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2472发布日期:2021-11-22 20:35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路桥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钢管柱直接固定在钢管桩上,钢管柱集中载荷直线性传递至下方相对应的钢管桩上,因此易导致下部钢管桩发生不均匀沉降,影响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能够将上部钢管柱的集中载荷均匀分散至下部的钢管桩,避免因下部钢管桩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钢管柱下沉。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加强部的转换梁本体;上连接板,固接在所述加强部上方,用于连接钢管柱;下连接板,与所述上连接板相对应的固接在所述加强部下方,用于连接钢管桩,所述钢管桩与所述钢管柱同轴。
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通过在钢管柱与钢管桩之间增设转换梁本体,可将上部钢管柱传递的集中载荷平均分散到布置在地基中的下部各钢管桩,使各钢管桩共同受力,从而避免了因钢管桩不均匀沉降导致的钢管柱下沉。
7.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8.进一步地,所述加强部沿所述转换梁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
9.进一步地,所述加强部为焊接在所述转换梁本体上的加强板。
10.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板焊接在所述转换梁本体的上表面。
11.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钢管柱之间焊接上加劲板。
12.进一步地,所述上加劲板均布在所述钢管柱的外周。
13.进一步地,所述下连接板焊接在所述转换梁本体的下表面。
14.进一步地,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钢管桩之间焊接下加劲板。
15.进一步地,所述下加劲板均布在所述钢管桩的外周。
附图说明
16.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7.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19.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1、转换梁本体;
22.11、加强板;
23.12、下连接板;121、下加劲板;
24.13、上连接板;131、上加劲板;
25.2、钢管桩;
26.3、钢管柱。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
29.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包括转换梁本体1、下连接板12和上连接板13。
30.其中,转换梁本体1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加强部。
31.具体地,加强板11沿转换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的布置,并形成上述的加强部。
32.作为一例,转换梁本体1采用h型钢,加强板11焊接在转换梁本体1的凹槽内,每三个加强板11为一组,在转换梁本体1的前后两侧凹槽对应焊接一组加强板11,相对应的两组加强板11共同形成上述的加强部。
33.加强板11垂直于转换梁本体1的延伸方向布置,且每组中的三个加强板11等间隔分布。
34.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板13焊接在转换梁本体1的上表面,且位于上述加强部的上方。
35.上连接板13与钢管柱3之间焊接上加劲板131。
36.作为一例,上加劲板131均布在钢管柱3的外周。
37.在本实施例中,下连接板12焊接在转换梁本体1的下表面,且位于上述加强部的下方。
38.下连接板12与钢管桩2之间焊接下加劲板121。
39.作为一例,下加劲板121均布在钢管桩2的外周。
40.在本实施例中,钢管桩2与钢管柱3保持同轴设置。
4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在使用时,首先通过振动锤将钢管桩2夯入地基,其次在钢管桩2的顶部焊接下连接板12,并调整各钢管桩2的顶面在同一水平面,保证各下连接板12位于同一水平面,然后在钢管桩2与下连接板12之间焊接下加劲板121,以增强下连接板12的刚度,保证下连接板12连接的可靠性;再利用吊车将转换梁本体1水平放置在各下连接板12上,接缝处采用满焊进行焊接;再然后根据测量点确定各钢
管柱3的位置,将上连接板13焊接在钢管柱3的中心点位置;然后用吊车吊起将钢管柱3垂直焊接在上连接板13,焊接完成后,最后在钢管柱3与上连接板13之间焊接上加劲板131,以加强上连接板13的刚度,最终需保证钢管桩2与钢管柱3同轴。
4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通过在钢管柱与钢管桩之间增设转换梁本体,可视为在各钢管桩顶部设置了一个条状的扩大基础,可将上部钢管柱传递的集中载荷平均分散到布置在地基中的下部各钢管桩,使各钢管桩共同受力,从而避免了因钢管桩不均匀沉降导致的钢管柱下沉。
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梁装置可视为钢管柱的施工平台,可以为钢管柱提供平整的受力基础,保证钢管柱安装的垂直度;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梁装置不仅适用于填土地基场地的支架搭设,还适用于其他软弱地基场地的支架搭设。
4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代和变型。


技术特征:
1.一种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加强部的转换梁本体;上连接板,固接在所述加强部上方,用于连接钢管柱;下连接板,与所述上连接板相对应的固接在所述加强部下方,用于连接钢管桩,所述钢管桩与所述钢管柱同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沿所述转换梁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为焊接在所述转换梁本体上的加强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焊接在所述转换梁本体的上表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钢管柱之间焊接上加劲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劲板均布在所述钢管柱的外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焊接在所述转换梁本体的下表面。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钢管桩之间焊接下加劲板。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劲板均布在所述钢管桩的外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分散钢管桩集中载荷的转换梁装置,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加强部的转换梁本体;上连接板,固接在所述加强部上方,用于连接钢管柱;下连接板,与所述上连接板相对应的固接在所述加强部下方,用于连接钢管桩,所述钢管桩与所述钢管柱同轴。通过在钢管柱与钢管桩之间增设转换梁本体,可将上部钢管柱传递的集中载荷平均分散到布置在地基中的下部各钢管桩,使各钢管桩共同受力,从而避免了因钢管桩不均匀沉降导致的钢管柱下沉。沉。沉。


技术研发人员:赖炳增 曹英鑫 郑荔武 修文虎 龙威 许春珲 罗文亮 李新明 张海洋 湛增光 龙庆 艾港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1
技术公布日:2021/11/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