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7309发布日期:2020-05-26 18:31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排洪道施工过程中,带有坡度的侧壁的施工一般采取普通的模板斜支撑,具体是在已浇筑的底板上预埋地锚,然后支设单面模板,采用钢管斜支撑对单面模板进行加固,斜支撑的另一端加固在已经预埋的地锚上,由此来加固;如果排洪沟再稍微大一点,将在沟内辅助使用满堂脚手架,侧壁下半部使用斜支撑加地锚进行加固,而上半部由于距离过大,无法采用斜支撑地锚进行加固,故在沟内搭设满堂脚手架,将斜支撑加固在满堂脚手架上,这样就极大的缩短了斜支撑的长度,避免的钢管产生过多的挠度。但此种方法缺陷为:如果排洪沟为超大型,将由于上部空间过大,脚手架搭设将异常繁琐,大大制约工期,且质量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在工期紧,排洪沟施工量大的施工现场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底座,支架,定型化钢模板,轨道,所述底座由若干相互垂直固定设置的横向方钢和竖向方钢组成,所述底座四角、四边中点及中心位置各焊接有滚轮,组成3*3的滚轮组,所述支架由若干相互垂直的立杆、横向水平杆和纵向水平杆组成的立体支架,并通过扣件固定连接,所述立杆垂直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架还包括由若干斜杆组成的两斜边,使得支架与排洪沟横截面吻合成倒梯形,所述定型化钢模板由横向和纵向背楞钢板组成,通过钢管与排洪道坡面的侧壁钢筋焊接,所述定型化钢模板设有斜拉杆和双斜拉杆,所述双斜拉杆设在斜拉杆上方,所述双斜拉杆和斜拉杆的一端分别与斜杆通过扣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钢管通过扣件扣接,所述轨道沿排洪道底部纵向设置三条,所述滚轮置于轨道内。

优选的,所述横向方钢和竖向方钢规格为400mm×400mm,厚度为2mm,横向方钢和竖向方钢间距为1600mm。

优选的,所述立杆焊接在每个横向方钢和竖向方钢交接的位置及每两个交接位置的中间,焊接间距为800mm,高度为5000mm。

优选的,所述斜杆与所述纵向水平杆的夹角为20°。

优选的,所述定型化钢模板由厚度为2mm的横向和纵向背楞钢板组成,所述钢管的间距为800mm。

优选的,所述轨道由预埋钢筋和槽钢焊接而成,所述滚轮可在轨道内滚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优点在于:(1)无需大面积的模板安装及拆除,仅需要对部分斜拉杆和钢模板进行拆除及重新安装,避免了繁琐的工序;(2)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系统可在底板预埋的槽钢轨道上进行滑移,方便进行下一段的排洪沟侧壁模板施工,不需要在进行大面积的架体搭设及材料的周转;(3)该装置加固方式可靠,利用两侧侧壁模板加固所产生的反力,使其都作用于移动式三轨道支架上,利用支架的稳定性进行加固,安全可靠,不会产生涨模、跑模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示意图;

图2: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底座示意图;

图3: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支架主视示意图;

图4: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支架侧视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架3.定型化钢模板4.轨道5.滚轮6.横向方钢7.竖向方钢8.立杆9.横向水平杆10.纵向水平杆11.扣件12.斜杆13.斜拉杆14.双斜拉杆15.预埋钢筋16.槽钢17、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其作进一步说明。

图中: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包括:包括底座1,支架2,定型化钢模板3,轨道4,所述底座1由若干相互垂直固定设置的横向方钢6和竖向方钢7组成,横向方钢6和竖向方钢7规格为400mm×400mm,厚度为2mm,横向方钢6和竖向方钢7间距为1600mm,所述底座1四角、四边中点及中心位置各焊接有滚轮5,组成3*3的滚轮组,所述支架2由若干相互垂直的立杆8、横向水平杆9和纵向水平杆10组成的立体支架,并通过扣件11固定连接,所述立杆8垂直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立杆(8)焊接在每个横向方钢(6)和竖向方钢(7)交接的位置及每两个交接位置的中间,焊接间距为800mm,高度为5000mm,所述支架还包括由若干斜杆12组成的两斜边,所述斜杆12与所述纵向水平杆10的夹角为20°,使得支架2与排洪沟横截面吻合成倒梯形,所述定型化钢模板3由横向和纵向背楞钢板组成,所述定型化钢模板3由厚度为2mm的横向和纵向背楞钢板组成,所述钢管17的间距为800mm通过钢管17与排洪道坡面的侧壁钢筋焊接,所述定型化钢模板设有斜拉杆13和双斜拉杆14,所述双斜拉杆14设在斜拉杆13上方,所述双斜拉杆14和斜拉杆13的一端分别与斜杆12通过扣件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钢管17通过扣件11扣接,所述轨道4沿排洪道底部纵向设置三条,所述滚轮5置于轨道4内,所述轨道4由预埋钢筋15和槽钢16焊接而成,所述滚轮4可在轨道4内滚动。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未详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公知技术,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架(2),定型化钢模板(3),轨道(4),所述底座(1)由若干相互垂直固定设置的横向方钢(6)和竖向方钢(7)组成,所述底座(1)四角、四边中点及中心位置各焊接有滚轮(5),组成3*3的滚轮组,所述支架(2)由若干相互垂直的立杆(8)、横向水平杆(9)和纵向水平杆(10)组成的立体支架,并通过扣件(11)固定连接,所述立杆(8)垂直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支架(2)还包括由若干斜杆(12)组成的两斜边,使得支架(2)与排洪沟横截面吻合成倒梯形,所述定型化钢模板(3)由横向和纵向背楞钢板组成,通过钢管(17)与排洪道坡面的侧壁钢筋焊接,所述定型化钢模板设有斜拉杆(13)和双斜拉杆(14),所述双斜拉杆(14)设在斜拉杆(13)上方,所述双斜拉杆(14)和斜拉杆(13)的一端分别与斜杆(12)通过扣件(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钢管(17)通过扣件(11)扣接,所述轨道(4)沿排洪道底部纵向设置三条,所述滚轮(5)置于轨道(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方钢(6)和竖向方钢(7)规格为400mm×400mm,厚度为2mm,横向方钢(6)和竖向方钢(7)间距为16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8)焊接在每个横向方钢(6)和竖向方钢(7)交接的位置及每两个交接位置的中间,焊接间距为800mm,高度为5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杆(12)与所述纵向水平杆(10)的夹角为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化钢模板(3)由厚度为2mm的横向和纵向背楞钢板组成,所述钢管(17)的间距为80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式三轨道支架装置,包括底座,支架,定型化钢模板,轨道,所述底座由若干横向方钢和竖向方钢组成,所述底座焊接有滚轮,所述支架由若干相互垂直的立杆、横向水平杆和纵向水平杆组成的立体支架,所述立杆垂直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架还包括由若干斜杆组成的两斜边,所述定型化钢模板由横向和纵向背楞钢板组成,设有斜拉杆和双斜拉杆,所述轨道沿排洪道底部纵向设置三条,所述滚轮置于轨道内,无需大面积的模板安装及拆除,可在底板预埋的槽钢轨道上进行滑移,方便进行下一段的排洪沟侧壁模板施工,利用支架的稳定性进行加固,安全可靠,不会产生涨模、跑模等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刘曲波;丁守明;李中元;潘邦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0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