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4297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下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的是下水地漏,特别是应用于厨房、洗浴场所等地面使用的下水地漏。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一种是地面用的下水地漏,另种是水池用的下水器。不论是水池用的下水器还是地面使用的下水地漏,都要需有过虑功能和防上返异味功能。
[0003]现有技术中水池用下水器和地面上使用的下水地漏有很多种,特别是地面上使用的下水地漏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结构构成,结构各异,特点有所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下水地漏的下水能力受过滤盖网眼大小的影响很大,过滤盖网眼大,虽然相对提高了下水能力,但是,过滤网盖眼还是容易被完全堵塞,失去下水能力,使用地面快速产生积水。而且为加速排水,取下过滤盖时,异物可直接掉入下水管道内,容易造成下水管堵塞。
[0004]另外,现有技术地面使用的下水地漏和水池用的下水器完全是独立使用,相互不关联,水池用的下水器走自己的下水管,装修、施工上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可提高防堵能力,排水效果好,可与水池下道并用,以提高水池下水速度,方便下水池下水管道施工安置的地面下水地漏,特别是应用于厨房、洗浴场所等地面使用的下水地漏。
[0006]本发明由滤网座1、滤网盖2、接管套3、地漏座4、水封套5、滤渣环拦6构成。
[0007]滤网座I包括有外缘11、止口台12、下水口 13,滤网盖2安置在止口台12上。
[0008]在滤网盖2的上表面上均匀分布设有四方形或长方形凸起平面21,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构成纵横的第一级排水槽,在每个凸起平面21上对称开设有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构成纵横的第二级排水槽,在被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分隔成的四个小凸起平面体21a、21b、21c、21d上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二个十字形凹槽或米字形凹槽24构成纵横的第三级排水槽;凸起平面21上开设的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的宽度和深度大于四个小凸起平面21a、21b、21c、21d上开设的第二个十字形凹槽或米字形凹槽24的宽度和深度,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的宽度和深度大于凸起平面21上开设的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的宽度和深度,在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上分布开设排水孔25。
[0009]滤网座I外缘11上均匀分布有与滤网盖2上部结构形状相同的凸起平面21’和凹槽20’、23’、24’结构,使滤网座I外缘11的上表面与滤网盖2的上表面形成一致结构形状。
[0010]接管套3由筒体31和分布在筒体31侧壁上的管接口 32构成,接管套3设置在地漏座4上端并与地漏座4上端一体连接。
[0011 ] 地漏座4包括有筒体41、筒体41上端的外沿40、筒体41底部中心的下水管套42,在下水管套42上部的外环面上设有台阶43。
[0012]在水封套5的上端中部设有提手51,在水封套5的内环面上分布设有支撑筋板52,水封套5通过其内环面上的支撑筋板52与地漏座4下水管套42上部外环面上的台阶43配合,将水封套5安放在地漏座4的下水管套42上,水封套5与地漏座4下水管套42配合形成S形水密封弯道。
[0013]滤渣拦6由环圈61和均匀分布连接在环圈61上的筋条62构成,筋条62的下端与水封套5的外边缘止口配合安装,形成位于水封套5的过滤栏。
[0014]本发明下水地漏防堵能力强,排水效果好,当杂物淤积在滤网盖2上时,杂物受滤网盖2的外表面支撑只能对滤网盖2表面上最浅的第三级排水凹槽24产生封挡作用,杂物外部的水,可以通过第二级排水凹槽23和第一级排水凹槽20流动进入排水孔25。特别是当地砖采用与滤网盖2的上表面结构形状一致的地砖时,地面上的水就可以通过滤网盖2上的第二级排水凹槽23和第一级排水凹槽20流动进入排水孔25,有效进行排水,防止地面产生积水,提高防滑地面效果。
[0015]本发明地面下水地漏由于设有接管套3可与水池下水管并联使用,省去水池下水管与下水主管连接不方便的问题,方便水池下水管施工安装。同时由于本水地漏中设有滤渣拦6可适当放大水池下水口的滤网眼的大小,下速排水,方便使用。
[0016]本发明特别应用于厨房、洗浴场所等地面使用。当取下滤网盖2时,由于水地漏中还有滤渣拦6,可有效防止异物可直接掉入下水管道内,造成下水管堵塞。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滤网盖2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的剖视图。
[0020]图4是图3的俯视图。
[0021]图5是图4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发明由滤网座1、滤网盖2、接管套3、地漏座4、水封套5、滤渣环拦6构成。
[0023]滤网座I包括有外缘11、止口台12、下水口 13,滤网盖2安置在止口台12上。
