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沉式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92290发布日期:2020-08-18 18:06阅读:1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沉式井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盖,尤其涉及一种下沉式井盖。



背景技术:

传统道路井盖通常是普通铸铁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的,将这类型井盖用于砂石、沥青路面时,由于井盖与路面材料不同,变形不一致,存在跳车缺陷,用于草地、花池登出,与路面材料部不一致,影响了景观的和谐。隐形井盖的出现解决了传统井盖与环境兼容问题,其通过在井盖表面填充不同的材料,使整个井盖百分之九十五的面积和周围环境相同,达到隐形的目的。但现有的隐形井盖没有使填充材料与盖体有效结合,井盖内填充的材料与井盖结合不紧,重型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会很容易造成材料脱层,导致该隐形井盖需要频繁修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沉式井盖。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下沉式井盖,其包括嵌设于井盖支座内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沉槽,第一沉槽的面积略小于盖板的上表面,第一沉槽的上边沿与上表面边沿之间设置有井盖标识区;第一沉槽的底部开设有数个第二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内填充有路基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沉槽纵横交错但互不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为圆形,所述第二沉槽围绕盖板中心呈辐射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沉槽底部中心还开设有一个第二沉槽。

进一步地,所述呈辐射对称的相邻的第二沉槽之间开设有扇环状的第二沉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沉槽内嵌套开设第二沉槽并同时填充路基材料,第二沉槽的侧壁形成盖板的肋梁,通过调整槽体尺寸可以满足不同车辆荷载,在实现与路面环境一致的“隐形”功能的同时,沉槽内填充的路基材料与盖体牢固咬合,不易脱层,承载力足以满足重型车辆稳定行驶的需求,无需频繁修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述下沉式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下沉式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下沉式井盖,其包括嵌设于井盖支座内的盖板1,所述盖板1为圆形,盖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沉槽11,第一沉槽11的面积略小于盖板1的上表面的面积,所述第一沉槽11的上边沿与上表面的边沿之间设置有井盖标识区12,第一沉槽11的底部111开设有数个第二沉槽(13、14、15),其中第二沉槽13自第一沉槽的底部中心向第一沉槽的侧壁112呈辐射对称,第二沉槽14位于第一沉槽11底部中心,第二沉槽15为扇环状且设置于相邻的程辐射对称的第二沉槽13之间,所述第一沉槽11和第二沉槽(13、14、15)内均填充有路基材料。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一种下沉式井盖,所述盖板10为方形,所述盖板10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沉槽101,所述第一沉槽101的上边沿与上表面的边沿之间设置有井盖标识区102,第一沉槽101的底部开设有数个第二沉槽103,所述第二沉槽103纵横交错但互不相通。

本实用新型第一沉槽、第二沉槽的数量、每个沉槽的大小、深度可根据安装地点的车况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车辆荷载;所述井盖表面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常规结构;所述井盖支座与盖板可以为铰接固定或其他常规连接结构,在此不做赘述;盖板的纵向剖面形状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便于开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下沉式井盖,其包括嵌设于井盖支座内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沉槽,第一沉槽的面积略小于盖板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槽的上边沿与上表面边沿之间设置有井盖标识区,第一沉槽的底部开设有数个第二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内填充有路基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沉式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槽纵横交错但互不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沉式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圆形,所述第二沉槽围绕盖板中心呈辐射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沉式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呈辐射对称的相邻的第二沉槽之间开设有扇环状的第二沉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沉式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槽底部中心还开设有一个第二沉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沉式井盖,其包括嵌设于井盖支座内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沉槽,第一沉槽的面积略小于盖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沉槽的上边沿与上表面边沿之间设置有井盖标识区,第一沉槽的底部开设有数个第二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内填充有路基材料。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沉槽内嵌套开设第二沉槽并同时填充路基材料,第二沉槽的侧壁形成盖板的肋梁,通过调整槽体尺寸可以满足不同车辆荷载,在实现与路面环境一致的“隐形”功能的同时,沉槽内填充的路基材料与盖体牢固咬合,不易脱层,承载力足以满足重型车辆稳定行驶的需求,无需频繁修复。

技术研发人员:颜呈忠;李再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颜呈忠
技术研发日:2019.11.12
技术公布日:2020.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