以对弃流板31起到限位作用,使得限位板转动到最大状态时,即弃流板31一端抵在第一限位板33底面上,另一端抵在第二限位板34表面,弃流板31与第二支撑轴32之间形成锐角c为45°;弃流板31中部水平设计了流道315,流道315上方设计了第一通槽311、第二通槽312,流道315下方设计了第三通槽313、第四通槽314,所述第一通槽311与流道315之间的倾斜角为锐角d,所述第三通槽313与流道315之间的倾斜角为锐角e,其中d=e,且25°<d<40°;弃流板31在本技术方案设计时右侧的重量大于左侧,使之静止状态下,处于左高右低,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

方案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降雨开始时,由于初雨的量较小,此时在弃流板31自身重力作用下处于左高右低,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当初雨通过上腔13进入中腔14时,由于第一通槽311的倾斜角在25°<d<40°之间,第一通槽311处于朝向右下方倾斜的状态,此时初雨不会通过第一通槽311进入流道315,反而会从第二通槽312进入流道315后再通过第四通槽314流入第二支撑轴32右侧空间内,完成初雨的收集;而到降雨后期,由于降雨量和雨速逐渐增大,同时第二支撑轴32右侧的雨水高度逐渐上涨,在雨水压力及提升装置35的共同作用下,将弃流板31进行翻转,使之运动至左低右高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而由于第二通槽312的倾斜角也选取在25°<d<40°之间,此时第二通槽312处于朝向左下方倾斜的状态,雨水不会通过第二通槽312进入流道315,反而会从第一通槽311进入流道315后再通过第三通槽313流入第二支撑轴32左侧空间内,完成降雨后期的雨水收集。

本技术方案中还设计了提升装置35,提升装置35包括壳体351、升降轴352和第三支撑轴353,当初雨进入第二支撑轴32右侧空间时,雨水会通过第一流通孔356进入壳体351内,随着雨水高度的逐渐上升,在雨水的作用下,会将升降轴352顶起,并使之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弃流板31翻转;本技术方案中本着节省成本,提高水力利用的原则下,通过雨水自身完成整个弃流板31翻转操作。

所述收集箱本体1顶端均匀开有若干个过滤孔16;所述上腔13内设置有固定板17,所述固定板17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进液槽171;所述排气装置2包括排气箱本体21和第三隔板27,所述第三隔板27水平设置在排气箱本体21内,所述第三隔板27将排气箱本体21的空间分割为第一腔28、第二腔29,所述进液槽171与第一腔28连通,所述第一腔28底端与第二腔29连通;所述第一腔28内设置有第一支撑轴22,所述第一支撑轴22竖直安装在第三隔板27上,所述第一支撑轴22上方自上而下平行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导流板23,所述第一支撑轴22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导流板24,所述第二腔29内设置有第三导流板25;所述第二腔29底端设置有第一出液管5,所述第一出液管5与中腔14连通;所述排气装置2还包括排气管26,所述排气管26一端贯穿排气箱本体21,且与第一腔28连通;所述排气管26另一端贯穿收集箱本体1侧壁。

所述第一导流板2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左板231和第一右板232,所述第一左板231、第一右板232均固定在排气箱本体2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导流板24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二左板241和第二右板242,所述第一左板231、第二左板241均朝向右下方倾斜,所述第一右板232、第二右板242均朝向左下方倾斜;所述第三导流板25包括第三左板251和第三右板252,所述第三左板251、第三右板252互为镜像,所述第三左板251、第三右板252均为l型板;所述进液槽171的横截面积朝着第一隔板11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出液管5包括第一l型管51和第二l型管52,所述第一l型管51和第二l型管52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左板231的倾斜角为锐角a,所述第二左板241的倾斜角为锐角b,其中90°>a≥b>0°。

