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3555发布日期:2020-04-14 21:11阅读:803来源:国知局
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



背景技术:

建筑基坑挖至设计底标高时,如未处理好地下水,基坑内往往变成一滩泥,甚至在浇筑底板混凝土时,坑底还存在积水现象,既影响工程质量,又影响施工进度,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按常规施工,只在基坑内开挖明沟排水,但排水沟占据施工面,为了后续施工,明沟在浇筑垫层时就会被填埋,导致垫层底的地下水水头上升,水从垫层底渗出,冲破防水层,使基坑内一直存水,即便抽,底部一层也难以抽干,使浇筑的混凝土水灰比增加,降低了砼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包括基坑底1,所述基坑底1靠近边坡101处开设有盲沟2,所述盲沟2的内壁铺贴有一层密目安全网4,所述盲沟2内位于密目安全网4的上方填筑有鹅卵石5,所述鹅卵石5上铺设有一层彩条布9,所述彩条布9的上方压有钢板网10,所述钢板网10的上方浇筑有混凝土垫层8,混凝土垫层8的上方设置有防水层11,防水层11的上方设置有防水保护层12,所述基坑底1上开设有集水井3,所述集水井3的井壁上铺贴有密目安全网4,所述集水井3中插设钢滤筒6,所述集水井3的井壁与钢滤筒6之间回填有鹅卵石5,所述钢滤筒6的内侧底部放置有潜水泵13,所述潜水泵13上连接有抽水管7,所述抽水管7的上端延伸到钢滤筒6的外部,所述钢滤筒6的外侧下端设置有过滤孔14,所述钢滤筒6的外侧上端设置有下止水环15和上止水环16,所述钢滤筒6的上端延伸到混凝土垫层8上方,所述下止水环15位于混凝土垫层8的中间,所述上止水环16位于混凝土垫层8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集水井3的深度为500mm、直径为1200mm,所述钢滤筒6的直径为500mm、厚度为2mm,所述钢滤筒6上的过滤孔14的孔径均为5mm。

优选的,当所述潜水泵13从集水井3中取出后,所述集水井3中放置有塑料桶17,且塑料桶17的桶口朝上,所述塑料桶17的长度为150mm,塑料桶17的半径比钢滤筒6的半径小1mm。

优选的,所述下止水环15的宽度为50mm,所述上止水环16的宽度为100mm,所述上止水环16比混凝土垫层8面高150mm,所述钢滤筒6的筒口比上止水环16高1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设计合理,施工灵活,不像成品盲沟不易拐弯,采用该构造和做法,盲沟可以根据地下冒水点任意布置,盲沟底部利用密目安全网作反滤水网,沟内填筑鹅卵石进行排水,面上铺设彩条布的防止垫层混凝土侵入,来实现砼垫层底的排水;集水井采用塑料桶兜底挤水法混凝土回填封堵,保证了回填混凝土水灰比,也防止了将潜水泵埋入井中尴尬局面,同时又利用混凝土密度大的原理,将集水井底水挤出,使集水井封堵更严密,解决了地下室底板在集水井部位漏水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盲沟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钢滤筒示意图。

图中:基坑底1、边坡101、盲沟2、集水井3、密目安全网4、鹅卵石5、钢滤筒6、抽水管7、混凝土垫层8、彩条布9、钢板网10、防水层11、防水保护层12、潜水泵13、过滤孔14、下止水环15、上止水环16、塑料桶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包括基坑底1,基坑底1靠近边坡101处开设有盲沟2,当基坑开挖至设计底标高时,根据基坑出水情况采用人工开挖宽300mm,深300mm的盲沟2,放坡5‰,底部做成圆弧形,便于密目安全网4的铺贴和鹅卵石5的填筑,盲沟2的内壁铺贴有一层密目安全网4,密目安全网4上反边坡500mm宽,上反基坑底200mm宽,并采用钢钉钉牢,密目安全网4搭接时宽度为不小于200mm,盲沟2内位于密目安全网4的上方填筑有鹅卵石5,鹅卵石5上铺设有一层彩条布9,彩条布9上反边坡1000mm宽,有利于边坡渗水顺着彩条布汇入盲沟,有利于边坡渗水顺着彩条布汇入盲沟,反基坑底300mm宽,并采用钢钉钉牢,彩条布搭接时宽度不应小于300mm,彩条布9的上方压有钢板网10,在边坡按边坡支护设计,铺设钢板网10,用钢板网10将密目安全网4和彩条布9压住,防止密目安全网4和彩条布9脱落,钢板网10的上方浇筑有混凝土垫层8,混凝土垫层8的上方设置有防水层11,防水层11的上方设置有防水保护层12;

