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洪排水渠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4850发布日期:2020-06-23 23:00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泄洪排水渠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泄洪设置领域,尤其是一种泄洪排水渠道结构。



背景技术:

就高山峡谷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泄洪枢纽布置通常是在引水发电系统以外地域单独布置,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确保泄洪建筑物与引水发电建筑物互不干扰,空间布置和结构设计及其开挖支护处理都要简单。但是,这样的布置方式却会大幅度增加工程永久征地面积,并增加开挖支护量,不利于工程集约化设计,也不利于减少投资。尤其是在集约化施工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设计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最大限度减少土地征用,巧妙而合理的利用引水发电系统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进行泄洪建筑物布置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泄洪槽,以及沿水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取水口、厂房和尾水渠,取水口通过泄洪槽以及下穿厂房段与尾水渠连通,其中,所述下穿厂房段设置于厂房下方。

进一步的是,包括设置于取水口和厂房之间的引水压力钢管,所述泄洪槽与引水压力钢管之间为互相平行布置。

进一步的是,泄洪槽通过进水口与取水口连通,泄洪槽通过出水口与下穿厂房段连通,其中,进水口的所在位置高于出水口的所在位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泄洪槽的内壁底面为斜坡结构。

进一步的是,引水压力钢管的进水口与泄洪槽的进水口为相邻布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泄洪槽在沿水流方向上均为等宽设置。

进一步的是,泄洪槽内壁底部的坡度范围为15°~25°。

进一步的是,泄洪槽的进水口为封闭结构。

进一步的是,下穿厂房段为封闭结构。

进一步的是,泄洪槽中,除去进水口外,其余的部分均为明渠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实际使用时,取水口处的水流可以十分便捷顺畅的通过泄洪槽以及下穿厂房段流动到尾水渠。其中,由于穿厂房段设置于厂房下方,这就充分利用了引水发电系统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从而再也无需如传统设计一样的在引水发电系统以外地域单独布置,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工程永久征地面积,降低了开挖支护量,十分有利于工程集约化以及减少工程投资。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中小型水电工程引水泄洪系统建筑物布置设计之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泄洪槽机构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尾水渠1、厂房2、下穿厂房段21、泄洪槽3、进水口31、出水口32、引水压力钢管4、取水口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泄洪槽3,以及沿水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取水口5、厂房2和尾水渠1,取水口5通过泄洪槽3以及下穿厂房段21与尾水渠1连通,其中,所述下穿厂房段21设置于厂房2下方。

传统的泄洪枢纽布置,通常是在引水发电系统以外地域单独布置,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确保泄洪建筑物与引水发电建筑物互不干扰,空间布置和结构设计及其开挖支护处理都要简单。但是,这样的布置方式却会大幅度增加工程永久征地面积,并增加开挖支护量,不利于工程集约化设计,也不利于减少投资。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缺陷,巧妙的利用了引水发电系统建筑物之间的空间来进行泄洪建筑物布置,其中,首先通过泄洪槽3以及下穿厂房段21与尾水渠1连通,保证正常的排水需要。其次,下穿厂房段21设置于厂房2下方,从而充分的利用厂房2下方的空间。这样的改进就无需如传统设计一样的在引水发电系统以外地域单独布置,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工程永久征地面积,降低了开挖支护量。结合实际经验,一般优选所述泄洪槽3在沿水流方向上均为等宽设置。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结构布置,可以选择这样的方案:包括设置于取水口5和厂房2之间的引水压力钢管4,所述泄洪槽3与引水压力钢管4之间为互相平行布置。如图2所示,这样的结构布置让泄洪槽3占用的空间尽可能的小,同时,在实际设置泄洪槽3时,也不会与引水压力钢管4产生干涉,让整个布置空间更为整齐。

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排水效果,可以选择这样的方案:泄洪槽3通过进水口31与取水口5连通,泄洪槽3通过出水口32与下穿厂房段21连通,其中,进水口31的所在位置高于出水口32的所在位置。优选的,所述泄洪槽3的内壁底面可以选择为斜坡结构。就实际操作而言,优选泄洪槽3内壁底部的坡度范围为15°~25°。

为了优化布置,进一步利用好空间,可以选择这样的方案:引水压力钢管4的进水口与泄洪槽3的进水口31为相邻布置。这样的方案可以进一步的优化排水效果,从而提高排水效率。

考虑到泄洪时的安全性、噪音控制等因素,优选这样的方案:泄洪槽3的进水口31为封闭结构。与此同时,基于同样的构思,优选下穿厂房段21为封闭结构。

另外,由于泄洪槽3的全程的封闭会增加施工的成本,在保证上述密封结构的区段之外,对于泄洪槽3中,除去进水口31外,其余的部分选择为明渠结构也可以满足实际的施工和使用需求。



技术特征:

1.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泄洪槽(3),以及沿水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取水口(5)、厂房(2)和尾水渠(1),取水口(5)通过泄洪槽(3)以及下穿厂房段(21)与尾水渠(1)连通,其中,所述下穿厂房段(21)设置于厂房(2)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取水口(5)和厂房(2)之间的引水压力钢管(4),所述泄洪槽(3)与引水压力钢管(4)之间为互相平行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泄洪槽(3)通过进水口(31)与取水口(5)连通,泄洪槽(3)通过出水口(32)与下穿厂房段(21)连通,其中,进水口(31)的所在位置高于出水口(32)的所在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洪槽(3)的内壁底面为斜坡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引水压力钢管(4)的进水口与泄洪槽(3)的进水口(31)为相邻布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洪槽(3)在沿水流方向上均为等宽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泄洪槽(3)内壁底部的坡度范围为15°~25°。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泄洪槽(3)的进水口(31)为封闭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下穿厂房段(21)为封闭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泄洪槽(3)中,除去进水口(31)外,其余的部分均为明渠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泄洪设置领域,尤其是一种最大限度减少土地征用,巧妙而合理的利用引水发电系统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进行泄洪建筑物布置的泄洪排水渠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泄洪槽,以及沿水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取水口、厂房和尾水渠,取水口通过泄洪槽以及下穿厂房段与尾水渠连通,其中,所述下穿厂房段设置于厂房下方。由于穿厂房段设置于厂房下方,这就充分利用了引水发电系统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从而再也无需如传统设计一样的在引水发电系统以外地域单独布置,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工程永久征地面积,降低了开挖支护量,十分有利于工程集约化以及减少工程投资。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中小型水电工程引水泄洪系统建筑物布置设计之中。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杨兴义;祖威;莫如军;祝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1
技术公布日:2020.06.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