[0024]在滤网盖2的上表面上均匀分布设有四方形或长方形凸起平面21,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构成纵横的第一级排水槽,在每个凸起平面21上对称开设有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构成纵横的第二级排水槽,在被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分隔成的四个小凸起平面体21a、21b、21c、21d上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二个十字形凹槽或米字形凹槽24构成纵横的第三级排水槽;凸起平面21上开设的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的宽度和深度大于四个小凸起平面21a、21b、21c、21d上开设的第二个十字形凹槽或米字形凹槽24的宽度和深度,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的宽度和深度大于凸起平面21上开设的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的宽度和深度,在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上分布开设排水孔25。
[0025]滤网座I外缘11上均匀分布有与滤网盖2上部结构形状相同的凸起平面21’和凹槽20’、23’、24’结构,使滤网座I外缘11的上表面与滤网盖2的上表面形成一致结构形状。
[0026]接管套3由筒体31和分布在筒体31侧壁上的管接口 32构成,接管套3设置在地漏座4上端并与地漏座4上端的外沿40 —体连接。接管套3上的管接口 32事先为盲孔,在管接口 32对应的筒体31壁上开设有断开槽33,该管接口 32使用时通过断开槽33将管接口 32开通。
[0027]地漏座4包括有筒体41、筒体41上端的外沿40、筒体41底部中心的下水管套42,在下水管套42上部的外环面上设有台阶43。
[0028]在水封套5的上端中部设有提手51,在水封套5的内环面上分布设有支撑筋板52,水封套5通过其内环面上的支撑筋板52与地漏座4下水管套42上部外环面上的台阶43配合,将水封套5安放在地漏座4的下水管套42上,水封套5与地漏座4下水管套42配合形成S形水密封弯道。
[0029]滤渣拦6由环圈61和均匀分布连接在环圈61上的筋条62构成,筋条62的下端与水封套5的外边缘止口配合安装,形成位于水封套5的过滤栏。
【主权项】
1.下水地漏,其特征是由滤网座(I)、滤网盖(2)、接管套(3)、地漏座(4)、水封套(5)、滤渣环拦(6)构成; 滤网座(I)包括有外缘(11)、止口台(12)、下水口(13),滤网盖⑵安置在止口台(12)上; 在滤网盖(2)的上表面上均匀分布设有四方形或长方形凸起平面(21),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构成纵横的第一级排水槽,在每个凸起平面(21)上对称开设有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构成纵横的第二级排水槽,在被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分隔成的四个小凸起平面体(21a、21b、21c、21d)上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二个十字形凹槽或米字形凹槽(24)构成纵横的第三级排水槽;凸起平面(21)上开设的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的宽度和深度大于四个小凸起平面(21a、21b、21c、21d)上开设的第二个十字形凹槽或米字形凹槽(24)的宽度和深度,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的宽度和深度大于凸起平面(21)上开设的第一个十字形凹槽(23)的宽度和深度,在两相邻凸起平面(21)间的凹槽(20)上分布开设排水孔(25); 滤网座⑴外缘(11)上均匀分布有与滤网盖⑵上部结构形状相同的凸起平面(21’)和凹槽(20’、23’、24’)结构,使滤网座⑴外缘(11)的上表面与滤网盖(2)的上表面形成一致结构形状; 接管套(3)由筒体(31)和分布在筒体(31)侧壁上的管接口(32)构成,接管套(3)设置在地漏座(4)上端并与地漏座(4)上端一体连接; 地漏座(4)包括有筒体(41)、筒体(41)上端的外沿(40)、筒体(41)底部中心的下水管套(42),在下水管套(42)上部的外环面上设有台阶(43); 在水封套(5)的上端中部设有提手(51),在水封套(5)的内环面上分布设有支撑筋板(52),水封套(5)通过其内环面上的支撑筋板(52)与地漏座(4)下水管套(42)上部外环面上的台阶(43)配合,将水封套(5)安放在地漏座(4)的下水管套(42)上,水封套(5)与地漏座(4)下水管套(42)配合形成S形水密封弯道; 滤渣拦(6)由环圈(61)和均匀分布连接在环圈(61)上的筋条(62)构成,筋条(62)的下端与水封套(5)的外边缘止口配合安装,形成位于水封套(5)的过滤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地漏,其特征是接管套(3)上的管接口(32)事先为盲孔,在管接口(32)对应的筒体(31)壁上开设有断开槽(33),该管接口(32)使用时通过断开槽(33)将管接口 (32)开通。
【专利摘要】本发明下水地漏,由滤网座(1)、滤网盖(2)、接管套(3)、地漏座(4)、水封套(5)、滤渣环拦(6)构成,在滤网盖(2)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凹槽(20、23、24)形成三级排水道,滤网座(1)外缘(11)与滤网盖(2)的上表面形成一致结构形状,其排水效果好,并可与水池下水管并联使用,滤渣拦(6)可有效防止异物可直接掉入下水管道内。
【IPC分类】E03F5-14, E03F5-04
【公开号】CN104763041
【申请号】CN201510159681
【发明人】万太智
【申请人】丹东太智厨房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4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