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685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风阻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
【背景技术】
[0002]我国三北广阔的荒漠化地域,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环境恶化的影响,原本稀梳的自然植被衰败趋向严重,地表稳定性变差,风沙侵袭绿洲及城镇加剧,沙尘随风飘逸污染,是当前这一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如何从源头抑制风沙蔓延,减少或防止流沙(沙尘)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侵袭,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由极旱生沙生植物沙拐枣组建的高立栅栏,拦截过境流沙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0003]沙拐枣是寥科沙拐枣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的荒漠地区,并渗入到草原化荒漠或荒漠化草原;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均有大量分布,根系发达,有明显主根,侧根较多,萌蘖能力强,耐沙埋,所以适宜流动沙地上生长,根部多有根鞘保护;其中东疆与红皮沙拐枣地上部分可2.2m以上,侧根长达19.5m,风蚀作用下根系部分外露,仍能正常生长,因此能够适应条件极端严酷的干旱荒漠气候,多生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干河床或砾质戈壁;在沙质荒漠建群形成典型沙漠植被,是活沙障理想的植物选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风沙防治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所述高立栅栏式沙障包括有至少三条平行排列的沙障带;所述高立栅栏式沙障设置于平缓沙地或沙丘的迎风坡面;所述沙障带为单排结构或双排结构;所述沙障带垂直于主害风向分层设置;所述沙障带的材质为沙拐枣植物活体。
[0006]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所述沙障带自然成型高度为1.5 — 1.8m。
[0007]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所述沙障带的设置长度为大于Sm。
[0008]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所述沙障带有效防护范围大于14m。
[0009]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所述沙障带的带层间距16-20m。
[0010]活沙障材料一一沙拐枣,具有极强的干旱沙障环境适生性与自然繁殖更新能力,成熟后灌丛高度适中,有较大枝叶密度的植物种。
[0011]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所述高立栅栏式沙障设置于平缓沙地或沙丘迎风坡坡面2/3以下。
[0012]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所述沙拐枣植物活体是采用当年生沙拐枣实生苗或扦插苗定植培育,所述沙拐枣植物活体的幼苗规格为高20_50cm,地径大于等于0.8cm。
[0013]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所述沙拐枣活沙障初值密度为3-4株/m,双行定植行距为50-80cm,活沙障成型后平均高度稳定在
1.5-1.8m,冬春季单排沙拐枣障体疏透度为55-35%,双排障体疏透度为40_28%。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是生物与机械防护效果有机结合的新型防治模式,通过沙拐枣活沙障的层组设防,逐层消减风速,沉积并拦截过境流沙,进而改善传统规模造林治理成本高、沙地耗水多、后期防护功能下降快、自然植被更新恢复困难等局限,达到综合生态治理的目标;因此沙拐枣活沙障在理想的生物防护模式下,又具有高立沙障高效拦截流沙的功能,为干旱少雨的风沙环境,提供了简明有效的风沙侵袭治理途径。其优势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
[0015]I)抗逆适生沙旱生植物沙拐枣自然生存的优势组合利用;
[0016]2)沙拐枣组建高立活沙障在防风阻沙中的高效应用;
[0017]3)保护障间沙地脆弱的水平衡;
[0018]4)改善片林的高成本、沙地高耗水、防护功能下降快的治理局限;
[0019]5 )设置简便,就地用材,成本低廉,防治效果明显;
