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混合驱动翻转升鱼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90661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水电混合驱动翻转升鱼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坝过鱼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水电混合驱动翻转升鱼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水资源的治理和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我国的大江大河上修建了越来越多的大坝以及其它隔流建筑物。由于在河流上筑坝设闸后,阻断了原河流的连续性,改变了河流固有的自然特性,对闸坝上下游的水环境与水生态环境条件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隔流闸坝修建后,鱼类栖息地环境因素(如水位、流量、水温等)将会出现变化,会对鱼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直接导致某些溯河回游鱼类种群的灭绝。因此,在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今天,在修建大坝的同时应该建立合理的过鱼设施,以此来保证洄游鱼类的延续。而现有的几种鱼道其局限性只能降低鱼道内的水流流速并且鱼道内流速极其不稳定,同时鱼道内部的挡水设施也挡住了鱼类的洄游路线,因此实际中鱼很难通过鱼道,所以过鱼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升鱼装置能连续不断的工作以达到洄游鱼成功洄游,同时体现高效用水的目的而提供一种水电混合驱动翻转升鱼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设置在大坝下游的两个L型支撑板、设置在两个L型支撑板之间的三根传动轴、套装在三根传动轴上的三个同步轮、设置在三个同步轮上的宽同步带、安装在L型支撑板上的动力支撑板和安装在动力支撑板上的电动机,所述三根传动轴分别是设置在L型支撑板水平段的第一传动轴、设置在L型支撑板竖直段上部的第三转动轴以及设置在第三传动轴正下方的第二传动轴,所述宽同步带上均匀设置有楔形鱼斗,且楔形鱼斗背水面与宽同步带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是60°,电动机的输出轴与第三传动轴之间设置有窄同步带机构,在大坝上游设置有卸鱼滑梯。
[0005]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0006]1.所述卸鱼滑梯的倾斜段与水平面之间成120°,卸鱼滑梯的水平段伸入至大坝上游缓水流区域。
[0007]2.还包括倾斜设置在两个L型支撑板之间的冲击板,且所述冲击板下端设置有水平缓水流流出段、上端设置有水平过渡段。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综合考虑了鱼的生态习性,鱼的体力以及丘道上升高度等因素对立的影响,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规模小、布置灵活、运行能耗低、洄游成功率高且过鱼效果好的过鱼装置,整个过鱼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省去了人工成本。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轴承减小转动摩擦阻力、水势能转化为装置部分机械能以及一定的由电动机输出的机械能带动鱼斗循环运动,消能后的缓水流作为引鱼流吸引洄游鱼。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传统鱼道需要“爬楼梯”的弊端以及利用消能后缓水流高效引鱼的优势,很好的解决了鱼类从下游到达上游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动能由水流势能和能共同提供;优化了鱼斗的结构,使鱼斗可以完成自动连续g鱼、倒鱼功能;利用水流对鱼类侧线系统的刺激效果最为明显,将完成能量转化后的低速水流作为引鱼流,扩大装置适用范围,提高过鱼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能有效的利用水流势能,通过设置的楔形鱼斗与卸鱼滑梯的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过鱼率,保护洄游鱼类的延续,维护生态平衡。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去掉一个L型支撑板时);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鱼斗与宽同步带部分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冲击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4]结合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L型支撑板1、鱼斗2、宽同步带3、第三传动轴4、窄同步带机构5、动力支撑板6、卸鱼滑梯7、电动机8、冲击板9、第三轴承座10、第二轴承座11、第二传动轴12、第一轴承座13、第一传动轴14、第三同步轮15、第二同步轮16、第一同步轮17。
[0015]本实用新型根据不同高度的大坝,设计相应高度的L型支撑板1,L型支撑板1前面突出作为集中缓水流的区域,供吸引洄游鱼。两块L型支撑板1与水面接触处开孔,孔与孔的之间位置应与第一轴承座13型号相配,孔的大小应比螺丝的直径稍微大点,第一轴承座13与L型支撑板1通过螺丝和螺母固定。螺丝与螺母的型号应能相配。第一传动轴14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轴承座13上,通过第一轴承座13上自带螺丝锁紧,减少转懂摩擦阻力。
