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58135发布日期:2020-08-25 18:3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建筑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在一些地方出现的车位一位难求的情况,一些自建房不像小区一样有自己的车位,需要停车门前,当前门前的车位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从而出现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地下建造一个地下室作为地下车库的情况。

但是目前在既有建筑的地下建造地下室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挖空地下的一部分后房屋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撑,房屋的地基就会变得极其不稳固,一旦遇到地震的情况就极其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在既有建筑的地下建造地下室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挖空地下的一部分后房屋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撑,房屋的地基就会变得极其不稳固,一旦遇到地震的情况就极其危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包括:

多个支撑装置;

多个减振装置,多个所述减振装置焊接在多个所述支撑装置的顶部,一个所述减振装置焊接在一个所述支撑装置的顶部;

顶板,所述顶板安装在多个所述减振装置的顶部,所述顶板与地下室的顶部接触;

多个加固杆,多个所述加固杆交叉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装置和所述减振装置之间。

优选的,多个所述支撑装置均包括:

支撑杆;

两个第一安装块,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块焊接在所述支撑杆的左右两侧底部;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焊接在所述支撑杆的底部,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四角均开设有安装孔,四个所述安装孔均贯穿所述安装板的底部;

埋杆,所述埋杆焊接在所述安装板的底部。

优选的,多个所述减振装置均包括:

顶块;

两个第二安装块,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块焊接在所述顶块的左右两侧;

减振仓,所述减振仓套接在所述顶块的底部,所述减振仓的顶部与所述顶块的底部接触;

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所述顶块的底部,所述限位块在所述减振仓的内腔;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焊接在所述限位块的底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在所述减振仓的内腔;

底座,所述底座焊接在所述减振仓的底部,所述底座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底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顶板包括:

板体;

多个减震槽,多个所述减震槽均匀等距开设在所述板体的顶部;

多个第二弹性件,多个所述第二弹性件焊接在所述减震槽的内腔;

多个垫板,多个所述垫板焊接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顶部,所述垫板的顶部与地下室的顶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为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加固地下室,起到抗震减振的作用,埋杆深埋在地下,安装板通过螺栓安装在地面上,通过埋杆和安装板加固支撑杆,通过第一弹性件和顶块的配合、垫板和第二弹性件的配合对地下室进行减振抗震,通过加固杆加固支撑装置和减振装置的结构,有效的稳固地下室的的结构,提高了地下室减振抗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减振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块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块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顶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支撑装置、110支撑杆、120第一安装块、130安装板、140埋杆、200减振装置、210顶块、220第二安装、230减振仓、240限位块、250第一弹性件、260底座、300顶板、310板体、320减震槽、330第二弹性件、340垫板、400加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能够有效的加固地下室,起到抗震减震的作用,请参阅图1,包括支撑装置100、减振装置200、顶板300和加固杆400;

请参阅图1和图2,多个支撑装置100均包括:

支撑杆110;

两个第一安装块120焊接在支撑杆110的左右两侧底部,用于固定加固杆400;

安装板130焊接在支撑杆110的底部,安装板130的顶部四角均开设有安装孔,四个安装孔均贯穿安装板130的底部,通过螺栓将安装板130固定在地面上;

埋杆140焊接在安装板130的底部,深埋在地面以下,起着支撑稳定的作用;

请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多个减振装置200焊接在多个支撑装置100的顶部,一个减振装置200焊接在一个支撑装置100的顶部,多个减振装置200均包括:

顶块210;

两个第二安装块220焊接在顶块210的左右两侧,用于固定加固杆400;

减振仓230套接在顶块210的底部,减振仓230的顶部与顶块210的底部接触;

限位块240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顶块210的底部,限位块240在减振仓230的内腔;

第一弹性件250焊接在限位块240的底部,第一弹性件250在减振仓230的内腔,第一弹性件250为弹簧;

底座260焊接在减振仓230的底部,底座260的顶部与第一弹性件250的底部接触;

请参阅图1和图6,顶板300安装在多个减振装置200的顶部,顶板300与地下室的顶部接触,顶板300包括:

板体310;

多个减震槽320均匀等距开设在板体310的顶部;

多个第二弹性件330焊接在减震槽320的内腔,第二弹性件330为弹簧;

多个垫板340焊接在第二弹性件330的顶部,垫板340的顶部与地下室的顶部接触;

请再次参阅图1,多个加固杆400交叉安装在相邻两个支撑装置100和减振装置200之间,用于加固相邻两个支撑装置100和减振装置200之间的结构强度。

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支撑装置(100);

多个减振装置(200),多个所述减振装置(200)焊接在多个所述支撑装置(100)的顶部,一个所述减振装置(200)焊接在一个所述支撑装置(100)的顶部;

顶板(300),所述顶板(300)安装在多个所述减振装置(200)的顶部,所述顶板(300)与地下室的顶部接触;

多个加固杆(400),多个所述加固杆(400)交叉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装置(100)和所述减振装置(20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装置(100)均包括:

支撑杆(110);

两个第一安装块(120),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块(120)焊接在所述支撑杆(110)的左右两侧底部;

安装板(130),所述安装板(130)焊接在所述支撑杆(110)的底部,所述安装板(130)的顶部四角均开设有安装孔,四个所述安装孔均贯穿所述安装板(130)的底部;

埋杆(140),所述埋杆(140)焊接在所述安装板(130)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减振装置(200)均包括:

顶块(210);

两个第二安装块(220),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块(220)焊接在所述顶块(210)的左右两侧;

减振仓(230),所述减振仓(230)套接在所述顶块(210)的底部,所述减振仓(230)的顶部与所述顶块(210)的底部接触;

限位块(240),所述限位块(240)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所述顶块(210)的底部,所述限位块(240)在所述减振仓(230)的内腔;

第一弹性件(250),所述第一弹性件(250)焊接在所述限位块(240)的底部,所述第一弹性件(250)在所述减振仓(230)的内腔;

底座(260),所述底座(260)焊接在所述减振仓(230)的底部,所述底座(260)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250)的底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300)包括:

板体(310);

多个减震槽(320),多个所述减震槽(320)均匀等距开设在所述板体(310)的顶部;

多个第二弹性件(330),多个所述第二弹性件(330)焊接在所述减震槽(320)的内腔;

多个垫板(340),多个所述垫板(340)焊接在所述第二弹性件(330)的顶部,所述垫板(340)的顶部与地下室的顶部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固定建筑物技术领域的一种地下室抗震加固建筑结构,包括:多个支撑装置;多个减振装置,多个所述减振装置焊接在多个所述支撑装置的顶部,一个所述减振装置焊接在一个所述支撑装置的顶部;顶板,所述顶板安装在多个所述减振装置的顶部,所述顶部与地下室的顶部接触,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加固地下室,起到抗震减振的作用,埋杆深埋在地下,安装板通过螺栓安装在地面上,通过埋杆和安装板加固支撑杆,通过第一弹性件和顶块的配合、垫板和第二弹性件的配合对地下室进行减振抗震,通过加固杆加固支撑装置和减振装置的结构,有效的稳固地下室的的结构,提高了地下室减振抗震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但敏;季晓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9.30
技术公布日:2020.08.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