[0020]6)集生物与机械防治流沙的双重优势,可有效减少风沙越境危害。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I为迎风坡面,2为沙障带单排结构,3为主害风向,4为沙拐枣植物活体。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I为迎风坡面,2为沙障带双排结构,3为主害风向,4为沙拐枣植物活体。
[00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的风沙防治效果示意图,反映了成熟期活沙障拦截并沉积流沙的形式与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包括有三条平行排列的沙障带,设置于沙地或沙丘的迎风坡面2/3以下部位,沙障带为单排结构,沙障带垂直于主害风向,分层设置,沙障带的材质为沙拐枣植物活体。成型后沙障带高度为1.5m,沙障带的设置长度为大于7m,沙障带防护距离大于14m,层间距离选择在16_18m为宜,沙拐率植物活体是选取的当年生沙拐率实生苗或扦插苗,幼苗规格地上部分大于30cm,地径0.8cm。沙拐枣活沙障初值密度3-4株/m,成型后平均高度稳定在1.5-1.8m,冬春季沙拐枣障体疏透度可达55-35%。
[0028]实施例2:
[0029]如图2所示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包括有三条平行排列的沙障带,设置于沙丘迎风坡坡面2/3以下,沙障带为双排结构,沙障带垂直于主害风向分层设置,沙障带的材质为沙拐枣植物活体。沙障带平均高度为1.Sm,沙障带的设置长度大于Sm,沙障带之间的层间距离为16 — 20m,沙拐枣植物活体是选取的当年生沙拐枣实生苗,幼苗规格地上部分大于30cm,地径0.8cm。沙拐率活沙障初值密度3_4株/m,双行定植行距50-80cm,活沙障成型后平均高度稳定在1.5-1.8m,冬春季双排障体疏透度可维持在40-28%的水平。
[0030]实施例3:
[0031]如图3所示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包括有三年期活沙障体,设置于沙地或沙丘迎风坡2/3坡面以下,沙障带的材质为沙拐枣植物活体。沙拐枣活沙障带平均生成高度为2.0m,沙障带的设置长度应大于Sm,沙障带有效防护距离大于14m,植物活体选取沙拐枣当年生或扦插苗定植,幼苗规格地上部分大于30cm,地径大于0.8cm ;初值密度初值密度3-4株/m,活沙障成型后平均高度稳定在1.5-1.8m,障体疏透度稳定在30-45%。过境流沙在活沙障前后沉积,形成以活沙障障后为主的宽大的积沙垄。
[00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立栅栏式沙障包括有至少两条平行排列的沙障带;所述高立栅栏式沙障设置于平缓沙地或沙丘的迎风坡面;所述沙障带为单排结构或双排结构;所述沙障带垂直于主害风向,分层设置;所述沙障带的材质为沙拐枣植物活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沙障带平均成型高度为1.5-1.S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沙障带的设置长度为大于S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沙障带防护有效范围大于14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沙障带的带层间距16-20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立栅栏式沙障设置于平缓沙地或沙丘迎风坡坡面2/3以下部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沙拐枣植物活体是采用当年生沙拐枣实生苗或扦插苗定植培育,所述沙拐枣植物活体的幼苗规格为高25-50cm,地径大于等于0.8c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沙拐枣活沙障初值密度为3-4株/m,双行定植行距为50-80cm,活沙障成型后平均高度稳定在1.5-1.8m,冬春季单排沙拐枣障体自然疏透度为55-35%,双排障体疏透度为40-28%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沙拐枣植物活体组建的高立栅栏式沙障,包括有至少两条平行排列的沙障带;设置于平缓沙地或沙丘的迎风坡面;分单排结构或双排结构;垂直于主害风向分层设置;材质为沙拐枣植物活体,是干旱沙地适生与自然更新能力极强的灌丛植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沙拐枣活沙障是生物与机械防护效果有机结合的新型防治模式,通过沙拐枣活沙障的层组设防,逐层消减风速,沉积并拦截过境流沙,进而改善传统规模造林治理成本高、沙地耗水多、后期防护功能下降快、自然植被更新恢复困难等局限,充分利用了沙拐枣自然繁殖更新的优势;在理想的生物防护模式下,兼有高立栅栏沙障高效拦截流沙功能,为干旱少雨的风沙环境提供了风沙侵袭治理途径。
【IPC分类】E02D3/00, A01G1/00
【公开号】CN204849725
【申请号】CN201520617674
【发明人】张大彪, 刘世增, 郑庆钟, 张逸君, 张凤春, 张元恺
【申请人】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