[0016]L型支撑板1和大坝一样高的位置处安置第二轴承座11,第二传动轴12利用螺丝、螺母穿过第二轴承座11固定好。
[0017]在L型支撑板1顶部安置第三轴承座10,动力支撑板6安置于第三轴承座10与L型支撑板1之间,第三传动轴4利用螺丝、螺母穿过第三轴承座10固定好。第三传动轴4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三轴承座10上,通过第三轴承座10上自带螺丝锁紧。电动机8嵌在动力支撑板6上,利用窄同步带机构5将电动机8露出的转轴和位于L型支撑板1外部的第三传动轴4构成传动系统,窄同步带机构5根据第三传动轴4轴心与电动机8轴心距离得出长度同步带长度。
[0018]第一同步轮17、第三同步轮15分别利用轮上螺丝锁紧安装在第一传动轴14、第二传动轴12上,第二同步轮16利用轮上螺丝锁紧在第二传动轴12上。轴承的外径应与同步轮的内径相符。宽同步带3与三个同步轮一起转动,同步轮的齿数等参数应与宽同步带3的参数相配套。
[0019]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三个传动轴,传动轴上分别套装有对应的同步轮,同步轮上设置有宽同步带,宽同步带上均匀设置有楔形鱼斗,且楔形鱼斗与楔形鱼斗之间的距离相等,即成等间距布置,三根传动轴的位置设置可以有效的实现鱼斗的过鱼,不会发生干涉的情况。
[0020]楔形鱼斗2呈楔形便于g鱼,鱼斗2背水面与水平线成30°,当鱼斗2被传动到上游时,鱼就顺势流出了鱼斗2,上游大坝上有一与水平线成120°的卸鱼滑梯7。120°的卸鱼滑梯7与鱼斗2背水面相齐,鱼落在与卸鱼滑梯7同平面的鱼斗2上,顺着水流流入上游缓水区。g鱼面和宽同步带3平行,g鱼面上部开些许孔,使多余的水流出,从而减少重量,更有利于宽同步带3的传动,以及提高过鱼率。在宽同步带3上等间距的放置鱼斗2,距离应保证鱼斗2的数量能满足当地洄游鱼洄游时的最大尾数。鱼斗2与宽同步带3之间在加工时应一体化生产,即鱼斗2和宽同步带3应是一体的。
[0021 ] 冲击板9是连接大坝闸孔,使上游水顺着板流到冲击板9里,进而冲击鱼斗2背水面,提供了鱼斗2的转动的部分机械能,同时.也完成了上游水的消能作用,将二次利用能量损耗的水流当引鱼流。
[002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大坝过鱼装置,特别是作为现有未建鱼道等设施的补救措施以及新建大坝的过鱼装置新选择。
[0023]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利用缓水流吸引洄游鱼的循环翻转升鱼装置,本实用新型将鱼斗的结构进行优化,使鱼斗不仅仅只有g鱼的功能,而且在水流冲击鱼斗另一侧的作用下,使鱼道绕着固定轴旋转,达到循环g鱼送鱼的目的,同时上游水冲击鱼斗背水面,对装置起到推动作用。并且由于上游的水经过冲击速度减缓,在进鱼口便流出平缓的引鱼流,使鱼能够被平缓的水流吸引,自动地顶水游入鱼斗中。将本实用新型竖直安置在大坝的两侦牝上游水通过闸孔流到本实用新型上的配件上运作,缓水流在下游进鱼口形成缓水流动区域。
[0024]大坝上游的水通过闸孔经过渡板引入冲击板内,具有势能的水冲击鱼斗背水面,对装置产生扭矩,同时,上游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机械能,两者共同辅助装置转动。经过多个鱼斗背水面消能后,水速变缓,在下游形成一块缓水流区吸引洄游鱼,在成功吸引洄游鱼后,鱼斗连续的将鱼S入,并带到上游。到达最高点时,鱼和水就顺势流出了鱼斗,上游大坝上有一与水平线成120°的卸鱼滑梯。120°的卸鱼滑梯与鱼斗背水面相齐,鱼落在与卸鱼滑梯同平面的鱼斗上,顺着水流流入上游缓水区,而不被水流再次带到下游。
【主权项】
1.水电混合驱动翻转升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大坝下游的两个L型支撑板、设置在两个L型支撑板之间的三根传动轴、套装在三根传动轴上的三个同步轮、设置在三个同步轮上的宽同步带、安装在L型支撑板上的动力支撑板和安装在动力支撑板上的电动机,所述三根传动轴分别是设置在L型支撑板水平段的第一传动轴、设置在L型支撑板竖直段上部的第三转动轴以及设置在第三传动轴正下方的第二传动轴,所述宽同步带上均匀设置有楔形鱼斗,且楔形鱼斗背水面与宽同步带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是60°,电动机的输出轴与第三传动轴之间设置有窄同步带机构,在大坝上游设置有卸鱼滑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混合驱动翻转升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鱼滑梯的倾斜段与水平面之间成120°,卸鱼滑梯的水平段伸入至大坝上游缓水流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电混合驱动翻转升鱼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倾斜设置在两个L型支撑板之间的冲击板,且所述冲击板下端设置有水平缓水流流出段、上端设置有水平过渡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电混合驱动翻转升鱼装置,包括设置在大坝下游的两个L型支撑板、设置在两个L型支撑板之间的三根传动轴、套装在三根传动轴上的三个同步轮、设置在三个同步轮上的宽同步带、安装在L型支撑板上的动力支撑板和安装在动力支撑板上的电动机,所述三根传动轴分别是设置在L型支撑板水平段的第一传动轴、设置在L型支撑板竖直段上部的第三转动轴以及设置在第三传动轴正下方的第二传动轴,所述宽同步带上均匀设置有楔形鱼斗,电动机的输出轴与第三传动轴之间设置有窄同步带机构,在大坝上游设置有卸鱼滑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规模小、布置灵活、运行能耗低、洄游成功率高且过鱼效果好。
【IPC分类】E02B8/08
【公开号】CN205000308
【申请号】CN201520654896
【发明人】李明伟, 罗铭, 耿敬, 郑天驹
【申请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公开日】2016年1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