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28188发布日期:2022-01-29 16:0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生态护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2.城市河道往往被渠道化从而导致河床平坦,河提生硬,景观灰暗单调,陆生和水生两大生态系统的交流被人为的隔开了,使得原本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河岸带物种急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改变河道这种硬质护坡方式,在实现对河岸进行防护的同时,为河岸带植被生长, 鱼虾等的栖息提供方便;实现河水与河岸的横向交流,是河岸防护的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兼顾生态修复的河岸防护技术称为河岸生态护坡。
3.目前的生态护坡结构,在使用安装时,由于生态护坡类型结构形式单一,与坡面之间的连接性较差,稳定性差,加固效果较弱,从而影响整个护坡的使用寿命。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生态护坡结构单一,连接性较差,导致整体稳定性较差,影响其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护坡结构单一、连接性与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
6.本申请提供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侧端设置有砖体,所述砖体的上端设置有凹槽,所述砖体的侧端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砖体的下端设置有一号地插,所述连接块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连接块的侧端设置有二号地插,所述砖体的侧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坡体的侧端设置有防护条。
8.可选的,所述砖体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凹槽嵌于砖体的上端外表面,所述连接块与砖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
9.可选的,所述一号地插与砖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一号地插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安装孔贯穿于连接块的上端外表面,所述安装孔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
10.可选的,所述二号地插与连接块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二号地插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排水口贯穿于砖体的侧端外表面,所述排水口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排水口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
11.可选的,所述过滤网与排水口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防护条与坡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条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称排布,所述坡体的侧端设置有进水管。
12.可选的,所述进水管固定安装于坡体的侧端外表面,所述进水管的侧端设置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与进水管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循环水泵的上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活动安装于循环水泵的上端外表面。
1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4.1.通过在砖体下端设置有一号地插,与另一个砖体上连接块上的安装孔相配合,增强砖体与砖体之间的连接性,通过设置有二号地插,增强砖体与坡体之间的连接性,提高护坡整体的稳定性;
15.2.通过设置有进水管与出水管,通过使用循环水泵,将底部水抽向顶部,使其对整个护坡植被进行灌溉,通过设置有排水口,将顶部多余水排出,通过设置有过滤网,避免上端土壤流失,提高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砖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的放大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坡体;2、砖体;3、凹槽;4、连接块;5、一号地插;6、安装孔;7、二号地插;8、排水口;9、防护条;10、进水管;11、循环水泵;12、出水管;13、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实施例:
2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参照图1和图2,包括坡体1,坡体1的侧端设置有砖体2,砖体2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砖体2的上端设置有凹槽3,凹槽3嵌于砖体2的上端外表面。砖体2的侧端设置有连接块4,连接块4与砖体2之间为固定连接。连接块4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通过在砖体2上端设置有凹槽3,便于放置土壤与植被。坡体1的侧端设置有进水管10。进水管10与坡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进水管10的侧端设置有循环水泵11,循环水泵11与进水管10之间为活动连接。通过循环水泵11,将底部水抽向顶部,使整个生态护坡上的植被都能被灌溉,提高植被的存活率。循环水泵11的上端设置有出水管12,出水管12活动安装于循环水泵11的上端外表面。
24.参照图1,砖体2的下端设置有一号地插5。一号地插5与砖体2之间为固定连接,一号地插5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连接块4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孔6,安装孔6贯穿于连接块4的上端外表面,安装孔6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通过砖体2下端的一号地插5,与另一个砖体2上连接块4上的安装孔6相配合,增强砖体2与砖体2之间的连接性。
25.参照图3和图4,连接块4的侧端设置有二号地插7,二号地插7与连接块4之间为固定连接。二号地插7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通过设置有二号地插7,增强砖体2与坡体1之间的连接性,提高护坡整体的稳定性。
26.参照图4,砖体2的侧端设置有排水口8,排水口8贯穿于砖体2的侧端外表面。排水口8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通过设置有排水口8,将顶部多余水排出,提高使用效果。排水口8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13。过滤网13与排水口8之间为固定连接。过滤网13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通过设置有过滤网13,可以有效的减少土壤流失,避免上层土壤随着水往下流等情况。
27.参照图1和图4,坡体1的侧端设置有防护条9。防护条9与坡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防护条9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称排布。通过设置有防护条9,对砖体2侧端进行防护,具有保护作用。
28.本申请实施例一的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29.在护坡进行安装使用时,通过将砖体2呈阵列排布安装在坡体1上,通过砖体2下端的一号地插5,与另一个砖体2上连接块4上的安装孔6相配合,进行安装,增强砖体2与砖体2之间的连接性,通过连接块4侧端的二号地插7,与坡体1进行安装,增强砖体2与坡体1之间的连接性,提高护坡整体的稳定性,通过两侧的防护条9对砖体2进行限位保护,增强砖体2使用的稳定性,通过使用循环水泵11,由进水管10将底部水通过出水管12抽向顶部,使整个生态护坡上的植被都能被灌溉,提高植被的存活率,通过砖体2侧端的排水口8,将顶部多余水排出,提高使用效果,通过排水口8内部设置有过滤网13,可以有效的减少土壤流失,避免上层土壤随着水往下流等情况。
30.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包括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1)的侧端设置有砖体(2),所述砖体(2)的有上端开设有凹槽(3),所述砖体(2)的侧端设置有连接块(4),所述砖体(2)的下端设置有一号地插(5),所述连接块(4)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孔(6),所述连接块(4)的侧端设置有二号地插(7),所述砖体(2)的侧端设置有排水口(8),所述坡体(1)的侧端设置有防护条(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2)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凹槽(3)嵌于砖体(2)的上端外表面,所述连接块(4)与砖体(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4)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地插(5)与砖体(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一号地插(5)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安装孔(6)贯穿于连接块(4)的上端外表面,所述安装孔(6)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地插(7)与连接块(4)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二号地插(7)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排水口(8)贯穿于砖体(2)的侧端外表面,所述排水口(8)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排水口(8)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1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13)与排水口(8)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13)的数量为若干,且呈阵列排布,所述防护条(9)与坡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条(9)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称排布,所述坡体(1)的侧端设置有进水管(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0)固定安装于坡体(1)的侧端外表面,所述进水管(10)的侧端设置有循环水泵(11),所述循环水泵(11)与进水管(10)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循环水泵(11)的上端设置有出水管(12),所述出水管(12)活动安装于循环水泵(11)的上端外表面。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涉及生态护坡技术领域,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侧端设置有砖体,所述砖体的上端设置有凹槽,所述砖体的侧端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砖体的下端设置有一号地插,所述连接块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连接块的侧端设置有二号地插,所述砖体的侧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坡体的侧端设置有防护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增强砖体之间的连接性,提高整体的稳定性,使水可以循环流动,降低水土流失,提高使用效果。提高使用效果。提高使用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钱天寿 于海 陈涛 李宏鸣 姚小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1
技术公布日:2022/1/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