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66502发布日期:2020-06-26 22:43阅读:1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水利、环境工程、生态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能够削减入湖雨污混合排口的污染负荷。



背景技术:

在湖泊的生态修复工程中,能否确保外源性入湖污染负荷的削减,关系到湖泊生态修复的成功性。针对外源性生活污水排水口、雨水排水口以及雨污混合排水口,携带各类污染物质,如有机物、氮磷营养盐物质等。

针对外源性排水口的治理,开展截污纳管工程是最有效的途径方法,能够源头上控制外源污染物质进入湖泊,但一些湖泊地处城镇核心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城建规划相对落后,管网混乱,湖泊周围又分布大量居民建筑、商业配套等,开展截污、分流工程多不具备场地条件。

由此,针对无法完全截污、分流的排污口,结合环境工程污水好氧处理法与生态学理论知识,发明一种末端雨污混合排口的治理技术方法,在不影响湖泊调蓄等功能的前提下,兼具美化湖泊水面景观的同时,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保证湖泊生态修复成果,将具有潜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在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的同时,兼具有美化湖泊水面景观的功能。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包括排水管,还包括由生态袋隔水墙围成的进水区和水处理通道,还包括由浮岛带围成的出水区,水处理通道沿湖岸布置,进水区与水处理通道一端之间通过第一透水围隔连通,排水管进水端埋设在湖岸内,排水管出水端延伸至进水区内设置的块石铺设区内;沿水处理通道交替设置有砾石床区和植物种植区,水处理通道迎水一侧设置有挺水植物过滤带;水处理通道另一端与出水区连通,出水区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透水围隔,出水区内设置有曝气增氧装置。

如上所述的浮岛带包括内侧浮岛带和外侧浮岛带,第二透水围隔设置在外侧浮岛带的外侧。

如上所述的浮岛带由多个浮岛盘连接而成,浮岛盘下方悬挂有人工水草,浮岛盘上设置有种植槽,种植槽内种植有湿生植物,浮岛带均通过绳索与基础桩绑扎。

如上所述的植物种植区内种植有菖蒲或再力花,种植密度25~30株/m2

如上所述的湿生植物为鸢尾或美人蕉或梭鱼草。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无大型土建内容,施工简单,适用范围较广。

2、维护简单,能够丰富水面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水区的典型断面图。

图中:1-进水区;101-排水管;102-块石铺设区;103-第一透水围隔;104-生态袋隔水墙;2-水处理通道;201-植物种植区;202-砾石床区;203-挺水植物过滤带;3-出水区;301-浮岛带;311-湿生植物;312-基础桩;313-浮岛盘;302-第二透水围隔;303-人工水草;304-曝气增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包括排水管101,还包括由生态袋隔水墙104围成的进水区1和水处理通道2,还包括由浮岛带301围成的出水区3,水处理通道2沿湖岸布置,进水区1与水处理通道2一端之间通过第一透水围隔103连通,排水管101进水端埋设在湖岸内,排水管101出水端延伸至进水区1内设置的块石铺设区102内;

沿水处理通道2交替设置有砾石床区202和植物种植区201,水处理通道2迎水一侧设置有挺水植物过滤带203;

水处理通道2另一端与出水区3连通,出水区3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透水围隔302,出水区3内设置有曝气增氧装置304。

浮岛带301包括内侧浮岛带和外侧浮岛带,第二透水围隔302设置在外侧浮岛带的外侧。

浮岛带301由多个浮岛盘313连接而成,浮岛盘313下方悬挂有人工水草303,浮岛盘313上设置有种植槽,种植槽内种植有湿生植物311,浮岛带301均通过绳索与基础桩312绑扎。

植物种植区201内种植有菖蒲或再力花,种植密度25~30株/m2

湿生植物311为鸢尾或美人蕉或梭鱼草。

生态袋隔水墙104是由多个装有土的生态袋堆叠而成,生态袋规格为0.4m*0.8m,颜色为绿色,堆砌高度和宽度根据湖泊水位数据确定。

进水区1的有效面积≥20m2,块石铺设区102由多个块石堆叠而成,块石粒径大小为≥0.3m,砾石床区202由多个砾石堆叠而成,砾石粒径大小为≥0.1m,第一透水围隔103和第二透水围隔302均采用涂塑布。