本发明中排气装置2包括排气箱本体21和第三隔板27,其中第三隔板27将排气箱本体21的空间分割为第一腔28、第二腔29,第一腔28底端与第二腔29连通,其中第一腔28内设计了第一导流板23、第二导流板24,第二腔29内设计了第三导流板25,第一导流板23、第二导流板24、第三导流板25的设计可对雨水进行排气操作,当雨水通过进液槽171进入第一腔28内,在重力作用下,雨水会向下流动,而雨水内的气体密度较小,会在第一导流板23、第二导流板24的作用下上升,并进入排气管26排出;这样设计能够很好的防止空气通过进液槽171带入整个系统,同时在水位升高至一定程度后,可形成水封阻隔空气的进入,配合第一出液管5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雨水运动速度,保证雨水流动的平稳性。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左板231的倾斜角为锐角a,所述第二左板241的倾斜角为锐角b,其中锐角a为第一左板231与排气箱本体21左侧壁之间的角度,锐角b为第二左板241与排气箱本体21左侧壁之间的角度,将其设计为90°>a≥b>0°,这样可以提高排气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出液管5包括第一l型管51和第二l型管52,雨水通过排气装置2进入第一l型管51,由于排气装置2已经将空气除去,雨水可充满第一l型管51,并通过第一l型管51、第二l型管52的相互配合,雨水在进入第二l型管52后受到重力加速度的作用,速度突然加快,第一l型管51、第二l型管52交接处产生负压,从而产生虹吸流,加快排水速度,提高雨水收集效率。

所述预分离装置4包括导流罩41、过滤嘴42和第二出液管6,所述导流罩41位于第二支撑轴32左侧,所述导流罩41顶端贯穿第二隔板12,并与中腔14连通;所述过滤嘴42位于导流罩41下方,所述第二出液管6一端与过滤嘴42底端连通,另一端贯穿收集箱本体1底端;所述过滤嘴42的横截面积朝向第二出液管6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过滤嘴42顶端、底端、侧壁均设置有第四流通孔421

本技术方案中还设计了若干个预分离装置4,其中包括导流罩41、过滤嘴42和第二出液管6,导流罩41用于对雨水进行引导,使其通过导流罩41进入过滤嘴42,导流罩41在设计时可在外侧设计若干个通槽,雨水在通过导流罩41时再次进行过滤,将雨水中含有的砂尘等杂质留在第二支撑轴32的左侧空间内,雨水进入过滤嘴42后再次进行过滤,进一步提高雨水的质量;本技术方案中下腔15内存储有化学处理液,第二支撑轴32右侧空间内的初雨可通过第三出液管7进入下腔15,并通过化学反应液对其进行处理,除去初雨中含有的污染性杂质;而第二出液管6内流出的液体也可通入后续的处理池中,通过化学紫外光、超声波等方式进行净化处理;这样设计不仅将初雨、后续降雨分开进行处理,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下腔15内的空间,提高收集箱本体1的空间利用率。

本发明使用时,首先在降雨初期,雨水通过过滤孔16进入上腔13,并通过固定板17上的进液槽171进入排气装置2,初雨进入排气装置2后,可通过第一导流板23、第二导流板24、第三导流板25相互配合,将初雨内含有的空气除去,再利用第一出液管5的设计,形成虹吸流,提高雨水流动速度;初雨通过第一出液管5进入中腔14,此时由于降雨量较小,弃流板31此时处于左高右低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初雨会通过第二通槽312进入流道315,再通过第四通槽314进入第二支撑轴32右侧空间;当初雨收集一定时间后,第二支撑轴32右侧的初雨高度逐渐上升,初雨会通过第一流通孔356进入壳体351内,随着初雨高度的逐渐上升,在初雨的作用下,会将升降轴352顶起,并使之上升,并与水的作用力相互配合,使得弃流板31翻转,变为左低右高且锐角c为45°的最大状态,此时可继续进行雨水收集。

此时当雨水进入中腔14后,会通过第一通槽311进入流道315,再通过第三通槽313流入第二支撑轴32左侧空间内,随后雨水会通过导流罩41进入过滤嘴42,并通过导流罩41、过滤嘴42进行过滤,除去雨水中含有的砂尘等杂质,再通过第二出液管6排出,进行后续处理净化操作;第二支撑轴32右侧空间内的初雨可以通过第三出液管7进入下腔15,通过下腔15内的化学反应液对其进行处理,并通过第四出液管8排出,进行后续处理及净化操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