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89821发布日期:2021-07-23 21:00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领域,涉及地下水导流及排水孔封堵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当混凝土构件处于较丰富的地下水附近时,需要进行局部有效降水排水;否则,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浇筑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不仅会降低混凝土构件的自防水能力,影响建筑功能的正常使用,甚至还影响混凝土构件的结构安全。

现有技术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措施很少,且效果欠佳。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应用于地下水较丰富处的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实现前期导流排水降水、后期有效止水封堵的目的,从而减小地下水对混凝土凝固的影响,提高混凝土构件自防水能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包括:

混凝土构件、混凝土防水垫层、导流管、止回阀和牵引杆。

其中:

所述混凝土防水垫层设置在混凝土构件的底部。

所述导流管穿过混凝土构件和混凝土防水垫层,且顶端伸出所述混凝土构件的上端浇筑面,底端伸出所述混凝土防水垫层的底部并插入地下水汇流处。

所述止回阀设置在导流管的内侧底部,且可活动向下开启。

所述牵引杆穿过导流管与止回阀连接,用于控制止回阀的开启和闭合。

具体地,上述导流管可为直径为1-4cm的金属管,其大小、布设点位和布设数量根据地下水水量决定;上述止回阀的结构与本领域常见的止水阀结构类似,包括一个可活动的止水舌;上述牵引杆与止回阀的止水舌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还包括,过滤网头和/或砂石反滤包。

具体地,所述过滤网头设置在导流管的底端,用于防止杂物进入导流管内堵塞止回阀。

具体地,所述砂石反滤包设置在导流管底端的地下水汇流处,且外侧包裹土工布,该砂石反滤包的设置数量和设置深度根据地下水的深度和水量确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还包括,穿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侧且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构件内的止水环。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还包括,管内混凝土。

具体地,所述管内混凝土为待混凝土构件凝固将止回阀关闭并排空导流管内积水后浇筑在导流管内侧的膨胀混凝土。

再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还包括,堵头和/或二次浇筑混凝土块。

具体地,所述堵头设置在导流管的顶端端口。

具体地,所述二次浇筑混凝土块设置在混凝土构件的顶部与导流管的顶端的下凹状交接处,用于将混凝土构件和导流管的顶端浇筑为一体,所述导流管的顶端伸出所述下凹状交接处且低于所述二次浇筑混凝土块的顶部。

详细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管的顶端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堵头与导流管的顶端端口螺纹连接。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1)根据待浇筑混凝土处地下水水量,在地下水汇流处布设内侧底部带有止回阀的导流管,所述止回阀可活动向下开启,且与穿过导流管的牵引杆连接;

(2)在布设导流管处铺设混凝土防水垫层并浇筑混凝土构件;

(3)在混凝土构件浇筑前和初凝期,操控牵引杆开启止回阀,通过导流管抽排地下水,减少地下水对混凝土构件凝固的影响;

(4)在混凝土构件凝固后,操控牵引杆关闭止回阀,抽排导流管内的地下水后,在导流管内浇筑膨胀混凝土。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2)中,在浇筑混凝土构件时,将混凝土构件的顶部与导流管的顶端的交接处设置为下凹结构,且导流管的顶端设置在所述下凹结构内;

在步骤(4)中,待导流管内侧膨胀混凝土凝固后,切除牵引杆的伸出部分,用堵头封堵所述导流管的顶端后,在混凝土构件的顶部与导流管的顶端的交接处浇筑膨胀混凝土。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堵头与导流管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1)中,在地下水汇流处设置若干外侧包裹土工布的砂石反滤包,将所述导流管的底端插设在砂石反滤包之间。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1)中,在所述导流管的底端设置过滤网头。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1)中,在所述导流管的外侧设置止水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通过有效排水降水,可降低地下水对混凝土浇筑及凝固的影响,且后期可进行有效封堵,提高混凝土构件自防水能力;