植物种植区201内种植的菖蒲或再力花的种植密度为25~30株/m2,种植范围宜根据场地条件(生态沟渠宽度)确定,长度≥10m,宽度≥3m,植物种植区201与砾石床区202间隔≥10m,砾石床区202有效长度≥10m。

浮岛带301的面积≥30m2,人工水草303为碳纤维材质,长度为60cm/条,比表面积≥500m2/g,布设密度≥4条/m2,曝气增氧装置304为扬水式曝气机,充氧功率为750w,落水半径≥2m。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挺水植物过滤带203的吸收、吸附和富集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有效削减径流入湖污染负荷,通过生态袋隔水墙104使得入湖雨污水得以阻隔,避免直接进入受纳水体,为生态化改造处理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

雨污水通过排水管101进入块石铺设区102,块石铺设区102内设置的块石的消能作用致使雨污水中的泥沙沉淀,经过沉淀后的雨污水通过第一透水围隔103对雨污水中的固体垃圾进行拦截。

经过第一透水围隔103拦截固体垃圾后的雨污水进入到水处理通道2,水处理通道2内设置的砾石床区202和植物种植区201交替对雨污水进行处理。砾石床区202通过砾石的生物膜的接触氧化作用,进一步削减污染负荷,植物种植区201通过种植的菖蒲或再力花的拦截和根系吸附作用,进一步削减污染负荷。

随后雨污水进入出水区3,在曝气增氧装置304的快速复氧的作用下,加速了雨污水中污染物的好氧分解,浮岛盘313上种植的鸢尾或美人蕉或梭鱼草的吸附作用以及人工水草303上的生物膜的接触氧化作用,进一步降低入湖雨污水污染负荷,达标后的雨污水穿过第二透水围隔302流至受纳湖泊水体。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包括排水管(1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生态袋隔水墙(104)围成的进水区(1)和水处理通道(2),还包括由浮岛带(301)围成的出水区(3),水处理通道(2)沿湖岸布置,进水区(1)与水处理通道(2)一端之间通过第一透水围隔(103)连通,排水管(101)进水端埋设在湖岸内,排水管(101)出水端延伸至进水区(1)内设置的块石铺设区(102)内;

沿水处理通道(2)交替设置有砾石床区(202)和植物种植区(201),水处理通道(2)迎水一侧设置有挺水植物过滤带(203);

水处理通道(2)另一端与出水区(3)连通,出水区(3)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透水围隔(302),出水区(3)内设置有曝气增氧装置(3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岛带(301)包括内侧浮岛带和外侧浮岛带,第二透水围隔(302)设置在外侧浮岛带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岛带(301)由多个浮岛盘(313)连接而成,浮岛盘(313)下方悬挂有人工水草(303),浮岛盘(313)上设置有种植槽,种植槽内种植有湿生植物(311),浮岛带(301)均通过绳索与基础桩(312)绑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种植区(201)内种植有菖蒲或再力花,种植密度25~30株/m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生植物(311)为鸢尾或美人蕉或梭鱼草。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污排口生态化改造系统,包括排水管,还包括由生态袋隔水墙围成的进水区和水处理通道,还包括由浮岛带围成的出水区,水处理通道沿湖岸布置,进水区与水处理通道一端之间通过第一透水围隔连通,排水管进水端埋设在湖岸内,排水管出水端延伸至进水区内设置的块石铺设区内;沿水处理通道交替设置有砾石床区和植物种植区,水处理通道迎水一侧设置有挺水植物过滤带;水处理通道另一端与出水区连通,出水区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透水围隔,出水区内设置有曝气增氧装置。本实用新型无大型土建内容,施工简单,适用范围较广。维护简单,能够丰富水面景观。

技术研发人员:罗希;刘亮;李亚俊;朱全亮;雷轰;聂梦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2
技术公布日:2020.06.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