基坑底1上开设有集水井3,根据基坑底主要冒水点位置,以及建筑竖向结构布置情况,还有盲沟汇入集水井距离,来确定集水井布置位置,采用旋挖机开挖集水井3,集水井3的井壁上铺贴有密目安全网4,集水井3中插设钢滤筒6,集水井3的深度为500mm、直径为1200mm,钢滤筒6的直径为500mm、厚度为2mm,钢滤筒6上的过滤孔14的孔径均为5mm,集水井3的井壁与钢滤筒6之间回填有鹅卵石5,钢滤筒6的内侧底部放置有潜水泵13,潜水泵13上连接有抽水管7,抽水管7的上端延伸到钢滤筒6的外部,当潜水泵13从集水井3中取出后,集水井3中放置有塑料桶17,且塑料桶17的桶口朝上,塑料桶17的长度为150mm,塑料桶17的半径比钢滤筒6的半径小1mm,钢滤筒6的外侧下端设置有过滤孔14,在边坡101和基坑底1浇筑底板混凝土(混凝土垫层8),当底板混凝土浇筑至集水井附近时,将集水井内的水尽量抽干,提出潜水泵13,然后向钢滤筒6中塞入塑料桶17,再采用与底板同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对集水井3进行灌注,在灌注的过程中,微膨胀混凝土推动塑料桶17往下挤压,将钢滤筒6底部的水通过过滤孔14被挤出,同时也会使塑料桶17膨胀,与钢滤筒紧密结合,微膨胀混凝土溢出后与底板混凝土一起浇筑;

钢滤筒6的外侧上端设置有下止水环15和上止水环16,钢滤筒6的上端延伸到混凝土垫层8上方,下止水环15位于混凝土垫层8的中间,上止水环16位于混凝土垫层8的上方,下止水环15的宽度为50mm,上止水环16的宽度为100mm,上止水环16比混凝土垫层8面高150mm,钢滤筒6的筒口比上止水环16高100mm。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包括基坑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底(1)靠近边坡(101)处开设有盲沟(2),所述盲沟(2)的内壁铺贴有一层密目安全网(4),所述盲沟(2)内位于密目安全网(4)的上方填筑有鹅卵石(5),所述鹅卵石(5)上铺设有一层彩条布(9),所述彩条布(9)的上方压有钢板网(10),所述钢板网(10)的上方浇筑有混凝土垫层(8),混凝土垫层(8)的上方设置有防水层(11),防水层(11)的上方设置有防水保护层(12),所述基坑底(1)上开设有集水井(3),所述集水井(3)的井壁上铺贴有密目安全网(4),所述集水井(3)中插设钢滤筒(6),所述集水井(3)的井壁与钢滤筒(6)之间回填有鹅卵石(5),所述钢滤筒(6)的内侧底部放置有潜水泵(13),所述潜水泵(13)上连接有抽水管(7),所述抽水管(7)的上端延伸到钢滤筒(6)的外部,所述钢滤筒(6)的外侧下端设置有过滤孔(14),所述钢滤筒(6)的外侧上端设置有下止水环(15)和上止水环(16),所述钢滤筒(6)的上端延伸到混凝土垫层(8)上方,所述下止水环(15)位于混凝土垫层(8)的中间,所述上止水环(16)位于混凝土垫层(8)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3)的深度为500mm、直径为1200mm,所述钢滤筒(6)的直径为500mm、厚度为2mm,所述钢滤筒(6)上的过滤孔(14)的孔径均为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潜水泵(13)从集水井(3)中取出后,所述集水井(3)中放置有塑料桶(17),且塑料桶(17)的桶口朝上,所述塑料桶(17)的长度为150mm,塑料桶(17)的半径比钢滤筒(6)的半径小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止水环(15)的宽度为50mm,所述上止水环(16)的宽度为100mm,所述上止水环(16)比混凝土垫层(8)面高150mm,所述钢滤筒(6)的筒口比上止水环(16)高10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坑盲沟排水施工构造,包括基坑底,基坑底靠近边坡处开设有盲沟,盲沟的内壁铺贴有一层密目安全网,盲沟内位于密目安全网的上方填筑有鹅卵石,基坑底上开设有集水井,集水井中插设钢滤筒;采用该排水施工构造,盲沟可以根据地下冒水点任意布置,盲沟底部利用密目安全网作反滤水网,沟内填筑鹅卵石进行排水,面上铺设彩条布的防止垫层混凝土侵入,可以实现砼垫层底的排水,集水井采用塑料桶兜底挤水法混凝土回填封堵,保证了回填混凝土水灰比,也防止了将潜水泵埋入井中尴尬局面,同时又利用混凝土密度大的原理,将集水井底水挤出,使集水井封堵更严密,解决了地下室底板在集水井部位漏水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卢武成;李德收;李裕达;柳云岳;周文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3
技术公布日:2020.04.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