(2)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操作简单,施工方便,施工成本低廉,可有效解决工程设计及施工领域的此类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混凝土构件1,二次浇筑混凝土块101,混凝土防水垫层2,导流管3,管内混凝土301,止回阀4,牵引杆5,过滤网头6,砂石反滤包7,止水环8,堵头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止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基于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无特殊说明,所有原料和组件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市售产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未具体指明,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混凝土构件1、混凝土防水垫层2、导流管3、止回阀4和牵引杆5。

其中:

在所述混凝土构件1的底部设置有混凝土防水垫层2;导流管3同时穿过所述混凝土构件1和混凝土防水垫层2,导流管3的顶端伸出所述混凝土构件1的上端浇筑面,且底端伸出所述混凝土防水垫层2的底部并插入地下水汇流处;所述止回阀4设置在导流管3的内侧底部,且可活动向下开启;所述牵引杆5从导流管3的上端伸入导流管3内与止回阀4连接,用于控制止回阀4的开启和闭合。

具体地,导流管3可为直径为1-4cm的金属管,其大小、布设点位和布设数量根据地下水水量决定。

具体地,所用的止回阀4的结构与本领域常用的止回阀相同,其包括一个可活动的止水舌,该止水舌与牵引杆5连接。

具体地,牵引杆5可以为直径5mm左右的钢丝。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导流管3的底端的过滤网头6和/或设置在导流管底端的地下水汇流处且外侧包裹土工布的砂石反滤包7。

具体地,设置过滤网头6是为了防止杂物进入导流管3内堵塞止回阀4。

具体地,砂石反滤包的设置数量和设置深度根据地下水的深度和水量确定。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还包括穿设在所述导流管3的外侧且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构件1内的止水环8。

此外,该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还包括,待混凝土构件1凝固后将止回阀4关闭并排空导流管3内积水后,将膨胀混凝土浇筑在导流管3内侧所形成的管内混凝土301。

再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混凝土构件1的顶部与导流管3的顶端的交接处设计为下凹状,具体可以设计为横截面为矩形的下凹状,则导流管3的顶端伸出所述下凹状交接处且低于混凝土构件1的顶部,在这种情况下,该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导流管3的顶端端口的堵头9和二次浇筑混凝土块101,二次浇筑混凝土块101设置在混凝土构件1的顶部与导流管3的顶端的下凹状交接处,用于将混凝土构件1和导流管3的顶端浇筑为一体,且最终的混凝土构件1的顶部与二次浇筑混凝土块101的顶部在一个水平面。

详细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带外螺纹的堵头9与顶端开设有内螺纹的导流管3的端口螺纹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待浇筑混凝土处的地下水水量,在地下水汇流处布设内侧底部带有止回阀4的导流管3,所述止回阀4可活动向下开启,且与穿过导流管3的牵引杆5连接;

s2、在布设导流管3处铺设混凝土防水垫层2,随后浇筑混凝土构件1;

s3、在混凝土构件1浇筑前和初凝期,操控牵引杆5开启止回阀4,通过导流管3抽排地下水,减少地下水对混凝土构件1凝固的影响;

s4、在混凝土构件凝固后,操控牵引杆5关闭止回阀4,抽排导流管3内的地下水后,在导流管3内浇筑膨胀混凝土。

在上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中,在步骤s2中,在浇筑混凝土构件1时,将混凝土构件1的顶部与导流管3的顶端的交接处设置为下凹结构,并将导流管3的顶端设置在该下凹结构内;随后,在步骤s4中,待导流管3内侧的膨胀混凝土凝固后,切除牵引杆5的伸出部分,用堵头9封堵所述导流管3的顶端后,在混凝土构件1的顶部与导流管3的顶端的交接处浇筑膨胀混凝土。

具体地,该堵头9与导流管3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

在上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地下水导流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中,在步骤s1中,在地下水汇流处设置若干外侧包裹土工布的砂石反滤包7,将所述导流管3的底端插设在砂石反滤包7之间;在所述导流管3的底端设置过滤网头6;还可在所述导流管3的外侧设置止水环8。

最后,本发明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